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草药入门400问
13793600000028

第28章 医方与中成药(2)

(4)温散寒湿:主要方如乌头汤、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风痛片、舒筋片等。

(5)燥湿清热:主要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苍术石膏知母汤、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胜湿汤、宣痹汤等。

15.理气剂分几类?主要方有哪些?

理气剂分行气、降气两类。适用于气滞、气逆、气结胸胁胀痛、肝胃气不和而引起的腹胀、胃脘疼痛、肝区疼痛、肠疝等。

(1)行气:主要方如越鞠丸、排气饮、木香顺气丸、开胸顺气丸、沉香化滞丸、正气天香散、舒肝丸、瓜蒌薤白半夏汤、心绞痛方、金铃子散、定痛丸、舒胃片、安胃散、胃痛散、胃气痛片、九气拈痛丸、十香止痛丸、乌药汤、橘核丸、疝气内消丸等。

(2)降气:半夏厚朴汤、四七汤、四磨饮、六磨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生姜半夏汤、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柿蒂汤等。

16.理血剂分几类?主要方有哪些?

理血剂分活血祛瘀、凉血止血两类。

(1)活血祛瘀:主要方有当归活血汤、桃仁四物汤、温津汤、姜附四物汤、艾附暖宫汤、女金丹、乌鸡丸、益母胜金丹、妇科调经片、四物益母丸、四制香附丸、调经化瘀丸、生化汤、失笑散、丹参饮、丹参舒心片、血府逐瘀汤、抵当汤、大黄虫丸、七厘散、云南白药、舒筋活血片等,适用于妇女经血不调、经闭、血症、产后恶露作痛、跌打瘀积、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一切气血瘀滞引起的疼痛等。

(2)凉血止血:主要方有四生丸、十灰散、花蕊石散、血见宁、小蓟饮子、槐花散、槐角丸、脏连丸、胶艾汤、固经丸、四物黄芩黄连汤、知柏四物汤、柏叶汤等,适用于各种出血如鼻出血、咯血、吐血、妇女经血不止、产后出血、各种创伤性出血、肠风下血、血淋、血崩等。

17.止咳化痰平喘剂分几类?主要方有哪些?

此种方剂分化痰、止咳、平喘三类。

(1)化痰:主要方如二陈汤、金水六君煎、六安煎、杏苏散、指迷茯苓汤、半贝丸、半夏片、温胆汤、导痰汤、六神白术天麻汤、三生饮、白金丸、小儿化痰丸、贝母瓜蒌散、清肺汤、清气化痰丸、礞石滚痰丸、茯苓甘草汤等,主要适用于风寒痰涎壅盛、痰闭、热痰不化、干咳等。

(2)止咳:主要方有通宣理肺片、止嗽化痰丸、金沸草散、宁咳丸、清燥救肺汤、桑杏膏、补肺阿胶汤、枇杷叶膏、二母宁嗽丸、五味子汤、百部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等,主要适用于久咳津伤、肺燥气逆、热痰不化而引起的久咳不止等症。

(3)平喘:主要方有三拗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华盖散、止嗽定喘丸、定喘汤、复方咳喘片、小青龙汤、肺宝三效片、苏子降气汤、射干麻黄汤、三子养亲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主要适用于痰涎壅盛、肺气上逆而引导起的气喘、胸闷等喘嗽症。

18.消导剂分几类?主要方有哪些?

消导剂分消食滞、消结石、消瘿瘰、消癓瘕等四类。

(1)消食滞:代表方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香砂养胃丸、香砂和中丸等,常用药物有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枳实、砂仁、木香、槟榔、厚朴等,适用于食积停滞不消、胸腕痞满、嗳腐吞酸、厌食、饱胀作痛、大便失调等。

(2)消结石:代表方有排石汤、利胆汤、三金汤、二金排石汤等,常用药物有金钱草、茵陈、木香、大黄、郁金、枳实、海金砂等,本类方有破坚软结、利胆化石、解气止痛、止腰痛等功能。

(3)消瘿瘰:代表方有内消瘰疠汤、海藻玉壶汤、夏枯草膏等,常用药物有昆布、海藻、夏枯草、天花粉、枳壳、贝母、甘草、大黄等,适用于瘰疠、瘿疱等症。

(4)消症瘕(或称痞块):代表方有桂枝茯苓丸、鳖甲煎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牡丹皮、赤芍、桂枝等,适用妇女症瘕、胁下痞块、经血不畅、经闭腹痛、产后恶露等症。

19.补益剂分几类?主要方有哪些?

