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草药入门400问
13793600000030

第30章 医方与中成药(4)

脾失健运则留湿生痰,痰浊不化则阻塞气机,气行不畅则痰液凝结而稠黏,遂出现咳嗽痰多,胸闷、呕恶等阻塞性症状。方用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理气健脾、消痰,皆为君药;茯苓健脾利湿,炙甘草和中补脾,均为臣药。诸药合用,可使气顺湿除、脾运复常、痰浊自蠲,诸症亦随之而解。

定喘汤是以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宣肺、平喘为基础。配加白果敛肺定喘;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紫苏子、款冬花、半夏降气平喘,止咳化痰。适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痰多及其他咳嗽喘息等症。

42.同为消剂的消石散与化坚丸有何不同?

消石散(《中医方药手册》)由郁金、火硝、白矾、滑石、甘草组成。有利胆、化结石等功能,适用于胆石症,亦可用于治疗尿路结石。

化坚丸(《中药方剂学》)由牡蛎、浙贝母、蛤壳、海藻、昆布、夏枯草、当归、川芎、桂枝、藿香、白芷、山慈菇、细辛组成。功能软坚散结,适用于瘿疱、瘰疠等症。

两方同为消剂,但功用有所不同。前者属于清热利胆化坚剂,主治结石症;后者则偏重于消壅结散坚,并有杀菌作用,主治疱颈(大脖子)、瘰疠(老鼠疮)等症。因此二者有一定区别。

43.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与八珍汤四方的变化是什么?

四方均属于补益剂的补气方剂。它们之间多为药物间的变化,但在功用上亦有差异。

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由人参9~12克,白术6~9克,茯苓9~12克,炙甘草2~3克4味药物组成。有健脾益气功能,主治脾虚气弱、面色萎黄、语声轻微、四肢无力、便溏等症。方以人参大补元气、扶中养胃;白术健脾燥湿、助运化;茯苓渗湿利水,辅白术可发挥较好的健脾作用;甘草调和药性,佐人参以益气。全方既可补气,又可健脾去湿。一般脾土虚弱之人皆可选用。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由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组成。有益气健脾,和胃化痰的功能,适用于脾胃气虚、不思饮食、腹脘气胀、呕吐吞酸、大便溏泻或心悸目眩,兼咳嗽痰多等症。

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由六君子汤加香附、砂仁组成,有健脾和胃,理气畅中等功能,适用于脾胃气虚而兼积滞、胸胁痞闷、腹脘胀痛、不思饮食、呕吐腹泻、肠呜腹痛等症。

八珍汤(《正体类要》)由四君子汤加四物汤和合而成,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和合成方。有补气血的作用,主治气血两亏、面黄肌瘦、精神困倦或月经不调、崩漏不止、疮疡久溃不敛等气亏血虚证。

此四方其中前三方只是药物增减之变化,作用均属于补气健脾,去湿。四君子加半夏、陈皮为六君子,再加香砂成为香砂六君子,四君子加四物汤又合成为八珍汤。唯香砂六君子汤除补气兼有开滞健脾之功;八珍汤则由气分药与血分药两部分组成,属于气血双补之剂。

44.四物汤与归脾汤由哪些药物组成?各适用何种病症?

四物汤(《和济局方》)由当归6~12克,地黄9~15克,芍药6~9克,川芎3~6克4味药物组成。有补血、活血、调经等功能,适用于营血亏损、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症。

归脾汤(《济生方》)由人参9~12克,黄芪9~12克,白术9~12克,茯苓9~12克,酸枣仁9~12克,龙眼肉5~7枚,木香2~3克,炙甘草2~3克,当归6~9克,远志3~6克,红枣3~5枚,生姜3~5片(原方无远志,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组成。有健脾益气、补血养心之功,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神疲体倦、胃纳减少、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脾不统血的便血、尿血以及妇女崩漏等症。本方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症。盖心主血,血虚则心失所养,而为心悸怔忡、失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虚,则体倦食少;脾不摄血则崩漏下血等症不断发生发展。方选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加黄芪增加补气之功效;酸枣仁、远志、龙眼肉、红枣、当归宁心安神、养血补血;木香理气,生姜醒脾,使补而不滞。综合成为健脾养心并重、益气与补血兼顾的方剂,以治心脾两虚、神志不安之症。

本方加熟地黄名黑归脾丸,更加强了滋阴补血的作用。

归脾汤用术芪神,参志香甘酸枣仁,

龙眼当归十味外,更加姜枣引归经。

黑归脾汤加熟地,滋阴补血效更勋。

45.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四方变化如何?

