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13792900000023

第23章 代脉

一、体象歌

【原文】

代为禅代①,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提要】

本段主要概述结脉的脉体形象特征。

【注释】

①禅代:禅,音“善”,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禅代,有替代之意。

【白话解】

代脉的形象特征是禅代,即脉搏跳动到一定次数,作为替代必然要出现有规律的歇止,而且不能立即恢复,间隔较长时间后才能恢复跳动。

【解析】

李中梓按曰:“代者,禅代之意也。如四时之禅代,不愆其期也。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

说明代脉的歇止是有规律的如同四时的交替一般。归纳代脉的形象特征,是脉来迟缓,脉力较弱,呈现有规律的歇止,间隔时间较长,包含了节律、形态、脉力等方面的参差不匀。现代医学认为,代脉是心脏节律不齐的表现。

脉搏节律呈现成比例的歇止或弱小搏动,可呈二联律(一跳一歇或一强一弱),或三联律(二跳一歇或二强一弱),以及五联律等。正如张景岳所描述的:“忽见软弱,乍数乍疏,乃脉形之代;其断而复起,乃至数之代,两者皆称为代。”

代脉的指诊特征是:脉搏出现有固定节律的歇止。

歇止可呈现各种比例,有2∶1、3∶1或5∶1等。歇止有三种形态:①脉搏强弱交替出现,弱点一次搏动距前面的一次强搏动脉搏的时限较短,而距其后面的一次强搏动脉搏的时限较长,表现出一较长的歇止。②在常态脉搏之后有一次长歇止,而后复动。③一次搏动一次歇止。

二、主病歌

【原文】

代主脏衰,危恶之候。

脾土败坏,吐利①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

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

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提要】

本段主要概括代脉的主病及预后。

【注释】

①吐利:吐,呕吐;利,下利,指一般的腹泻。

【白话解】

代脉的主病往往是脏气衰微,危重险恶的证候。代脉多是脾气衰竭的表现,常见到呕吐腹泻;如脘腹中寒不欲饮食,兼见腹部疼痛多预后不好。如果脉搏跳两下停一下,一般只能活三四天;脉搏跳四下停一下,则能维持六七日。按此类推,不失《内经》之旨。

【解析】

代脉是脉缓而有规则的歇止,其歇止的时间比结、促脉长,一般主脏气衰微。由于元气虚衰,难以运血,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故脉有歇止,良久不能自还,说明病情较重。脏气不足,出现代脉,心气不足和脾气不足,或心脾两虚为多见。如果卒逢惊恐、跌打损伤或痛证,也可见到代脉,系因邪气阻遏脉道,血行涩滞,致脉气一时性不相衔接所造成,脉虽代但应指有力,且为时短暂,不可误认是重病。

代脉是由于心脏出现的期前收缩,或房室传导比例为3∶2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节律呈固定比例发生的联律性改变,如二联律(1∶1),三联律(2∶1),四联律(3∶1),五联律(4∶1)等而形成的。由于心脏发生固定性节律不整,脉搏亦相应出现联律性改变,即脉来时有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以代脉判测预后,应视病与病情而定,如急性心肌梗死见代脉,应视为危候,但经适当的治疗也可获愈;有部分慢性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可见代脉,虽属病理性质,但不是险证;而青年人的神经功能性代脉,临床也不少见。故见到代脉时,不可轻断危候,应参证分析,作出准确判断,以免造成患者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