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13792200000004

第4章 痛经(2)

用法:让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屈曲。气海用3寸毫针先直刺1.5~2寸,上下徐徐提插3~5次后,再将针提至皮下,向中极方向透刺2~2.5寸,按上法上下徐徐提插3~5次,待有强烈沉胀感后留针20~30min;天枢针1.5~2寸,刮针手法,留针时间同气海;三阴交针1.0~1.5寸,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行针至腹痛减轻或消失后留针,与上两穴同时起针。同时嘱助手手持点燃之艾条,灸烧气海穴上下部位,每次灸烤30min。于经行腹痛或经期前后下腹部疼痛时进行,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原发性痛经。

方6

取穴:十七椎下(第5腰椎棘突下)为主穴,足三里、三阴交。

用法:让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枕头,消毒局部皮肤,于第5腰椎下指压取穴后,取2.5寸毫针直刺穴位,徐徐捻转进针,刺入约1.5寸,以有强烈针感为度,留针15min。配穴: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取1.5寸毫针,直刺1寸深,得气后留针15min。痛经发作时治疗,可起到迅速止痛的效果。周期治疗,选择治疗时间为经前5d开始针刺,经后连续针刺3d,每日1次,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一般2~3个疗程即可痊愈。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7

取穴:双侧三阴交、神阙。

用法:让患者取仰卧位,选用直径0.26~0.35mm,长度40mm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后使针尖沿经向上,让针感沿足太阴经脉上行至少腹部,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10min行针1次。在针刺留针的同时,在神阙穴用自制的艾灸筒艾灸30min,使腹部产生温热感。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8

取穴:双侧承山。

用法:痛经时患者俯卧,取双下肢承山穴常规消毒后,用1.5~2寸30号毫针呈45°由内向上斜刺,进针1~1.5寸,并快速提插捻转,使局部产生麻胀感,行针1~2min后留针15~30min,并每隔5min提插捻转1次,以加强针感。每天1次,1个月经周期针5d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9

取穴:寒湿凝滞型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用平补平泻之法;肝肾亏损型取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针用补法。

用法:按分型针刺上穴,得气后皆施温针治疗,即用艾条1.5~2cm插入针柄上,从下部点燃开始施灸。直到艾绒燃尽冷却,疼痛缓解以后起针。

适应证:主治痛经。

二、灸疗法

方1

取穴:主穴取三阴交、关元、中极、合谷。气滞血瘀加膻中、太冲;寒湿凝滞加地机;虚证加足三里、肾俞、太溪。

用法:着肤灸,每穴5~7壮,每日1次,或用艾条悬灸。经前3d开始治疗。

功效:调经止痛。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2

取穴:关元、归来、交信、气海、血海、三阴交、至阴、命门等(最佳穴位为归来、交信)。选穴顺序为先阴后阳,先上后下。加减:行经期仍疼痛者加灸命门、血海、三阴交、至阴。

用法:于经期前3~5d开始施灸,每日1~2次,操作时以两根艾条同时进行,每次灸15min,灸至月经来潮,此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3

取穴:地机、至阴、中极、子宫、大杼。加减:肝郁气滞加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三阴交;寒邪凝滞加关元。

用法:每穴用艾条灸疗10min。为了缩短治疗时间,采用双艾条左右同时灸。于两月经周期之间开始,每日1次,至月经来潮为止。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4

取穴:气滞血瘀型取关元、太冲(双)、三阴交(双);气血虚弱型取三阴交(双)、气海、关元、腰阳关。

用法:术者手持艾条点燃,让其点燃的烟雾直接熏灸于所取暴露的穴位,着火点离穴位皮肤1~2cm,施温和灸法,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待其感到局部灼热,见局部皮肤潮红,再灸其他穴位,每个穴位累计灸5min左右,一般患者每日施灸1次,疼痛严重者每日可施灸2次。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5

取穴:神阙、关元。

用法:将纯净干燥精细食盐填于神阙穴中,使之与脐平,上置备制好的新鲜姜片(直径大约3cm,厚约0.3cm,中间刺数孔)和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然后再将制备好的新鲜姜片放在关元穴处,上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疼痛不能忍受时,可用镊子上下移动姜片,切勿烫伤。