补益剂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其重点在于阴阳,包括气血、津液、寒温等。

(1)补气:主要方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参苓白术散、启脾丸、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玉屏风散、清暑益气汤等,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生地黄、熟地黄、白芍、黄芪等,适用于中气虚弱、肺气不固、气乏力微或气不摄血等症。

(2)补血:主要方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当归羊肉汤、归脾汤、养心汤、炙甘草汤、补肝汤、石斛夜光丸、黄疸茵陈丸、小温中丸、壮筋养血汤等,适用于出血性血亏、久病血亏、妇女产后血亏等。

(3)补阴:主要方有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地黄饮子、左归丸、滋阴大补丸、大补元煎、七宝美髯丹、大补阴丸、河车大造丸、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首乌强身片等,适用于阴津或阴血亏损、肾虚、耳鸣、目光无力、肺气虚弱等症。

(4)补阳:主要方有肾气丸、桂附八味丸、加味肾气丸、人参鹿茸丸、五子衍宗丸、龟鹿二仙胶等,适用于肾阳亏损、精血不足、梦遗、阳痿、早泄等。

20.固涩剂分几类?主要方有哪些?

固涩剂分敛汗固表、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崩止带四类。适用于自汗、盗汗、肠滑久泻、遗精、阳痿、早泄、妇女白带、崩漏等。

(1)敛汗固表:主要方有龙骨牡蛎汤、牡蛎散等,常用药物有黄芪、龙骨、牡蛎等。

(2)涩肠止泻:主要方有桃花汤、赤石脂禹粮汤、驻车丸、养脏汤、诃子皮散、四神丸、二神丸、五味子散、脾肾双补丸等。

(3)涩精止遗:主要方有金锁固精丸、茯菟丸、水陆二仙丹、秘元煎、桑螵蛸散、缩泉丸、膏淋汤等。

(4)固崩止带:主要方有固冲汤、滋肾固冲汤、完带丸、愈带丸、治带片、白带片、龙牡芡实煎、猪肚丸、乌鸡白凤丸等。

21.治疡剂分几类?主要方有哪些?

治疡剂分治内痈剂、治外疡剂两类。

(1)治内痈剂:主要方有苇茎汤、银苇合剂、大黄牡丹汤、阑尾化瘀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适用于肺脓疡、肝脓疡、阑尾炎、肠痈以及各种内部溃疡等。

(2)治外疡剂:主要方有瓜蒌牛蒡汤、连翘金贝煎、攻消和解软坚汤、五神汤、化斑解毒汤、六神丸、透脓散、代力散、仙方活命饮、冲和汤、小金丹、万灵丹等,适用于外科痈疮、发背、坚而不溃或溃而不收等。

22.驱虫的主要方剂有哪些?

驱虫剂分肠道除虫、体外除虫两类。其肠道寄生虫多因小儿饮食不洁,带进虫卵寄生于小儿肠道内,常见的有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最多的是蛔虫。主要的驱虫方有乌梅丸、安蛔汤、连梅安蛔汤、驱蛔汤1号、甘草粉蜜汤、布袋丸、化虫丸、槟榔糖浆、万应丸、肥儿丸、胆蛔汤、驱绦汤、鸡肝散、榧子贯众汤、三味合剂等,主要药物是乌梅、槟榔、榧子、苦楝皮、川楝子、花椒、细辛、黄柏、干姜等。体外驱虫,多用有驱虫功能的药物,如花椒、黄柏、细辛、苦楝皮等煎水洗浴。还有用贯众、凤尾草浸泡于饮水中作杀菌剂的。

23.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方原则是什么?

本方由麻黄3~6克,附子6~10克,细辛2~3克3味水煎温服(《伤寒论》),主要功能是助阳解表,主治阳虚感冒症。

因外感表证,应从汗解。兼有阳虚,不能使邪外出,则必须配之以助阳药同用,较之以单纯解表去邪,效果要好。方用麻黄为君,辛温发汗,以解表邪;用附子大热之性,温阳扶正,助其麻黄的发汗功能,驱赶内邪外出,为辅主药;细辛辛温发散、镇痛,既助麻黄解表,又可助附子散寒温经,为佐使药。综合成为助阳解表的方剂,为祛邪与扶正合用之法,以治疗阳虚感冒之症。

24.银翘解毒丸的组方原则和药理作用如何?

