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张院士趣谈整形与美容
13792600000003

第3章 整形外科的发展史

前面我们讲过整形外科(亦称整复外科)既是一门新兴的外科专业,又是一门古老医学。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人类医学发展史追溯到古代,不论在中国或者西洋,医学书上早就有修补人体体表缺陷手术的记载。在我国晋朝,《晋书》上曾有《魏泳之传》一段记载:“魏泳之,任城人,生而兔缺,悉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治,乃设法趋前求医。医曰,可割而治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语笑。魏毅然接受,果百日而愈。”从这个小故事看来,果然在1600多年前,咱们中国人就在做唇裂手术了,真可称了不起!现在我们做唇裂修补手术真是一个小手术,最多两周后就可以正常进食和谈笑自如了,这就是医学的进步。在西洋医学发展过程中,也记录有在公元前后,希腊医生赛尔塞斯(Celsus)也做过唇裂手术,时间和我国晋代差不多,这真是一种巧合。但在公元前6~7世纪(即距今2600~2700年前),印度却早已有了再造鼻缺损的记载,据说这是由于当时在印度流行着割鼻之刑,谁犯了重罪,就割掉他的鼻,因此谁没有了鼻,就成了犯罪的烙印。故此为没有鼻的人重新做一个鼻就成了一门热门医术。印度人当时再造鼻的方法是把患者前额部位的一块皮肤翻转下来形成鼻。这种从前额皮肤来源的再造鼻法,迄今仍在应用着(当然已有很大改进),称之为“印度造鼻术”。然而,在手术后,患者的前额部会留下一大块瘢痕,显得丑陋难看。后来,一直到15世纪,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意大利医师勃兰卡(Branca)应用上臂内侧的皮瓣移植来再造鼻,但必须把患者的手臂和头部固定在一起,至少三星期之久,这样患者虽然受了些肢体固定之苦,但却避免了在额前部落下了引人注目的大疤。这是鼻再造手术的一大进步,也为后来整形外科领域经常应用的所谓“皮瓣带蒂移植”技术开创了先例。

“挖肉补疮”是我国一句古老的成语,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但查一下来源却并无其事。它的出处是来自唐代聂夷中《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故此这只是描述人们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并无事实依据。

在人类历史前进浪潮中,人类自己不断和自然作斗争。在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神农氏尝百草(中国),剃头的兼做“外科医师”(西方),就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然后又经过许多岁月,医学的分科专业特点也逐步明显,纷纷建立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等小专业以适应实际需要。但整形外科却似乎只是大海中的一朵小小浪花,并不起眼。直到1869年,法国Reverdin医师第一个把人体皮肤的表层组织削下来修复创面并获得成功。不久又有几位医师相继把皮肤分割成半厚、全厚等不同厚度的皮片,按创面实际情况进行各类植皮手术,从而扩大了植皮手术的范围和提高了治疗效果。皮肤移植手术遂为整形外科这个专业开创了一个“好头”,植皮术也从此成为一名整形外科医师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才给整形外科的大发展和建立专科带来了契机。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适应实际的需要。人们酷爱和平,反对战争,但残酷的现实使世界上大小战争绵延不绝。现代化的战争武器杀伤力大,波及范围更广,使得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可以造成大量军民伤亡。死者已矣,但伤者却是缺臂断腿,皮开肉绽,缺鼻失眼,面目全非。这些伤员既因局部组织或器官缺失而致丧失功能,又因外形和容貌破坏而造成心理障碍,甚至痛不欲生。为这些伤残患者进行早期的治疗(有些还是挽救生命的措施),或晚期的修残补缺的重建再造手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7~1945年),美英盟军当局就专门组织了一个整形治疗小组,在英国从事大量伤员的修复残缺的外科治疗工作。不少西方整形外科前辈们,例如我的老师Robert H·vy(美国),都曾参加过这种工作,为战后整形外科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使在战后整形外科这门专业得到各方重视和社会的承认,使它成为一门生气勃勃、内涵丰富并拥有无限生命力的新学科。

我国的整形外科发展较迟。解放前虽然在上海等大城市,有几位着名医师做了些唇裂修补等整形和美容手术,但只是偶尔为之。解放初期,上海、北京等地开始收治一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受伤的伤残病员,但为数也不多。只在抗美援朝时期,来自上海、成都、北京的志愿医疗队中,有几位受过整形、颌面外科训练的医师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1952年在东北长春和通化先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战伤畸形治疗中心,专门治疗从朝鲜战场上光荣受伤的大量烧伤和炸伤伤员,为他们解除伤残,重建功能。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发生了许多严重烧伤事故,上海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邱才康获得成功。随后全国大量晚期烧伤畸形患者涌向上海、北京等地,要求治疗烧伤后晚期瘢痕挛缩畸形,以求恢复容貌和功能。这股浪潮,犹如雨后春笋,较快地促进了我国整形外科的成长和专业的创建。迄今几十年来,我国已建立了一个技术较高、队伍壮大、人才辈出的整形外科专业,并且已达到国际上较高的水平。

整形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外科医学中一门独立专业是件好事,但它和其他专业一样,决不是一门孤立的专业。整形外科和其他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互补、渗透、协作过程和相互的促进作用。整形外科医师创世界之先的例子并非罕见。例如,世界上第一例同卵孪生肾脏移植是1945年由Murray医师完成的,他就是一名整形外科医师。第一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皮瓣游离移植者是整形外科医师Daniel(1973);第一个开拓颅面外科的Tessier(1972)也是法国的整形外科医师。而1996年在裸鼠背上培育出一只人耳轮廓的组织工程学专家曹谊林,不但是一位中年整形外科医师,而且还是我们中国人。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手外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和多位整形外科医师的参与和努力分不开的。

在结束这部分以前,我还得解释一下“整形外科”和“整复外科”这两个不同的名词是否是“同义词”,还是有不同的“含义”。“整形外科”来源于英文“Plastic surgery”(请千万别把它译成“塑料外科”),它的主题是恢复残缺形体的外貌,而少及功能的恢复。为了把在恢复外形的同时,更着重在功能重建上,因此“整复外科”这个名词就更合乎实际情况和治疗目的。简单地说,“整”就是恢复外形,“复”就是重建功能。因此“整复外科”这个名词理应更胜一筹,显然有必要也应该代替“整形外科”这个老名词。但人们习俗难移,一时还改不过来,但相信终有一天会得到大家承认的,我们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