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月经病患者怀孕指南
13792100000001

第1章

1.女性一生可分为几个生理阶段?

女性的一生,从出生到衰老,可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但由于受遗传、环境、营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几个阶段并无明显的年龄界限。医学上一般根据女性卵巢功能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分为6个生理阶段。

(1)新生儿期:胎儿出生后4周内为新生儿。

(2)儿童期:新生儿以后至12岁左右,也就是月经初潮前的一段时期。

(3)青春期:12~18岁。这期间女孩子开始出现月经,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4)性成熟期:自18岁开始,持续30年左右。卵巢功能成熟,表现为有规律的周期性排卵和性激素分泌,为生育活动最旺盛的时期,故也称生育期。

(5)围绝经期:45~55岁。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并完全消失。

(6)老年期:是指卵巢功能完全消失以后的时期。此期不再来月经,生殖器官逐渐萎缩。

2.什么叫性征?

性征是男女性别特点的表达。两性生殖器官结构的差异,是男女性别不同最根本的标志,称为“第1性征”。

除显示两性差异的生殖器官以外,还有身体外形的区别,称为“第2性征”。两性心理精神方面的基本差异,有人称之为“第3性征”。这一特征在人与人之间相差很大,它的形成明显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3.女性的第2性征有哪些表现?

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体型会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乳房:乳房丰满而隆起,是女孩进入青春期后首先出现的第2性征表现。

(2)阴毛、腋毛:女性的阴毛大都于13岁左右开始生长,呈尖端向下的倒三角形,分布于阴阜、大阴唇。腋毛发育要比阴毛晚一年多,开始时较稀疏、细软,生长范围也小,以后逐渐变浓、变硬、生长范围增大。但也有的女性阴毛、腋毛比较稀少,且随年龄的增大而无明显改变,这也是正常的。

(3)体型:青春发育时期,女性的身长增高速度开始减慢,而体重增加较快;骨盆增宽,臀部变大;身体各部分,特别是肩、胸及臀部的脂肪增多,使身体很圆润、丰满。

(4)其他:由于女性激素的作用,皮肤变得细腻而富有弹性,头发浓密,声音清脆如铃。

4.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哪些?

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指的是生殖器的内藏部分,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等。

(1)阴道:为一个长筒形的短管。它上连子宫颈,下开口于外阴,是连接内外生殖器的通道,它与外生殖器共同构成女性性交器官,也是胎儿娩出及月经的通路。

(2)子宫:形状呈倒置的梨,位于盆腔中央。子宫上部较宽,称子宫体,其上端隆突部分,称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的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子宫为一肌性空腔,宫腔内覆以黏膜,称子宫内膜。子宫的作用是产生月经及孕育胎儿,同时也能推动胎儿娩出。

(3)输卵管:为一条细长而弯曲的管道,内侧端与子宫角相连,外侧端游离,与卵巢接近。它的作用是接受卵巢排出的卵子和经子宫进入的精子,并提供卵子与精子“幽会”的场所,当卵子与精子结合后,将受精卵输送至子宫。

(4)卵巢:位于输卵管的下方,为一对灰白色扁椭圆形的性腺。它有排卵和释放女性激素的作用。

5.女性的外生殖器官有哪些?

女性的外生殖器官指的是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位于两大腿内侧之间,又称外阴,包括阴阜、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等。

(1)阴阜:是位于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部分。其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到了青春期,该部位皮肤开始生长阴毛。

(2)大阴唇:为靠近两大腿内侧的一对皮肤皱襞。其外侧面到青春期长出阴毛,内侧面皮肤湿润似黏膜。皮下有很厚的脂肪层,富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未婚妇女的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盖阴道口和尿道口;经产妇女因分娩过而常向两侧分开;绝经后的妇女大阴唇萎缩。

(3)小阴唇:是指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表面湿润,黏膜下有丰富的神经分布,故极敏感。

(4)阴蒂:指两侧小阴唇之间的顶端部分。其头部富含神经末梢,有勃起性。

(5)阴道前庭:指两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其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阴道口有不完全封闭的黏膜遮盖,该黏膜称处女膜。此膜中间有一孔,月经血由此孔流出。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

6.女性卵巢有哪些生理功能?

卵巢是女子体内特有的器官。从女性胚胎发育开始,到青春期月经来潮,婚后生儿育女,直至绝经衰老,这一系列的生理变化都与卵巢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常女子都有两个卵巢,它们分居在子宫两旁、左右输卵管的下方,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虽然它们只有本人的拇指那么大,重量也不过5~6克,但是它们制造出来的“产品”,却直接关系到女子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繁衍。

具体地说,卵巢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培养生命的“种子”——卵子。每个月,卵巢里大约有数十个卵泡在生长和发育。但只有对内分泌激素刺激最敏感的一个卵泡才能发育成熟而完成排卵,其余的卵泡都退化萎缩。

二是产生女性的“催化剂”——雌激素和孕激素。排卵前期卵泡主要分泌雌激素;排卵后,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黄体分泌孕激素和一定量的雌激素。

7.什么叫排卵?

排卵是卵巢的重要功能之一。妇女一生中全部的卵细胞都是在胎儿期增殖生成的。在胎儿时期卵巢内约有200万个未发育的卵泡,称为始基卵泡,新生儿出生时有10万~50万个始基卵泡,每一个始基卵泡中含有一个卵母细胞。这些始基卵泡在妇女的一生中,时刻都有成批地在生长中。但99%以上都在开始发育后不久即相继衰落消亡,称为卵泡闭锁,仅有400~500个卵泡在生育年龄时期内发育成熟。成熟的卵泡逐渐移行至卵巢表面,并向外突出。突出于卵巢表面的卵泡完全成熟后,包裹卵泡的膜和卵巢包膜才溶解和破裂,这时卵泡液流出,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颗粒细胞形成的卵丘被慢慢地挤出来,则称为排卵。

8.黄体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作用?