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四方,均属于补阴剂。通治肾阴不足、精血亏损之症。如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自汗盗汗、梦遗滑精或消渴、头痛、失音等均可选用。但它们药物增减有变化,在功用上亦有少量差异。

六味地黄丸(《金匮要略》)由八味肾气丸减肉桂、附子而成。

由熟地黄240克,山茱萸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牡丹皮90克,茯苓90克等6味药物组成,炼蜜为丸,淡盐水送服。有滋阴补肾之功。具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利而不失的特点,属于滋阴补肾的珍品。

麦味地黄丸(《医级》原名“八仙长寿丸”)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组成。除具有四种方剂的通治作用外,侧重于养阴、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咳嗽气喘、潮热盗汗及消渴等消耗性疾患。

杞菊地黄丸(《医级》)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而成。除具有四种方剂的通治作用外,侧重于因肝肾不足而引起的视力衰弱,消渴、高血压等症候。

归芍地黄丸(《上海市药品标准》)即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组成。除具有四种方剂的通治作用外,侧重于滋阴养血,适用于阴虚血亏、虚热盗汗、两胁疼痛等症。

46.同为固涩收脱的牡蛎散与金锁固精丸有何不同?

两方同为收敛固涩剂。

牡蛎散(《和剂局方》)由煅牡蛎15~30克,黄芪9~12克,麻黄根5~7克,浮小麦15克4味药物组成。主要作用是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主治体表阳虚自汗、体内阴虚盗汗等。如大汗淋漓不止、脉微欲绝、有厥逆亡阳之危者,非本方所能救。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由沙苑子100克,芡实100克,莲须100克,煅龙骨50克,煅牡蛎50克,莲肉200克6味药物组成,共研细粉,水泛为丸,每服9克以淡盐水送下。本方为固肾涩精之剂,主治肾虚精液不固、遗精等。方用沙苑子补肾益精,莲肉、莲须、芡实固肾涩精、补虚,龙骨、牡蛎潜阳固涩。诸药合用,则精固,肾水由衰弱而逐渐恢复健旺,更能起固精的作用。下焦由于湿热所扰而致经常遗精者,非本方所能主之。

上述两方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属固卫表补气收涩,起止汗作用;后者则属于滋补肾经收涩,起固精止遗作用。

47.锡类散的药物组成及药理作用是什么?

锡类散(《温热经纬》)由青黛18克,冰片1克,牛黄1.5克,人指甲1.5克,珍珠9克,象牙屑9克,壁钱炭200个组成。共研细粉,用时取适量吹敷患处,或内服用。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等功能,主治口腔或咽喉糜烂、肿痛、肠息肉等症。经临床实践,对治疗肠息肉有较高的治愈率。

本方以冰片、牛黄、青黛清热消肿;配以人指甲增强祛腐功能;炎症消除,腐败物剔净,当考虑生肌,使溃疡面很快愈合,故同时加入珍珠、象牙屑,增加收敛之功能。

48.肾气丸临床增减变化有哪些?

肾气丸属于经方范畴。来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其药物有干地黄240克,桂枝60克,白茯苓90克,山茱萸120克,泽泻90克,牡丹皮90克,山药120克,附子60克共8味组成。主治肾阳不足、精血亏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疲乏无力等亏损症。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原方去干地黄改熟地黄、桂枝改为肉桂,定名为“八味丸”。

宋以后的历代名医,在撰写医籍时,多载名“金匮肾气丸”,实际上还是“八味丸”的处方。日本前岐阜大学医学系教授本下繁太郎认为补肾养气的“八味丸”有返老还童的效果,其中所含有的维生素H,有相似抗衰老的作用。

现代医药学者根据《中国药典》规定,均以《和剂局方》收载的“桂附地黄丸”,取代原来的“八味丸”。其实“桂附地黄丸”就是正宗的“金匮肾气丸”。然而几个字之差,使一家制药厂生产的“桂附地黄丸”曾一度滞销,而“金匮肾气丸”却永兴不衰。可见医家对经方的运用与信仰程度是何等的偏重!

