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有效控制糖尿病
13791600000012

第12章 有效控制糖尿病必需的知识(1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害,现有的药物、激光、手术等治疗方式也只是以控制病情不再进展为目的,为患者保存一定的有效视力或一定程度上使视力得到有限的改善。因此,等到出现视网膜病变之后再治疗,往往已经晚了,定期检查、积极预防才是上策。

糖尿病患者预防视网膜病变,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去做:

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得不好可造成眼底视网膜反复出血,视盘和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视力会受到严重损害,并最终导致失明。

控制血压——高血压可加重眼底血管病变,具有显着增加眼底出血的可能性,病人必须把血压控制在130/85mmHg以下。

控制血脂——脂质在视网膜黄斑上蓄积,易引起中心视力丧失而导致失明。

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如果已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速视网膜出血。

饮食忌高脂、高糖、辛辣刺激食物。控制饮食,尽量保持血糖正常。戒烟,以避免因吸烟而加速血管硬化。

定期做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和眼底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开始眼科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糖尿病时,应立即进行眼科检查。如果眼底正常而且血糖控制良好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一旦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及时就诊,以后每3个月检查一次。

合理用药:对眼底病变已发展到中期的病人,应积极鼓励他们改用胰岛素治疗,以求获得最佳疗效,延缓病情的进展,甚至使其视网膜病变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

目前,使用羟苯磺酸钙(多贝斯、导升明)可以降低“三高”(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脂)带来的危害,抗氧化药物可减轻视网膜缺氧,从而延缓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速度。

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六味地黄丸等,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的功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可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使用维生素和血管活性药物,这些药物对病情的控制也有很大帮助,不少中西药在止血和促进眼底血块吸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激光治疗,对眼底病变较重的病人,可采用激光治疗。激光可以凝固出血点,并可封闭新生血管,效果较好。

手术治疗:当眼内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可行玻璃体切割术。

8.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致残、早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15%以上将会发生足溃疡或坏疽。国外报道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为5.8%~6.3%,比非糖尿病人群高20~30倍。近年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足造成截肢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而糖尿病足截肢者85%以上是因足部溃疡恶化、深部感染或坏疽所致。糖尿病足不但显着降低了生活的质量,剥夺了生活的快乐,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足溃疡的平均住院费用也是其他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的1.5倍。

发病机制:糖尿病足病发病有3个主要原因:神经病变、血管闭塞缺血、感染。

临床表现:糖尿病足如此危险,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糖尿病足是否已经悄然而至了呢?实际上,糖尿病足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在病情进展较重时才会出现下列临床表现:

皮肤干枯、颜色暗沉、胼胝形成(俗称老茧子)、肢端肌肉萎缩、营养不良、关节韧带易损伤。

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踝关节肿大变形、骨质破坏发生病理性骨折等。

肢端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踩棉絮感、间歇性跛行、下蹲起立困难。

坏疽初期常因水疱、血疱、糜烂、感染等诱因逐渐发展为溃疡、坏疽或坏死。

预防:外伤和感染是促使糖尿病足恶化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糖尿病的影响,患者本身的愈合和修复能力会下降,一旦发生外伤和感染,则整个治疗过程将是漫长而艰难的。日常中常有患者用刀片或剪子修整足底老茧子而导致足底受伤的病例发生。既然如此,那如何才能“防患于未然”呢?很简单,只要坚持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

加强保护意识,勤洗脚保持足部卫生,穿着合适的鞋袜,对足部的任何疾病和感染迹象做到早发现、早求医、早治疗。

合理饮食,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适当运动,戒烟。

应用改善循环、活血化瘀的药物,以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血管和神经功能。

防重于治,预防是关键。良好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是预防和延缓所有糖尿病并发症的基础和前提。

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治疗不仅仅是让血糖降下来,它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诊治。了解正确的治疗方案,积极与医生配合。

严格控制血糖,这是治疗糖尿病足最重要的基础。

支持对症治疗:限制活动,减少体重负荷,抬高患肢,利于下肢血液回流。

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积极纠正酮症酸中毒,低蛋白血症,心、脑、肾并发症及影响溃疡愈合的各种不良因素。

改善和恢复足部的循环:山莨菪碱、血塞通、丹参、川芎嗪等药物可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血流动力学。前列腺素能够改善肢体微循环障碍。

改善和恢复神经功能:应用维生素B1、甲基维生素B、12ATP、激光多功能治疗仪,以及醛糖还原酶抑制药,这些均可有效恢复神经病变。

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抑制厌氧菌的生长以及毒素的产生,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控制感染:糖尿病足常合并感染,控制感染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药物治疗都需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使用不慎则有可能带来新的危害或贻误疾病的诊治。

外科治疗:对于糖尿病足而言,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除了预防和内科的综合治疗,外科的治疗同样必不可少。

那么,哪些是外科治疗?怎样进行外科治疗呢?下面这些即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必须由专科医师来实施。

伤口的局部处理:逐步祛除所有失活组织、全面暴露伤口、充分引流脓液。清创后的伤口可局部外用创伤敷料或当归紫草膏等中药外敷。

动脉重建术:有大血管阻塞时需要进行动脉重建,它可使部分患者免于截肢。

血管介入放射学治疗:膝以上大血管的阻塞或狭窄可经血管置入支架,膝以下的阻塞或狭窄可采用微球扩张来改善动脉供血,其创伤性小,是保住肢体有效的治疗方法。

自体皮瓣移植:将足背或小腿皮瓣移植到糖尿病足的缺损区域,促进局部结构重建,适用于中等面积溃疡。

截趾或截肢手术:对于足趾坏疽者,一旦坏死与正常组织界面清楚后行截趾术;对于足大面积坏疽者,为了挽救生命,应尽早行截肢手术。

9.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医学界高度重视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本身已经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当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更是雪上加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害巨大,心肌梗死发生率、心梗后休克、心力衰竭、死亡的比例等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比非糖尿病者高2~4倍。糖尿病人群中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为25%~40%,且多在30~40岁就可以出现。糖尿病患者死因中,冠心病相关死亡占50%。

发病机制: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的高发生率呢?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高氧化应激状态等均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供给心脏血液的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缺血缺氧。此外,糖尿病合并心脏病与遗传因素也有关系。

临床表现:和许多疾病一样,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会出现以下症状:

休息时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大于90次。

无痛性心肌梗死,特别需要重视的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时症状不典型。这是由于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导致痛觉功能下降,因而心梗时胸痛可以轻微甚至无痛,由于缺乏“疼痛”信号,往往诊断时已进入严重阶段甚至可引起猝死。

体力活动或劳累时,甚至在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严重者呈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可向左肩、左上臂放射,常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夜间睡眠时感到胸闷,高枕卧位可改善;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饱餐、寒冷、紧张或焦虑时出现胸痛、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