银翘解毒丸,即银翘散去芦根,9味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服1~2丸,日服2次(《全国中成药处方集》)。本方为辛凉解表剂,适用于春温症,如风热感冒、头痛、身紧、恶寒发热有汗或少汗。

按银翘解毒丸一方,主要是取其辛凉发散、清热解毒之功,主治外感热病初起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咳嗽、咽痛等。

因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故发热头痛、微恶风寒,上伤于肺,故咳嗽咽痛。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具透热达表之功;薄荷、牛蒡子、荆芥、豆豉辛凉解表,疏散风热,其中牛蒡子又能清热解毒、利咽、搜痰;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调理肺气、利咽嗝;竹叶甘寒轻清。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豆豉擅平上焦风热,桔梗、甘草、竹叶长于生津润肺、清热。此方系解表与清热法合用,是辛凉、解表、祛邪的代表方剂。方药有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芦根、淡竹叶、淡豆豉、甘草、桔梗等。

银翘牛子薄荷荆,竹叶豉甘芦桔梗解表辛凉香透络,通疗麻疹与春温。

25.竹叶石膏汤适用何种病症?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由竹叶、生石膏、麦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组成,主要功能是清热生津、益气和胃。适用于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具伤、烦渴欲呕、唇燥口干、舌质光红少苔、脉细而数者,或胃阳不足、胃火上逆而致口舌糜烂生疮,或消渴病消谷善饥者,或受酷暑而肺热津伤等症。

方用竹叶、石膏清上焦热,泻肺胃之火;佐以麦冬生津止渴;人参补气固本;半夏止呕;使甘草、粳米调和药性,培元补中,而达到生津、补气、泻火、调胃、保肺之功。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夏甘草粳米陈,生津益气兼和胃,火降气充人安宁。

26.黄连上清丸与明目上清丸有何区别?

两方均属于清热泻火剂。黄连上清丸偏重于泻实热,生津润燥;明目上清丸则偏重于清风散热,凉血,生津,“风除火自灭”而达到平目赤肿痛的目的。

(1)黄连上清丸(《全国中成药处方集》):即黄连解毒汤(黄连3~9克,黄芩6~12克,黄柏6~12克)加大黄、连翘、薄荷、菊花、川芎、当归、葛根、天花粉、玄参、桔梗、姜黄等15味药物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泻火解毒、通便、除烦,适用于邪火炽盛、头痛、目赤、咽痛、口舌生疮或兼便秘等症。

(2)明目上清丸(《全国中成药处方集》):由黄连解毒汤去黄柏加大黄、枳壳、生石膏、天花粉、连翘、菊花、薄荷、荆芥、蝉衣、蒺藜、玄参、麦冬、当归、赤芍、桔梗、甘草、陈皮、车前子等21味药物组成,主要功能是疏风清热、泻火、明目,适用于风火热邪上犯所致的头痛、目赤肿痛等症。

27.龙胆泻肝汤的药理作用是什么?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由龙胆草3~9克,黄芩6~12克,栀子6~12克,柴胡3~9克,当归6~12克,生地黄9~15克,前仁9~15克,泽泻6~12克,木通3~6克,甘草3~6克10味药物组成,主要功能是泻肝火、清湿热。主治肝胆实火、头痛、目赤、口苦、胁痛、耳聋肿痛等,或湿热下注、小便淋浊、刺痛、囊肿、阴痒、妇女带下等症。

本方为泻肝火、利湿热的代表方剂。方中选用龙胆草泻肝胆实火,兼清利湿热,为主药;配以黄芩、栀子清热凉血、泻心肺之火,辅之以木通、泽泻、车前子利小便、祛湿热,为辅主药;当归、生地黄养血、益阴,与清利药合用,泻中有补,利中有养,作为佐药;柴胡疏肝胆,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之性,并起引经的作用,皆为使药。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急性肝胆炎、急性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外阴炎、睾丸炎以及肝火旺盛的高血压和相火旺盛的遗精病人,均可选用之。

龙胆泻肝通泽柴,车前生地草归偕,栀芩一派清凉品,湿热肝邪力可排。

28.茵陈蒿汤主要适用哪些病症?

茵陈蒿汤(《伤寒论》)由茵陈15~30克,栀子9~15克,大黄6~12克3味药物组成,主要功能是清热利湿、退黄消疸。主治湿热黄疸,全身、面目尽黄,鲜明如皂矾色者;口渴,腹微痛,小便深黄色,大便不畅或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实者。

本方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专用方剂。方中首先用茵陈清热利胆,祛湿;大黄可泻下通便;栀子清热泻火,退疸。后两者均为辅助药物。配合得当,功能相得益彰,起到迅速、高效的退黄消疸功能。

先人遗下茵陈汤,茵陈栀子配大黄,清热利湿退黄疸,胜似神仙灭魍魉。

29.小柴胡汤、逍遥散各属什么剂?作用如何?

小柴胡汤(《伤寒论》)属于和解少阳的方剂,由柴胡6~12克,黄芩5~10克,半夏6~9克,人参9~12克,炙甘草3~6克,生姜2~4片,大枣4~6枚7味组成。适用于邪犯少阳经、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作为治疗少阳病的主方,方中柴胡、黄芩配合为主药,去邪退热、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症;生姜、半夏和胃降逆,善治心烦喜呕;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以驱邪,各药合同而为和解之基础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