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与佛有缘
13791800000013

第13章 拥有美好的信念是佛缘(1)

佛缘,是心中的信念。佛祖有言,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当你痛苦的时候,相信痛苦不是永恒的,你就一定有力量战胜痛苦,这是一种信念。可以说,信念主导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成佛成魔,也全在一念之间。拥有美好的信念,便是与佛有缘。

星光带来的希望

有一条船在大海中航行时,遇上了突如其来的风暴,它沉没了,全船人员死伤无数。船上有一个人侥幸获得一只小小的救生艇,从而幸免于这场灾难。他的救生艇在风浪中颠簸起伏,如同树叶一般,被吹来吹去。他迷失了方向,救援的人也没有找到他。天渐渐黑下来,饥饿、寒冷和恐惧一起袭上心头。然而,他除了这只救生艇之外,一无所有,他想即使得到了救生艇,但他还是不能得救,他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坐在救生艇中,他无助地望着天边。忽然,他看到一片模糊的灯光,他高兴得几乎叫了出来。他奋力划着小艇,向那片灯光前进。然而,那片灯光似乎很远,很远,天亮了,他也没有到达那里。他继续艰难地划着小艇,他想,那里,既然能看到灯光,就一定是一座城市或者港口。生的希望在他心中燃烧着。白天时,灯光看不清了,只有在夜晚,那片灯光才在那里闪现,像是对他招手。3天过去了,饥饿、干渴、疲惫更加严重地折磨着他,有好多次,他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但一想到远处的那片灯光,他又徒然增添了许多力量。第4天,他依然在向那片灯光划去,最后,他支持不住,昏迷了过去,但他脑海中,依然闪现着那片神奇的灯光。

晚上,他终于被一艘经过的船只救了上来。当他醒过来时,大家才知道,他已经不吃不喝在海上漂泊了4天4夜!当有人问他是怎样坚持下来时,他指着远方的那片灯光说:“是那片灯光,给我带来了希望。”大家仔细一看,哪里有什么灯光,那只不过是天边闪烁的星星而已!

佛缘悟语

佛不是什么万能的主宰者和创造者,否则他不如直接把我们变成佛岂不痛快省事?正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万能者”,我们才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可以说:佛在我们心中。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这时候,能否撑过去靠的是信念的力量。如果我们相信自己能跨过苦难,那么我们必定会为之奋斗;如果我们已经对生命感到绝望,即使是生机无限,我们的眼中也会只剩下黑暗。

参禅悟道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经典典籍

《八正道经》

《八正道经》全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本经列举八邪道与八正道之名,并逐一阐明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谛定等八正道之内容。

佛门术语

八正道

八正道也叫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者八圣道,是指修炼的佛教徒达到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故又称八船、八筏。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一般都将八正道作为三十七道品之总结,并最后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又可理解为八谛:见,念,语,行,受,治,意,定。

正见:又作谛见。相对于妄想而言,指的是正确的佛理知见,特指具有佛说为人悉檀佛法的四谛知见,也就是佛教对于世间谛理的如理如实智慧。

正思惟:又作正志、谛念。指正确思维,以引发起产生如理如实的智慧。特指离开世俗的错悟分别,离开邪妄迷谬,而作佛教的纯真的智慧思索,即指闻、思、修、证的第二阶段。

正语:又作正言、谛语。指纯正净善的语言,合乎佛法的言论。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

正业:又作正行、谛行。指正当的合乎佛教的活动、行为、工作。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行。

正命:又作谛受。指正当的谋生手段,即按佛教的标准谋求衣食住行的必需品,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治。谓正确的努力,止恶修善、去恶从善,自觉努力、令未生之恶心不生,已生者令断;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臻于完善。

正念:又作谛意。指经由以上的阶段修学佛法,由闻熏正见离开妄想起始,进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实不如理的妄想分别,精进正行努力不懈,忆持正法,明记佛法,念念不忘进修佛教真理。

正定:又作禅法谛定,有别于外教法的禅定修证,而特别要求佛弟子对佛法要有坚定不疑的定见见谛。指经由以上的阶段修学佛法,而发起了正念定见,对于如实如理佛法决定不疑,而正身端作,专心一志,身心寂静,深入一心,精进禅法与禅定的修证。