现代临床中还出现一种含有车前子、牛膝的“金匮肾气丸”。

它来源于南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水肿门”下的“加味肾气丸”。

由附子、茯苓、泽泻、山萸肉、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各30克,肉桂、川牛膝、熟地黄各15克而成方,共有10味药物。此方最早见于日本、朝鲜700多年前的《济生方》。元、明、清至民国以来,诸家收载丸、散、膏、丹医药典籍中,大部分都收载有以车前子、牛膝在内的“金匮肾气丸”及“桂附地黄丸”,实际上依然是“加味肾气丸”的处方,只是在药物分量上有所增减。

加味肾气丸现在的药物有熟地黄240克,山药120克,山茱萸120克,牡丹皮90克,泽泻90克,茯苓180克,肉桂30克,附子30克,车前子60克,怀牛膝60克共10味药物组成。

总之,张仲景的“肾气丸”这一名方,经过历代医家的增减,现在基本上变成了“系列化”的方子了。无论怎么变法,但其主治范围和主要药物,仍保留了下来。也应当肯定,后来的这些变化,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而且临床使用效果也越来越好。

49.药引在方剂中可起哪些作用?

中医的君、臣、佐、使处方原则中的“使”药,就是我们常说的“药引”,理论上称之为“引经药”。常用的药引有生姜、大枣、葱白、竹叶、荷叶、灯心草、芦根、黄酒、白酒、甘草、淡盐水、桑枝、陈醋等,它们都是用来辅佐主药主方引药归经的。如治疗肾精亏损的六味地黄丸用淡盐水饮服,镇惊息风药用灯心草,解表发散药用生姜或葱白等。一是引药下行,直达于肾;二是利用清凉息风降火;三是助其温散作用,畅通皮表。还有的是利用酒的生发升提之性,引药上行或增加其活血止痛作用;用陈醋作引,即引药入注肝经。如此等等,都充分说明“药引”在方剂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应当根据病情需要,结合引药的基本性能,区别选用。

第二节中成药与质量标准

50.我国现行的药品生产标准分几类?

我国现行的药品生产标准(化学药品生产标准包括中成药)分为3类。

(1)国家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并颁布实施的药品生产标准,简称“国标”。

(2)部颁标准:即卫生部制订并颁布实施的药品生产标准,简称“部标”。

(3)地方标准:即各省、市、自治区制订并颁布实施的药品生产标准。也就是说符合国家和部标要求,并适应各省(市、区)用药习惯的药品生产标准。

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地区、单位或个人,均无权规定和颁布药品生产标准。出现不符合上列3种标准生产的各种药品,应视为假劣药。

51.中成药片剂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

中成药片剂是指用中药经过系列生产程序压制成片状的制剂,分原粉片、浸膏或半浸膏片、糖衣或薄膜片、肠溶片等。其质量标准和基本要求如下。

(1)基本要求:

①原料及辅料应混合均匀。小剂量或含有毒剧成分的片剂,可根据药物的性质,用适宜的方法,务必使药物分散均匀。

②凡属挥发性强或遇热易分解的药物,在制片过程中应避免受热损失。制片的颗粒应控制水分,以适应制片工艺的需要,并防止片剂在今后贮存中发霉、变质、失效。

③凡具不适的腥臭味或有刺激性、易潮解、遇光易变质的药物,制成粉片后,应包糖衣或薄膜衣。对一些遇胃液易破坏、刺激胃黏膜或需要在肠腔内释放的药物,制成片剂后,应包肠溶衣。

(2)应达到的质量标准:

①片剂外观。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有适宜的硬度,以免在包装贮存过程中发生碎片。糖衣或薄膜片,应无龟裂斑点。

②重量差异限度。0.3克以下±7.5%,0.3克或0.3克以上±5%。取药片20片,精密称定重量,求得平均片重后,再分别称定各片的重量,每片重量与平均片重相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一片超出重量限度的一倍。糖衣片与肠溶衣片,在包装前应检查片芯的重量差异,符合重量差异规定后方可包衣,包衣后不再检查重量差异。

③崩解时限。以37℃水温为标准。原粉片在15分钟内全部溶解,浸膏或半浸膏片45分钟内崩解,糖衣片、薄膜片、肠溶片均应在60分钟内崩解。如产生崩解迟缓,则是浸膏片的颗粒压成片剂硬度大、粘合剂太多或粘性太强、片机压力太大等原因所致。

④含菌限度。原粉片及半浸膏片,每克含杂菌总数不得超过10000个,真菌数不得超过500个;浸膏片每克含杂菌总数不得超过1000个,真菌数不得超过100个。所有片剂都不得检出致病菌。

⑤片剂包装。按片剂分装在玻璃瓶、玻璃管或塑袋铝铂薄膜包装中密闭、干燥、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