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史
13793900000011

第11章 党校恢复与干部培训的加强(1974年6月-1983年12月)(3)

2.配合形势政策教育开办的各种班次。这一时期配合形势政策教育轮训干部比较集中的有两次:第一次是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以后配合学习《党章》(修改草案)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开办的党课辅导员培训班;第二次是1982年第四季度以县级领导干部为对象连续开办的十二大文件学习班。党课辅导员培训班共开办了两期,每期一个月。第一期培训地、县(市)党校和讲师团的党课教员及宣传部门和部分地直机关的党课辅导员49人。第二期培训地、县(市)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管党员教育的科级干部163人。随后又开办了一期工交系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一期妇女干部学习班。这四期集中精力学习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配合上述文件,选学邓小平同志《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以及陈云同志《共产党员的标准》等着作。为了增强学习效果,使学员在党性锻炼和党的知识方面有一个明显提高,整个学习分为四个专题。即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和现阶段的总任务;党的团结统一,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党的三大作风;党员的权利、义务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每个专题先由教员在学员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辅导讲授,然后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最后进行大会发言,交流学习心得。第二期结束时还安排了复习和测验,以检查学习效果。工交管理培训班和妇女干部班除上述内容外,还安排了一些业务工作讲座。通过培训,增强了学员对党的性质的了解,澄清了许多被林彪、“四人帮”在十年动乱中搞乱了的理论是非,使学员比较系统地接受了一次党性和党课教育。这些学员结业后多数是本单位的党课教员或辅导员,在党员教育中干作用。

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为了配合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举办了一期《决议》宣讲员培训班,时间半个月,参加学习的是地、县(市)党校教员及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理论骨干共159人。针对这次训练时间短、人数多、内容丰富的特点,学习中采用了首先认真阅读文件,然后重点辅导的办法,把彻底否定“文革”、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和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三个专题作为重点,并突出抓了小组讨论的落实。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小组同学员一起进行讨论。经过学习,学员对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坚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澄清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彻底否定了“文革”,进一步澄清了“左”的流毒,提高了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自觉性。这期培训班对推动认真学习《决议》产生了积极影响。

十二大文件学习班连续开办了四期,每期半月,培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94人。学习班以邓小平同志的开幕词为总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了胡耀邦同志所作的政治报告和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及其他文件。在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学员分别联系各自单位和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着重讨论了五个问题:十二大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通过学习讨论,提高了每个同志对新时期奋斗纲领的认识,振奋了精神,增强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大家在讨论中表示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打好开创新局面的思想基础,带领干部和群众为贯彻执行十二大路线,完成十二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3.以提高干部理论修养为目的的轮训班次。为了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后的形势,提高各级干部的理论水平,使之能够在经济建设中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从1981年起,党校连续开办了五期县级干部读书班和五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县级干部读书班每期三至四个月。前三期以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的《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和《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0)、薛暮桥同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等三本书为主要教材。通过学习,探讨领会这些理论对推进我国四化建设的巨大指导意义。学习中,大家联系我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个人在实际工作经历中的切身感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左”倾思想的危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进一步摆脱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提高了贯彻执行三中全会路线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自觉性。第一期读书班举办期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教研室立即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了十天时间专门进行学习,根据省委宣传部《关于1980年下半年到1983年上半年全省干部理论学习的安排意见》,第四、五期读书班增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哲学着作的学习,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五期还用六天时间专门学习新《党章》,并安排了四次党史辅导讲座。科级干部培训班每期二至三个月,前三期主要学习《决议》、《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和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并结合阅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着作,要求学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认识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正确总结经验教训,认清“左”的错误的实质及其危害,分清是非,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党的正确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决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四、五期按照省委宣传部统一要求,重点转向哲学,主要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八篇哲学着作,并安排了少量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以上两种班次共轮训干部1148人。其中县级干部144人,科级干部1004人。

