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13789400000042

第42章 明白治疗乙肝有哪些药物(3)

当然,并非所有的病人都能符合上述要求。但应用干扰素最基本的要求是病毒复制指标阳性和转氨酶升高,尤其是转氨酶升高很重要。对于长期转氨酶正常的病人或无症状携带者,干扰素的疗效肯定是不好的。而对于反复转氨酶升高者,即使是经过治疗已经正常者,也会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病毒复制指标,现在着重强调HBVDNA的阳性,而不太强调HBeAg是否阳性。因为现在病毒变异株很多,HBeAg已不能像以前那样准确地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了。所以应以HBVDNA检测为准,尤其是最好以定量PCR方法为准。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HBVDNA数量的变化,对于判定疗效、估计预后很有价值。

由于干扰素价格昂贵,副作用也较大,所以其适应证应适当严格掌握,主要将干扰素应用于那些病情进展较快、对一般保肝药反应不好、有肝硬化趋势的病人。

7.怎样使用干扰素?

在应用干扰素治疗乙肝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剂量:多年以前刚开始使用干扰素时,剂量一般都比较小,每次100万单位。虽然病人副反应比较轻,但疗效却不好。以后多年来,国内外的常规剂量是300万单位/次,隔日一次,疗效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开始有人应用更大剂量的干扰素,如500万~1000万单位,疗效较以前又有所提高。目前认为,在1000万单位的范围内,提高剂量可以提高疗效,但副反应也随之增加。当单次剂量超过1000万单位时,副反应过大,病人不容易耐受,而且疗效也未见进一步提高。亚洲人种由于体型较小,也不适合用更大剂量。所以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500万~600万单位/次,隔日1次,比较合适。也有人主张最初1~2周可以每日1次,然后再改为隔日1次,疗效可能会更好。当然,如果因为经济问题,或因副反应问题而不能耐受更大剂量的干扰素,那么每次300万单位的剂量也是可以的。或者先用100万单位的剂量诱导耐受,然后逐渐增加剂量到常规量。总之,干扰素的剂量要个体化,因人而异,以能够平安耐受为准。如果不能耐受干扰素的副作用,那么就谈不上疗效的问题了。

(2)疗程:最初干扰素治疗的疗程多为3个月,但大量的疗程观察表明,3个月的疗程为时太短,很多病人还未来得及显出疗效便已停药。在干扰素治疗乙肝时,早期常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此为干扰素的“治疗反应”。待干扰素的疗效出现后,转氨酶开始下降,伴随着病毒复制指标的阴转。这整个过程往往需要半年以上。

所以现在要求的干扰素疗程最好在6个月或以上,能到10~12个月更好。过去在治疗3个月时常常做化验看看转氨酶和病毒指标的情况,如病毒复制指标没有阴转,转氨酶仍然升高,则判定为干扰素无效,停止用药。现在认为以3个月为限,判定疗效时间太短,很多病人只要坚持用下去还会奏效的。提前放弃治疗对病人不利。所以现在的观点是只要病人能够耐受干扰素的副作用,只要肝功能未出现明显恶化,就可以将疗程再延长下去,可达1年以上。个别成功的病例甚至在用药的两年后才出现长期稳定的疗效。对疗效的观察目前提倡治疗前后的两次肝活检,因为观察肝细胞坏死是否减轻,肝纤维化是否减轻,比之观察转氨酶是否下降,病毒复制指标是否阴转更具有实际意义。肝纤维化的进展才是肝病进展的核心,而转氨酶和病毒指标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

阻断了肝硬化,阻断了肝癌的发生,就是我们目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了。

8.干扰素有哪些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很多,发生率也很高,几乎100%的病人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或轻或重的副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正确处理干扰素的副作用,对于干扰素的治疗极为重要。因为虽然干扰素是一种很好的药物,但如果因为不能耐受其副作用或因对其副作用处理不当,甚至因为惧怕副作用而不能采取干扰素治疗,将是个很大的损失。干扰素的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流感样作用:尤其在应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该副作用非常明显,最突出的就是发热,体温升高的幅度因人而异,但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剂量越大,热度越高,最高可达40℃以上。但以38~39℃最为多见。一般在注射干扰素后2~4小时后开始发热,少数人伴寒战,体温逐渐升高,持续3~5个小时,出汗退热。