公主选丈夫

一名身负重伤的士兵从战场上归来。但是迎接他的比战场还要残酷。家园被毁,爱人背叛。他想哭,但是想起自己是战士,他就硬把眼泪忍了回去。

大家都翘起了大姆指: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是个真正的英雄。

国王要为女儿搞一次比武招亲,许多人踊跃参加,这位战士也报名参加。

在比武中,他击败了所有敌手,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为此,他又负了伤,但他咬紧牙关没有哭,连眼泪都没流一滴。

他被带到公主面前时,身上还在流血。

满以为公主会把他当成首选,想不到公主却淘汰了他:“我怎么可能选一个不会哭的人做我的夫婿?”

士兵反问:“哭是弱者的行为,真的勇士是从来不哭的。”

公主说:“大错特错,只有坚强的人才会哭,哭维护了他心灵中至纯至美的那一部分。你不会哭,并不说明你坚强和快乐,恰恰相反,它说明你已经衰老和麻木。会哭的人还有希望与爱,而不会哭的人却没有。连哭的勇气都没有,说明你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而是一个懦夫。不会为自己哭的人,也不会为别人哭;不会为痛苦哭的人,也不会为幸福哭。而一个不会哭的人,跟冷血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佛缘悟语

哭会使心中的压抑与委屈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和发泄,从而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对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在该哭的时候就要哭,这是正常人的本性,也是佛性。

参禅悟道

慧海禅师,第一次到江西参谒马祖道一禅师时,马祖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慧海道:“从越州大云寺来。”马祖道:“来这里准备做什么?”慧海答:“来求佛法。”马祖对他说:“你不顾自家具有的宝藏,抛家舍业到处乱走什么!我这里没有一物可得,你能求到什么佛法呢?”慧海立即礼拜马祖,问道:“什么是慧海自家宝藏呢?”马祖道:“就是现在问我的人,即是你的宝藏,一切具是,没有一丝欠缺,可自由使用,何必向心外去寻觅呢?”慧海于言下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自性,由此而大悟。兴奋地向马祖行礼以表谢意,他跟随马祖六年之久,事奉左右,后来才回到大云寺奉养他年迈的皈依师父。

佛典人物

佛教中的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可称为“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佛法之功。后增日神、月神、娑竭龙王及阎摩罗王,因日可破暗,月可照夜,龙则秘藏法宝,阎摩掌管幽冥,故加此四为二十天。后又将“天龙八部”之紧那罗王,及道教神只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增入其中,最终形成二十四天。

佛教中的诸天鬼神大多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神只。佛教是与婆罗门教相对抗的宗教派别。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至上、祭祀至上和天神至上。但佛教并不否认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作为一切有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吠陀神只、婆罗门教神只也被佛教吸收,成了佛教的护法神。如大梵天、帝释天原是婆罗门教信奉的大神,日天、月天是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月亮神,大自在天原是古印度外道崇拜的大神,夜叉和鬼子母是古印度民间传说中的吃人鬼和女魔鬼,焰摩罗王本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地狱之主等。

二十四诸天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他们的供奉次序是: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王、帝释天、四大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竭罗龙王、阎魔罗王、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二十四天原来是佛寺祭天时供奉之神,明代开始设位奉置。

佛教旅游圣地

广鹿马祖庙

马老祖,又名马痴子,是广鹿岛人。其父被渔霸逼死,他同兄嫂逃往山东蓬莱落户。八仙之一的汉钟离怜其悲惨身世,指导其修炼,终成仙得道。马痴子回到广鹿岛后除恶济贫,并巡游黄海和渤海,解救在狂风巨浪中遇险的渔民,是黄、渤两海渔民的保护神。民众对其敬仰有加,称其为马老祖,并于清道光十三年(一说明代万历年间),在广鹿岛老铁山下的望海岭上兴建马老祖庙。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马祖生日,祭祀兴盛,俗称庙会。期间马祖庙几度修缮,1949年7月被拆,20世纪70年代初期遗址被毁。马祖庙被毁后,百姓依旧供奉马老祖,其遗址香火从未间断,重修马祖庙为众望所归。广鹿乡政府于1993年于原址重建,建筑面积204平方米,内供奉马祖像及童男童女和天、地、水三官。