除上述两种班次以外,这一时期党校开办的以提高干部理论水平为主的班次还有1981年的地、县(市)政工干部培训班、公社新干部培训班和1983年的县社宣传干部培训班、《邓小平文选》学习班。政工干部培训班一个半月,培训地、县(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政治工作的科级干部249人。新干部培训班时间三个月,参加学习的是200名经考试录用的边远山区公社干部。这两个班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课程,进行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传达了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新干部班结业时还进行了考核。县社宣传干部班学员197人,主要学习《邓小平文选》(1975-1982)、《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本书中的42篇文章,开设了“解放思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等七个专题,还请地委宣传部等有关业务部门就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农村广播宣传及新闻报道等工作讲了课。《邓小平文选》学习班学员59人,分五个单元集中学习《邓小平文选》,各单元都安排了专题辅导,辅导采取教员作引导式发言的形式,然后学员进行讨论,座谈学习心得。宣传干部班和《邓小平文选》学习班时间均为一个半月。

以上这些班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以学原着为主。无论哪个班次,都是围绕若干专题选学几篇或几十篇原着,课堂辅导主要是作专题讲解,同时少量印发一些辅导资料,着力引导学员在掌握原着的基本思想上下功夫。二是以自学为主。在教学安排上防止“满堂灌”,保证学员有足够的自学时间,改变了以往有些班次学员“带着两只耳朵来,夹着一本笔记去”的现象。为了帮助学员自学,学校特别强调了要求教学人员深入学员班组,随时解答疑难问题,了解学员自学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辅导工作。三是加强了讨论。在认真阅读原着、听取教员辅导的基础上,鼓励学员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坚持“三不”主义,提倡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研究气氛,使大家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增强了学习效果。

4.同其他部门联合开办的各种专业班次。这一时期,除按地委统一部署完成干部轮训任务外,党校还多方创造条件,同其他部门联合开办各种专业班次20期,训练干部1651人。这些班次的组织领导一般由有关部门和党校共同负责,以主办部门为主;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由党校承担。在教学方面,党校承担政治性理论课的授课任务,业务知识由主办部门组织实施。班次主要包括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培训班一期242人,团干训练班一期178人,政法(司法)干部训练班五期492人,公安干警业务训练班九期441人,建行业务训练班两期108人,妇联干部训练班两期85人。

开办上述各种专业班次,拓宽了党校办学渠道,提高了党校各种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也开通了一条利用党校的教学力量对各类业务干部进行理论教育的渠道。通过这些班次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还积累了一些对学习时间较长班次的管理经验,为党校教育逐步向正规化培训过渡做了一定的准备,对促进党校的全面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节教师队伍建设

1974年至1983年是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恢复时期,与1968年党校被迫停办是出于政治运动的干扰一样,1974年党校的再次开办仍然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由于我国人民已经痛切地感受到“文化大革命”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造成的深重灾难,使他们开始认识到必须尽快从种种极“左”错误思潮中解脱出来,全力以赴搞好经济建设。而党校的恢复开办正是和这种认识的重要转折相关联的。随着全党中心工作的转移,党校教育愈益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从1974年到1983年,党校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设施的改善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这一时期教师队伍建设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数量方面显示持续增长的势头,二是在来源上开始由从各单位调入转向以大学生分配为主,三是在质量上逐渐由低文化层次向高学历层次转变。

一、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师资力量不断壮大

1974年6月,地委党校恢复开办。根据地委决定,恢复后的党校不再组织新的工作人员,而把原有的“五七”干校改为党干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当时共有教员8人。1975年,调入教员4人。1976年,调入4人,大学分配1人,共有教师15人,教师队伍逐渐扩大。1977年,教师人数又减少到13人,以后又逐年增加,至1983年教师数量达到18人。

1977年8月,党中央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的根本任务。10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中发〔1977〕38号),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各级党校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各地要“确实办好各级党校”。文件下发后,党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他们一致认识到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党校教育正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春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人才,是党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扩充教师队伍,以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