个别人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4小时。以注射第1针时发热最高,以后逐渐减轻,到第3、4针时,多数病人转为低热或不再发热。据研究,发热的高度与疗效没有关系,有人认为发热越高疗效越好,是没有依据的。个别人自始至终表现为高热,表明其耐受性不好。

这种人常因不能坚持治疗而停药,而且其疗效也不好。伴随发热反应,病人常有患重感冒的感觉,四肢酸软无力、头痛、头晕、关节酸痛、咽喉疼痛。待发热过去后,其他反应也随之减轻。下次注射时,这些反应再次出现,但时间久了,也会逐渐减轻。对生活、学习有一定的影响,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高热时可有恶心呕吐、腹痛,但不重。个别人腹泻。

(3)精神症状:以精神抑郁为主要表现。治疗前就有抑郁倾向或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容易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病,值得注意。

(4)脱发:发生率也很高,在长期用药超过3个月时,几乎80%以上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脱发。

(5)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很常见,剂量越大,下降越明显。但机体有一定的代偿能力,降至一定程度可以稳定。给予一些中药生血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6)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生率不高,但值得密切关注。治疗前要注意化验甲状腺功能。

(7)诱发或加重糖尿病:有报道可使隐性糖尿病变为显性,或升高血糖。

(8)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心绞痛。

(9)诱发自身免疫现象或自身免疫病;因为干扰素可以调节免疫反应,有时可以诱发免疫过强的自身免疫病。

(10)其他:如血肌酐水平升高,哮喘发作等。发生率很低。

以上众多的副作用中,以发热、流感样症状、脱发、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发生率最高。其他副作用都很罕见。干扰素的副作用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暂时性(不持久性)。以上这些最常见的副作用在停药后全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不留后遗症。例如白细胞和血小板的降低常在停药后的1~2周内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脱发也可以停止并长出新的头发。流感样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多在停药的次日最迟1周内消失。所以说干扰素的副作用虽然很多,但并没有太严重的,而且大多为暂时性。停药后可以迅速、完全地恢复。如此看来,干扰素应该算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药物,经验也证明,绝大多数的病人包括出生不久的婴儿和80高龄的老人都可以安全耐受干扰素治疗。

9.怎样预防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有很多副作用,尤其是第一次注射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程度不同的发热,尤其是在干扰素剂量很大时,发热可达39~40℃以上。病人可出现寒战、头痛等,极不舒服。因为这些副反应类似感冒样症状,因此我们可以用解热镇痛药来缓解发热、头痛等副反应。常用的药物有扑热息痛、布洛芬等,也可注射安痛定。解热镇痛药可以在注射干扰素前预防性给药,也可以在注射干扰素后出现发热时使用,均有一定疗效,能够帮助病人更快更好地耐受干扰素治疗。有人认为注射干扰素时发热体温越高越好,应用退热药会影响干扰素的疗效,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发热只是干扰素的副作用,以后会逐渐减轻或者不再发热。长期应用干扰素时还常常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建议密切注意,防止感染和出血,并同时服用一些生血药,如利血生、鲨肝醇、中药阿胶、螺旋藻、养血饮等,有助于升高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他一些副作用如脱发、抑郁等目前还没有好的药物可以去对抗,比较严重时只能减少干扰素的剂量了。

10.干扰素抗体是怎么回事?