根据痛经的轻重程度规定壮数,轻度灸4壮,中度灸6壮,重度灸8壮。共治疗3个疗程(月经周期)。第1个疗程于疼痛时开始治疗,每日1次,直至痛止;第2、3个疗程于月经前3d开始治疗,每日1次,治疗到痛止为1个疗程。若经第1个疗程治疗后不再疼痛属于巩固治疗,第2、3个疗程于月经前3d开始治疗,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痛经。

三、按摩疗法

方1

取穴:三阴交、次髎、太冲、关元。

用法:用指压法。任选一组穴,或两组穴交替使用。每穴压3~5min。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适应证:痛经,小腹胀痛或腹痛绵绵不止。

方2

取穴:三阴交、内关。

用法:用指压法。一面缓慢地吐气,每隔6s用力按压三阴交1次,重复20次;再一面缓缓吐气,用力按压内关2s,反复做5次,左右侧穴位交替进行,如此,月经痛就会消失。

适应证:月经痛。

方3

取穴:关元、归来、地机、三阴交(后3穴均取双侧)。

用法:用指压、揉压法。先以拇指揉压关元和归来穴(双)各3~5min,再强压双侧地机和三阴交,每穴1.5~3min。于经前1周进行治疗3~4次。

适应证:痛经(气滞血凝型),兼治经闭。

方4

取穴:三阴交、关元。

用法:用指压法。以双拇指强压双侧三阴交,再揉压关元,每穴3~5min,若属寒证,再擦上穴,均为透热为度。虚证以揉为主,实证以压为主。每于经前1周治疗2~3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亦可配合呼吸法治疗。

适应证:痛经。

方5

取穴:中极、关元、气海、子宫、归来、次髎、血海、地机、三阴交、太冲。

用法:用点、按、压、捏法。先用中指指端以重力点冲按压中极、气海、次髎,每分钟200次以上,连续点冲按压各2~3min,均以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止。再以拇指指腹用重力扪按关元、子宫、归来、血海、地机穴各2~3min,每隔10s放松1次,以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止。然后以拇指指腹用重力捏按三阴交穴,每隔20s放松1次,反复捏按3~5min;又捏按太冲穴2~3min,每隔10s放松1次。均以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宜。每日治疗1次,于经前5~7d开始治疗,5次为1个月经周期。

适应证:痛经。

四、沐浴疗法

方1

配方:五灵脂、香附、延胡索、当归各20g,赤芍15g,桃仁、没药各10g。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适量,先浸泡5~10min后,水煎取汁,置于浴盆中,候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5~20min,每2d1剂。于月经前3d开始使用,连续3~5剂,连用2~3个月经周期。

功效: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适应证:血瘀型痛经。

方2

配方:红花5g。

用法:将红花择净,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适量,先浸泡5~10min后,水煎2次,二液合并,置于浴盆中,候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日1剂,再将红花药渣捣烂,外敷于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剂。于月经前1周开始使用,连用2~3个月经周期。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适应证:血瘀型痛经。

方3

配方:益母草、香附、乳香、没药、夏枯草各20g。

用法:将上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5~10min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洗浴并足浴。每日2次,每次30min,每日1剂,连续2~3d。

功效:活血散寒,温经止痛。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4

配方:温水1桶。

用法:取木桶1个,加入温水,将双足置于温水中足浴,并时时用毛巾搽洗至膝关节上下。每日1~2次,每次10~30min,连续2~3d。

功效:温经散寒。

适应证:痛经。

方5

配方:杜仲、菟丝子各等量。

用法:将二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5g,于夜晚睡前置于浴盆中足浴,每日1次,连续2~3个月。

功效:补益肝肾。

适应证:血虚型痛经。

方6

配方:香附30g,柴胡10g。

用法:将二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适量,先浸泡5~10min后,水煎取汁,置于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日1剂,连续3~5剂。于月经前1周开始使用,连用2~3个月经周期。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适应证:肝郁气滞型痛经。