每逢马祖庙会,辽南民众争相进岛祭拜,马祖庙内香火不断,每年进香游览者万余人,马祖庙已成为广鹿岛一大旅游景点。

小偷的佛心

在古代的某一座城市,小偷飞天鼠是个让官府和大户人家,个个恨得牙痒痒的头痛人物。尽管各处发下高额赏金的捉拿告示,却从没有人前来举发,因为根本就没人能见到飞天鼠的真面目,顶多只能看到这只动作矫捷的老鼠,在月下疾速闪掠的一点黑影。

但是捉拿不到飞天鼠的最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他的武功高强,而是因为个头瘦小皮肤黑褐的他,长得实在是太不起眼,所以没有人会怀疑到他头上。他走在街上的样子,就活像只饿到瘦出了一身骨头的小老鼠,出来翻找垃圾堆里残剩的食物。

对于城里寺院举行浴佛节的大日子,飞天鼠当然不会错过这个下手好机会,所以便尾随着善男信女,假装到寺内参拜。当他随着民众,顺着法师的指引前去用斋饭时,眼尖的看到厨房里居然有个金光闪闪的大宝物,眼睛忍不住的也闪闪发亮。“天哪!居然会有金子打造的大锅子,若能偷到手,我这一辈子可是不愁吃不愁穿了。”飞天鼠这会儿简直乐得可以背起金锅,一口气就跳入月亮里头倏忽不见。但是他转念一想,这口大到可以双臂合抱的金锅子,可不像他平常偷的女人家首饰般轻盈,得要好好想个办法,才能不动声色地悄悄运出寺外。

不久,寺内多了位新剃度的法师,这位正是过去的飞天鼠,现任的寺院典座法师。当他一如寺院新披剃者,先分配到厨房工作时,内心的快乐自然不可言喻,因为正可以名正言顺地每天留在金锅旁边熬汤做菜。但是让平日昼伏夜出的小偷最难受的是,过去清晨三、四点,正是他宝物到手,可以回家睡大觉的时候,现在却必须起床煮饭。刚开始的几个晚上,他望着窗外独自发光的月亮,想到过去月亮一出来,就是他晚间活动的时候,心中有股说不出的孤寂。尤其他一进厨房就闯祸,因为他的注意力都在那口金锅上,所以该加盐的放成糖,该放糖的加成盐,而那位煮了四十年饭的老典座骂:“你不要小看了做饭,历代的佛门大师可多是从煮饭做起的,如果用心,也能够与佛心相印。”老典座说的佛心,飞天鼠自然不懂,但他可知道大殿里的佛和他眼前的锅子,都是用他最喜欢的金子做的。或许是这样,每当礼佛时,他总是特别欢喜,希望佛菩萨快点把那口金锅布施给他,而他发愿要在他煮饭的这段日子,用心做出最好的菜来供众。一天老典座拿起汤勺,试了口飞天鼠熬的汤后,居然笑弯了两道白眉对他说:“嗯,煮得不错,味道出来啦。”从没有被赞美过的飞天鼠,当时的反应竟像是冷不防被捏起的小老鼠,害羞到全身发起抖来,而不住摸着自己的光头傻笑着。

那天晚上,他看到天空里的月亮,就像是圆口金锅里黄澄澄的高汤,清澈得可以看到自己倒映着的脸,禁不住笑了起来。而在随僧团念佛时,原本口中的佛号,就像滚沸的汤泡乱了板眼,日子一久,浮乱的心渐渐冷却成一锅透心凉的夏日冰点。这时的飞天鼠,已经不再想要背着金锅跳入月亮,但是他仍旧难改偷儿本性。过去凡是他想要偷到手的东西,从没有失手的记录,但是他怎么也没有办法去了解,每天口中所念的阿弥陀佛究竟是谁,怎样才能把看不见的阿弥陀佛偷回家。就这样,他走路也念佛,做饭也念佛,做梦时也还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