药用的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与人自己产生的内源性干扰素总有或多或少的结构上的差异,所以注射入人体后,也会成为抗原物质,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干扰素抗体。随着干扰素的应用日益广泛,干扰素抗体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干扰素抗体可以和干扰素发生特异性的结合,所以人们推测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可能与干扰素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有关。近几年人们对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和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初步搞清了干扰素抗体的问题。

干扰素抗体大部分在长期应用干扰素后产生,产生干扰素抗体的时间一般在用药后的1~2个月以后。但也有些病人在用药以前就已经存在干扰素抗体,这种抗体自然是针对人体自己产生的内源性干扰素的,所以应当是一种自身抗体。乙肝病毒感染后,很多病人会因为免疫系统被病毒侵犯而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抗干扰素抗体很可能属于自身抗体的一种。

干扰素抗体可分为两种,一种叫结合抗体,一种叫中和抗体。

两种抗体的作用不同。结合抗体可以和干扰素结合,但结合的是干扰素的非活性部位,或者说结合后不遮盖干扰素的活性部位。

所谓干扰素的活性部位是指干扰素结构中与其抗病毒、免疫调等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关的结构。没有了这种结构,干扰素就丧失了功能。既然结合抗体不影响干扰素的活性部位,所以产生结合抗体的患者继续应用干扰素仍然有效。另一种干扰素抗体叫中和抗体,意思就是能将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中和掉。这种抗体结合的部位正是干扰素的活性部位,或者说结合后遮盖了干扰素的活性部位,所以一旦这种抗体产生,干扰素便会失去药理作用,甚至就连副反应也随之减轻。在临床上表现为本来干扰素治疗已经有效的病例突然疾病再次加重,继续应用干扰素再无效果,病人常谓之“产生耐药性了”。这时就不能再用这种干扰素治疗了。好在干扰素有很多亚型,而干扰素抗体有一定的针对性,即针对一种亚型的抗体,对另一亚型就不太起作用。

所以一旦出现中和抗体时,往往可以通过更换干扰素的亚型来使干扰素的疗效重新出现。

不同的干扰素,或相同亚型但制备方法不同的干扰素,其诱导产生干扰素抗体的能力也有所不同。研究证明,天然多亚型的干扰素最不易诱导产生干扰素抗体,α-2b类干扰素诱导产生干扰素抗体的比率也较低。当医师们发现病人出现了中和性的抗干扰素抗体时,常常更换另一种亚型的干扰素或天然多亚型的干扰素,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11.哪些乙肝患者不宜用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乙肝的主要药物之一,但是只有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方可奏效,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属于治疗适应证,万不可硬性使用干扰素,否则贻害无穷。以下列举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慎用或禁用指征,供患者参考。

(1)急性乙肝病人。急性乙肝多为自限性疾病,适当休息,加强对症治疗(保肝护肝,降酶降黄)和支持疗法(葡萄糖、维生素等)就能治愈,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如果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仍呈阳性(HBeAg、HBVDNA等),表明病情有可能转为慢性,此时可以考虑使用干扰素或其他抗病毒药物。

(2)乙肝患者处于免疫应答过强期。患者转氨酶水平超过正常值10倍,自身处于免疫清除病毒阶段,自身免疫清除过程,造成被感染肝细胞的损伤,此时使用干扰素,可能会加大肝细胞损害程度。

(3)肝功能损害严重,肝组织储备功能极差者,如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度或重型肝炎,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降低,白/球比值小于1.0者,如果应用干扰素,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肝功能衰竭,病情恶化。

(4)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白细胞明显下降者。

(5)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尤其是有自身免疫性肝炎者应属于禁忌之列,否则会加重上述原发病。

(6)伴有其他主要脏器,如心脏、肾脏严重疾患者。精神异常者也禁忌使用干扰素。

(7)有明确乙肝家族史,属于母婴或父婴垂直传播者。这类患者自幼感染乙肝病毒,机体免疫处于麻痹或耐受状态,使用干扰素治疗,应答率极低。

12.怎样评价胸腺肽对乙肝的疗效?

胸腺是人或其他动物的重要免疫器官,位于胸骨后,胸腺里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也存在有很多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分子。胸腺肽就是从动物的胸腺中提取的小分子多肽物质。其成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分子量大小不一、生物学活性不同的一组多肽分子。胸腺肽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并以增强为主,因此很早以前就有人将其应用于治疗乙肝。但总的来看,其疗效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胸腺肽的成分太复杂,而真正有效的成分含量相对太少。在胸腺肽的成分中,既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成分,也有抑制免疫作用的成分。有人将胸腺肽的分子组成作一分析,其第V组分中的α1多肽片段有很强的免疫增强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