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草药入门400问
13793600000038

第38章 中医药名老店号、药市(2)

地处辉县的太行山区,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主产的地道药材有酸枣仁、连翘、杜仲、款冬花、山茱萸、山楂、柴胡等1017种。在属于国家重点的363个药材品种中,辉县市就占149种。在用中药材社会总产藏量达3000多万千克,每年产新利用量约2000万千克。

11.你了解药王邳彤葬地安国药交会吗?

河北省安国古称祈州,是历史上有名的中药材集散地,素与江西樟树并称为“南北两大药都”。安国地处冀中平原,紧靠京汉铁路,有潴龙河与白洋淀相通。早在北宋年间建有药王庙。据《祈州药志》记载:“欲知祈州药市之来历,当溯自祈州药王庙始。”相传,药王姓邳名彤,为东汉开国功臣,死后就葬于安国南关。宋徽宗时,追封其为“灵贶侯”,并建立药王庙,以奉祭祀。建庙后,定期举行庙会。每至会期,各地药商云集,进行药物交流。从此,安国药王庙和安国药材交易业,便逐渐兴起和流传开来。

自明代起,这里每年举办两届药业庙会。清乾隆年间,重修庙宇,药业亦随之兴盛,吸引着四海药商,并形成了“关东帮”、“京通卫帮”、“古北口帮”、“西北口帮”、“陕西帮”、“山西帮”、“怀帮”、“彰武帮”、“山东帮”、“宁波帮”、“川帮”、“江西帮”、“亳州帮”等13大帮,后来又增加了“广帮”和“禹州帮”、“芪帮”,总计有16帮。

每帮都有几种地道药材的优势。清末至民国初年,药市更趋兴旺。至1925年这里药商达1500余家,药材销售量达3100万千克以上,成为中外闻名的中药材集散地。

从1955-1966年,举办过全国性的药材交流大会24次,后中断。到1980年春始又恢复传统药交会,各地药商慕名而至,当年签订购销合同7000余份,成交额达3000余万元。此后又恢复一年两次交易会,成交数量、金额剧增。近年,为适应当今药材发展需要,安国城内又新增两个常年药材交易市场,新建一处2500平米交易大厅,每逢集日,各种药材上市量达10万千克以上。祈州药交会药材总成交额连续多年突破亿元大关。在药材商贸业的带动下,安国的中药材种植业、加工业等,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已种植菊花、沙参、紫菀等药材200余种,产量达200万千克以上。尤其菊花,现已被列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这里的药材炮制技艺极佳,手工切制的清半夏片、镑犀角、镑羚角片、炮台黄芪、光条山药等闻名海内外,年饮片加工量超过100万千克。

12.看看曹操、华佗诞生地亳州药市有何特色?

四大古药都之一的安徽省亳州,正是曹操、华佗、老子、张良等人的诞生地,历史上有“魏武故里”、“神医之乡”的誉称。这里的传统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经营等,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品质上乘,明、清时期就是一座商贾竞逐的药业重镇,有药材行、栈、店近百家,在形式上有5大特色。

(1)药号多:资本雄厚,购销路子广,吞吐量大,动辄十几数十万斤,并在沿海、沿江等设有大商埠分号。仅这种性质的药业巨贾在亳州就有20余家,被称之为“号帮”。

(2)药行多:虽资本略逊于药号,但信息灵通,市场应变能力强,常为药商牵线搭桥,充当经纪人,从中提取“行用”。大多数自己也搞购销,在业务上特别注重信用,不搞“一锤子买卖”。

(3)药栈:自购自销,批零兼营,主要对象是药店、诊所、医院,十分注意质量和服务态度。品种齐全,生意活跃。在他们这里不存在“老爷商”。

(4)药店:大小不等,均为前店后坊式,经销饮片和丸、散、膏、丹。依古法炮制,炒、烘、淬、煨、炙精工细作,一般均有1~2名技艺高超的老药师执掌其间。很少有生药或粗药配方的现象。