方7

配方:当归、益母草各10g。

用法:将上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5~10min后,水煎取汁,置于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晚1次,每剂药可用3d,连续2~3剂。

于月经前1周开始使用,连用2~3个月经周期。

功效:养血、活血、止痛。

适应证:血虚型痛经。

方8

配方:益母草20g,香附20g,乳香20g,没药20g,夏枯草20g。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煮,滤汁,倒入盆中,待温时浴足15~20min。每日1次。连续3~5次。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9

配方:艾叶、益母草、延胡索各15~30g。

用法:上药加清水1000ml,煎沸10min后,将药液倒入脚盆内,待温时浸泡双足。每日浸泡1次。于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至经行停止,也可每日1剂,头煎内服,日服2次,二、三煎泡脚。

适应证:主治痛经。

五、刺血疗法

方1

取穴:隐白、大敦。

用法:用三棱针刺络法。于行经期间交替点刺隐白、大敦两穴,出血1~2滴,隔日1次。经期结束后停止治疗。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2

取穴:次髎。

用法:用梅花针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在穴区叩刺出血,用闪火法拔罐,每次留罐15~20min。一般在月经来潮前3~5d开始治疗,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3

取穴:骶部。

用法:用注射针头刺络法。用注射针头在骶部皮肤数处进行点刺,深度为1~4mm,挤压周围皮肤使之出血,或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毫针针刺内关、三阴交留针。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4

取穴:次髎、关元。

用法:用三棱针刺络拔罐法。次髎穴用三棱针挑刺后拔罐10min,使其出血2~5ml;关元穴向下斜刺1.5~2寸,针感达少腹及阴部,留针20min。于每次月经前3~5d开始治疗,每日1次,至开始行经时止,每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5

取穴:太冲、大敦、大椎、肝俞、膈俞、期门、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

用法:先取太冲、大敦,用三棱针点刺三下出血即可,继取大椎、肝俞、膈俞、期门、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弹刺出血后,用火罐拔吸15~20min即可。

功效:活血通络,调经止痛。

适应证:主治痛经。

六、耳穴疗法

方1

取穴:神门、肝、肾、内分泌、内生殖器。

用法:以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按压0.5~1min。如效果不显着,每隔5~10min自行按压10~15次,贴压12~24h,双耳同时进行。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2

取穴:子宫、内分泌、交感、肾。配穴:肝、脾、皮质下、神门、下腹、会阴、肾胞。

用法:每次选主穴2或3穴,配穴根据不同证型选3或4穴。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所选耳穴上,嘱患者每天按压3或4次,或痛时按压,每穴1min。

按压力以能耐受为度,单耳取穴,两耳交替治疗,从经前2d开始,每天1次,每月经周期治疗5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3

取穴:子宫、卵巢、内分泌、盆腔、交感。气滞血瘀加肝、神门,气血亏虚加肾、脾,寒湿凝滞加脾、三焦,肝郁湿热加肝、脾,肝肾亏虚加肝、肾。

用法: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每天对应按压,早、中、晚饭前30min及临睡前各按1次,以有酸胀热感为止,每穴按压3~5min,每隔1d换药1次,左右耳交替,连续4d,于经前2~3d开始,取穴4~6穴。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4

取穴:①寒湿凝滞型。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神门。②气滞血瘀型。子宫、交感、卵巢、肝、脾。③气血虚弱型。子宫、肝、胃、内分泌、神门、心。

用法:取王不留行籽贴压上穴,用拇、示指按压使其产生酸胀痛感,每天3~5次,每次1~3min。2d更换1次,3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痛经。

方5

取穴:子宫、卵巢、内分泌、缘中、神门。配穴:皮质下、肝、盆腔。

用法:常规针刺,中度刺激,留针30~40min,每日或隔日1次,或左右交替针刺,10次为1个疗程。也可用耳压法。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调理冲任。

适应证:主治痛经。

七、埋线疗法

方1

取穴:气海、太冲、三阴交、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