书城政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史
13793900000013

第13章 正规化办学时期(1984年1月-1990年12月)(1)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并把加强干部教育和培训,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作为十二大各项任务的重大战略措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历史条件下,对干部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委党校承担着干部教育的历史重任。在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过程中,地(市)委党校按照正规化的方针和要求,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员管理、行政管理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党校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第一节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

一、领导体制

1984年至1990年,地(市)委党校一直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

二、机构设置和干部任职情况

1984年是党校为正规化培训干部积极创造条件的一年。6月初,地委任命丁万昌同志为党校党委书记、校长;杨品三、马忠信、艾纪铭三同志为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良琪同志任党委委员、教务长(副县级);王普同志任顾问,林宝珊任调研员。

8月,地委秘书处、地区行署办公室联合批复,同意党校内部机构设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行政处、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党史党建教研室、文史教研室、图书资料室。地委同时批准张瑞生同志任政治处主任,白梦峰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欧诚民同志任教务处主任,胡宗寿同志任行政处主任,刘育民同志任学员班党支部书记。

1985年是党校开始正规化培训干部的一年。根据对1984年党校招收的党政干部大专进修班一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和以后正规化办大专班、中专班、进修班等多种班次和不同学制的要求,经编委批准,党校增设学员处、现代管理学教研室,原党史党建教研室分设为党史教研室和党建教研室。至此,党校处室增加到13个,职工人数120人。随着校内机构设置的变化,人事安排方面的变化也很大。2月,地委批准李遇顺、刘祥太两位同志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李建君同志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杨泽斌同志任文史教研室主任;杨光同志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张帆同志任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张华同志任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靳登贵同志任图书资料室主任;罗文彩同志任学员班党支部书记。4月,地委批准于仲德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5月,地委任命魏武魁同志为党校副校长、党委委员。7月,党委书记丁万昌同志调离党校。

9月,市委(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建制,天水升为地级市)决定由市委副书记李虎林兼任党校党委书记、校长;杨品三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张良琪、马忠信、魏武魁、杨泽斌四同志任副校长;王普同志任调研员(正县级);艾纪铭同志任调研员(副县级)。10月,市委决定蒲应祥同志任党校党委书记、校长,免去李虎林同志在党校的职务。11月,市委对行政科室的负责人做了新的调整:马建宏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于仲德同志任副主任;张瑞生同志任政治处主任;杨巨沧同志任教务处主任,刘徐波同志任副主任;欧诚民同志任行政处主任;胡宗寿同志任学员工作处主任,赵天明同志任副主任(正科级);李遇顺同志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刘祥太、王敬二同志任副主任;程慧菁同志任文史教研室主任,潘国庆同志任副主任;张志仁同志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李建君同志任副主任;刘江真同志任党史教研室主任,高峻同志任副主任;张帆同志任党建教研室主任;杨光同志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张华同志任现代管理科学教研室主任,李新一同志任副主任;靳登贵同志任图书资料室主任;罗文彩、李廷栋、刘育民三同志任班主任(正科级);刘万仓同志任班主任(副科级)。党校经过这次大调整,行政机构在以后的几年里再无变动,一直稳定到1990年。

1986年4月,市委批准成立党校纪律检查委员会,由杨品三同志兼任纪委书记。5月,市委又任命王国祥同志任党校纪委副书记,张瑞生、胡宗寿二同志为纪委委员。5月,张帆、李遇顺二同志调离党校。

1987年,校内人事安排略有调整。6月,市委组织部批准张瑞生同志任党校政治处协理员(正科级),免去政治处主任职务,马建宏同志任政治处主任;马尊理同志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杨光同志任党建教研室主任,免去其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职务;刘万仓同志任班主任(正科级);焦爱友同志任行政处副主任;何世杰同志任图书资料室副主任;刘育民同志任学员工作处协理员(正科级),免去其班主任职务。10月,副校长杨泽斌同志调离。