(5)花班子:因亳州盛产白芍(亳州人称它为花子),每逢收获季节,七八个人自愿组合成一班,代客起挖、加工,或成亩白芍典卖,从中获取可观的收入。

历史上亳州的药商来自全国各地,自成帮体而立门户。常来这里交易的有“两广帮”、“两江帮”、“两湖帮”、“云贵帮”、“咸宁帮”、“上海帮”、“山陕帮”等,大都捐资营建各自的“会馆”,着名的有“徽州会馆”、“江宁会馆”、“河南会馆”“山陕会馆”等。由于药材贸易的兴隆,亳州曾有72条街上店、铺、行、号鳞次栉比,六行八市,庞而有序,豪商巨贾比屋而居,商舸大艑连桥而集。因此,亳州成为“南北通衢,中州锁钥”。

1925年以后,由于兵燹迭起,人祸加天灾,亳州市的药业曾每况愈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有新的转机。特别是自1980年后的连年改革开放,这里又如枯木逢春。国营、集体、个体、内地、外地等多种经济成分的药业并存,全面发展。1978年只有28家药栈,年底就发展到国营、集体、个体药材行、栈、店、公司等628家,云集在3个大型中药材贸易中心区活动。其中最大的一处,占地面积近百亩,内设药材摊位近4000个。有专营药材街5条,药材加工街19条,城郊药材加工村50多个,药材种植区6个,地产大宗常用药材140余种,面积达到10多万亩,年产量70多万担,白芍产量占全国白芍总产量的75%,每年外出经营药材达10多万人次,遍及全国各地。并与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缅甸、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药材吞吐量达40万千克以上,年销售额达5.8亿元(包括药交会销售在内)。

13.禹州药市是何时起会的?

河南禹州史称钧州,是历史上有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这里交通便利,气候适中,盛产药材。名医扁鹊、张仲景,孙思邈都曾在这里行医和采过药,故医风盛甚。明洪武年间,禹州开始成为全国药材集散地,至清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每年设春、秋、冬3个会期。各地药商云集,生意兴隆。全县经营中药材者有400多家,十之八九的城内居民,世代以药营生。他们不仅信息灵活,而且也很有生意“派头”,更主要的是辨药、识药的能力很强。

许多药商随着药材集散规模的扩大,自动分业立号,季节性经营转常年性经营。辛亥革命后,由于连年战乱,禹州药市不得不随着走了下坡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重视下,禹州药市很快复苏,特别是1980年以后,很快走向繁荣。1984年兴建了107亩面积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总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来自粤、晋、辽、闽、皖等省市自治区的236家药材经营户和10家药材加工场共5000多人长年在这里安家经营。仅1984年药材交易额就达2000多万元,1991年增加到1.1亿元。1985年恢复了传统药材交流大会,招引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600多个单位、1000多人参加会议成交,总值1亿元以上。

从明代起会到今的400余年历史中,禹州药材市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几大经营特色。

(1)自产地道药材:禹州地处伏牛山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山、岗、平地各占1/3。人们积累的经验和自然条件造成多种动物、植物、矿物类药材和人工种植药材遍及全市区城乡。旺季药材收购达284种,数量38万多千克。主要地道产品有白芷、天南星、白附子等10多个品种,远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精湛的加工炮制技艺,独领风骚:禹州中药材饮片加工炮制业和药具生产历史,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是出名的。他们切制的半夏片、桂枝片、白芍片等,不仅厚薄匀称,而且色泽、气味都较一般地区的质量高过一筹,这里生产的药臼、药碾、药擂碗、药戥称、药刀、片刀等,历史最早,“钢火”过硬,颇受国内用户欢迎。禹州阿胶也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药材之一。

(3)会市结合,常年经营:这里除常年性的行、栈、店经营外,还定期召开药材交流会。做到长年与季节结合、会议和会外药市结合。

(4)市场管理井然有序:为了更好地发展中药材产销业,他们建立了以中药材为主的市场管理委员会,对发证、市场监督、质量控制与检测、治安等实行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