黄体是在卵泡的发育、成熟并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

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这两种细胞由于受黄体生成素的影响而黄素化,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及卵泡膜黄体细胞。随着黄素化细胞层的增厚,来自卵泡膜的血管伸入颗粒细胞层,形成新的血管网,供应每个大黄体细胞。黄体高度血管化,血运明显增加,除了起到运送黄体产生的甾体激素至周身循环外,也为黄体大量合成孕激素提供原材料。黄体化后的黄体细胞的直径由原来的12~14微米增大到35~50微米,排卵后7~8日(相当于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黄体体积达最高峰,直径1~2厘米,外观色黄。

黄体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内分泌腺,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雌、孕激素一方面作用于靶器官,发挥其生理作用,如使子宫内膜在增生的基础上发生分泌反应,另一方面对下丘脑-垂体轴产生负反馈作用,从而抑制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产生。如果该周期排出的卵没有受精或者没有怀孕,黄体就会在排卵后12~14日如期退化,子宫内膜就会剥脱,从而月经来潮。如果发生妊娠,黄体则继续发挥其内分泌功能,以维持妊娠,直到胎盘功能建立后,产生足够量的甾体激素。

9.雌激素有何生理作用?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包括:

(1)促使子宫发育,引起肌细胞的增生和肥大,使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以及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2)使子宫内膜增生。

(3)使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

(4)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使黏膜变厚并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强局部的抵抗力,使阴唇发育、丰满。

(6)使乳腺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其他第2性征的发育。

(7)雌激素对卵巢的卵泡发育是必需的,从原始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均起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8)雌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9)促进钠与水的潴留。在脂肪代谢方面,总胆固醇有下降趋势,使β-脂蛋白减少。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减少胆固醇在动脉管壁的沉积,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硬化。

(10)足够量的雌激素存在时,钙盐及磷盐方能在骨质中沉积,以维持正常骨质。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可使骨骺闭合,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发生骨质疏松。

雌激素与甲状旁腺素共同作用维持血中钙磷平衡。

10.孕激素有何生理作用?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包括:

(1)影响子宫平滑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钠离子浓度升高,使肌纤维松弛,兴奋性降低;同时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子宫收缩,有利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

(2)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

(3)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减少、变稠,拉丝度降低。

(4)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6)在已有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成熟。

(7)孕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8)孕激素能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正常妇女在排卵前基础体温低,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

(9)孕激素能促进水与钠的排泄。

11.雌、孕激素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吗?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具有使子宫内膜增生、分泌、脱落、出血等产生月经的功能。此外还具有使女子乳房发育、骨盆增宽、皮肤变细腻、胸肩臀部皮下脂肪积聚等第二性征发育的作用,从而构成女性特有的特征。它们还能促使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为受精卵在子宫内的植入、发育和产后哺乳做好准备。雌激素与孕激素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一方面,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二者作用相互协同;另一方面,表现在子宫收缩、输卵管蠕动、宫颈黏液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钠和水的潴留与排泄等的作用中,二者又相互拮抗。

12.雌、孕激素的分泌有什么周期性变化?

正常妇女卵巢激素的分泌随卵巢周期而变化。

(1)雌激素: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分泌也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稍减少,约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但第2高峰较平坦,峰的均值低于第1高峰。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前达最低水平。

(2)孕激素:在卵泡期一直处于低水平,于排卵后孕激素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

13.卵巢功能测定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测定卵巢功能,常用以下几种检查方法。

(1)基础体温测定:简称BBT测定。

(2)子宫颈黏液检查:包括子宫颈黏液涂片结晶类型的检查,子宫颈黏液的黏稠度或延展性测定(又称拉丝试验)。

(3)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包括阴道上皮细胞成熟指数(MI)、致密核细胞指数(KI)和嗜伊红细胞指数(EI)三种代表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指数测定以及卵巢功能的细胞学诊断方法。

(4)卵巢激素的测定:包括尿或血中雌激素及孕激素的测定,血清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测定。

(5)诊断性刮宫(又称宫腔诊刮):进行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以判定卵巢功能。

14.什么叫基础体温?

基础体温(BBT),是指经较长时间(6~8小时)睡眠后,尚未进行任何活动时所测定的体温。它是机体在最基本活动情况下所产生的温度,故也称为静息体温。它反映了机体在静止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水平。正常卵巢功能的妇女,月经周期每天基础体温的连线保持着特有的曲线规律。月经周期的前半期BBT较低,约36.5℃左右,排卵当日最低。这可能是由于前期体内雌激素逐渐增加,使血液中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加,促使血管扩张,散热增加的缘故;后半期卵巢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孕激素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调节平衡点升高,因而BBT上升0.3℃~O.5℃,维持在36.7℃~37℃左右,一直到月经来潮。

15.怎样正确测量基础体温?

因为起立、活动、进食、谈话等均可影响体温,所以测量时必须重视基础条件。基础体温一般在5∶00~7∶00点变化最小,应尽量在这段时间测量。上夜班的患者有时不能在这一时间测量,也应该在睡足6~8小时(至少4~6小时)后起床前测量。另外,极度紧张、疲劳、迟睡、失眠、饮酒、感冒、腹泻等,均可干扰和影响基础体温的正确性,故应尽量避免。性生活也会影响基础体温,故应在BBT表上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