1988年至1990年三年内,校内机构设置保持稳定。副校长魏武魁同志于1990年6月调离党校,教务处副主任刘徐波同志于1990年8月调离党校。

第二节正规化办学的开始

一、开展正规化学历教育,促进党校全面建设

1983年初,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后,中央下发了《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指出:“根据党的十二大精神,各级党校都要从短期轮训干部为主,逐步转向正规化培训干部为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业务知识武装党的干部,为党培训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党性强、作风好,又有现代化建设知识的领导骨干”是各级党校担负的基本任务。为此,《决定》要求:“各级党校在实现正规化中要逐步做到有统一的班次、学制、课程内容、教材和考试考核制度”。并对党校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要求。这一决定对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决定》下发后,省委及时召开全省党校工作会议,对全省各级党校教育正规化问题作了具体部署。按照会议精神,党校在地委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为开展正规化教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首先是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选拔了一批热心教育事业、有相当业务专长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其次是调整机构,组建科室,使之适应党校正规化的需要。1984年8月经过调整,教研室由原来的一个增加为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党史党建教研室和文史教研室5个。1985年以后又增加了现代管理科学教研室,并把党史党建分设,使教研室总数达到7个,为完成正规化教学任务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三是选调教员,配备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为了保证教员质量,党校专门让一位副校长分工负责,经过政治审查和业务考核,从天水地区干部中选调了一批骨干教员,并从分配天水地区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吸收了一批政治素质和学习成绩都较好的同志担任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同时学校采取措施对现有教员进行培训,先后选派教员到北大、华东师大、省委党校等处进修,提高他们的素质。此外,还添置了部分教学设施,改善了教学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筹备之后,党校第一个一年制大专进修班于1984年9月10日正式开学。进修班是党校正规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员系自愿申请、组织部门推荐、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的现职科级干部。按照原定方案,这类进修班每期学习一年,进修两期即可学完15门大专课程。84级进修班注册学员100人,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现代汉语、写作、形式逻辑、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国民经济管理等八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克服资料不足、经验缺乏等困难,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反复钻研教材,注意针对学员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抓好撰写教案、课前试讲和课堂讲授三个环节,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员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同工作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期学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高,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历,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他们克服记忆力较差、家务拖累大等具体困难,刻苦用功,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大部分学员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984年,党校还受地委组织部委托,代办了电视大学天水教学点的党政干部专修班,招收学员35人,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修班和电大班的开办,为党校开展正规化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实际经验。在总结这两个班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党校决定正式开办二年制党政干部大专班,培养对象是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有一年以上工龄的党政干部,一般应为中共党员,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成人高考,成绩合格者由省招办统一录取。

1985年9月,首届党政大专班行政管理专业两个班正式开学,标志着党校进一步实现了由短期轮训向正规化培训的战略转变。与此同时,学校决定将八四级进修班的学制改为两年,即在1985-1986教学年度内已学完八门课程的基础上,延长一年时间,继续学完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国际共运史、法学概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领导科学等七门课程,达到大专水平。这样,从八四级进修班算起,到1990年底止,党校二年制党政干部大专班先后开办了7届11个班次(包括84级电大班),招收学员624人,已毕业5届9个班次470名学员。根据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省委批转的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关于全省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正规化的规定》精神,八五级大专班开设了17门课程。其中马列基础课5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科学文化课6门:现代汉语、写作、形式逻辑、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课4门:国民经济管理、法学概论、国际共运史、领导科学。此外还有体育和方针政策教育课。从八六级开始,又增设了中外名着选读、文学概论和行政管理学三门课程。开设的20门课程中,12门考试课,8门考查课,第四学期还有3~5周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作为取得毕业资格的条件之一。

在开办大专班的同时,按照省委办公厅〔1984〕20号文件精神和天水地区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从1985秋季起连续开办了4期干部中专班,招收学员144人,139人取得了中专学历。中专班培训对象为初中文化程度的现职干部。在4期中专班中,八五、八六两级各1个班学制两年,八五级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语文、写作、历史、形式逻辑、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领导科学、法学基础知识和方针政策、体育共15门课程。八六级又增加行政管理学。八七、八八级各1个班为一年制行政管理专业专修班,招生对象为年龄偏大、尚未取得中专学历的现职干部,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省教育厅曾以甘教成字〔1988〕28号文件下达该种类型班次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开设10门课程,即哲学、政治经济学、语文、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学、人事管理学、法学、文秘知识、体育及方针政策。党校八七、八八两级基本按照文件规定的教学计划执行。

举办大中专层次学历教育,在市委党校历史上属于首创。这是党的十二大以后,在贯彻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的大背景下,党校教育事业史中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它对党校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党校的全面建设。

二、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积极举办短期轮训

正规化以来,在努力办好大中专学历教育班次的同时,党校还配合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积极举办短期轮训。从1983年11月至1990年底,共开办各类轮训班次36期,培训干部2674人次,其中县以上领导干部1058人次。

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

整党开始后,党校连续举办了6期整党文件学习班,每期20天左右,轮训县以上领导干部325人。学习班以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重点学习了《整党决定》、《邓小平文选》及其他有关文件,领会掌握这次整党的基本方针、基本任务、基本政策和基本方法。学习班开设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五个专题,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和党员标准的认识,加深了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掌握了这次整党的基本方针、任务、政策和方法,更加坚定了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决心,为全面整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