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13789400000003

第3章 明白怎样得的乙肝(2)

慢性HBsAg携带者:凡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要格外注意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时的情况。

目前发现有少部分患者化验检查肝功老是不正常,B超检查也见肝损害情况,检查乙肝病毒“两对半”仅为抗体指标阳性,按照过去惯例,不再算其为乙肝。但是现在依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检查,发现其为阳性,或做肝穿刺检查,发现肝细胞中乙肝病毒核心抗原、e抗原为阳性,这些患者的最终诊断依然是乙型肝炎。血液检查乙肝病毒指标只是间接反映肝脏内部情况的一种方式,游离在血中的乙肝病毒,变化万端,其数量、结构变化较大,尤其是病毒为适应各种生存环境,会发生各种变异,改变以前的结构,而保持着以前的破坏本性。变异后的乙肝病毒,往往再也看不到“大三阳”,有时连“澳抗”(表面抗原)都呈阴性,给人一种好转或痊愈的假象,但是肝脏内部炎症不断、纤维化程度越来越高,最终可以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诊断和排除乙肝并非一件易事,一定要在正规医院、正规医生的指导下,认真、科学地逐一进行。

6.为什么怀疑乙肝一定要从“两对半”查起?

由于条件及旧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县乡一级的医院诊断乙肝,仍然采用表面抗原(俗称“澳抗”,符号为HBsAg)加肝功(转氨酸及胆红素等)检测的方法,如果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阴性,一般就排除了乙肝,甚至可以参加献血了,其实不知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它可能使5%~10%的“潜伏的”乙肝漏网,漏网乙肝患者的血液输给其他病人,后果不堪设想。表面抗原阴性,并不意味着没有乙肝,现在越来越多的表面抗原阴性的乙肝被发现,病情往往较重,更值得注意。其特点为表面抗原阴性,而乙肝病毒的其他标志物为阳性。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表面抗原表达量较低和(或)检测试剂不灵敏。②由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血中免疫复合物的存在可影响血中表面抗原的检出。③乙肝病毒发生变异。

那么,如何识别这些表面抗原阴性的乙肝呢?首先要做乙肝病毒指标的系统检查,这包括俗称的“两对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抗HBcIgM)和IgG,特别是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查。如果其中的一些乙肝病毒指标为阳性,仍要考虑乙肝的可能。要排除或确诊一个乙肝不仅要看表面抗原是否为阳性,还要看乙肝病毒的系列指标。表面抗原阴性时,如果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或抗HBcIgM为阳性,仍是乙肝。这些人常常伴有肝功波动(转氨酶时高时低),但是例行常规或献血检查时,往往被排除在乙肝之外,给本人及社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单单化验乙肝表面抗原是远远不够的,诊断乙肝还需从检查“两对半”做起,必要时还要检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甚至于肝脏活组织检查,以助诊断。

7.乙肝传播的血缘关系?

我国乙肝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特点,乙肝往往依照血缘关系的亲近程度代代相传。这又把乙肝的发病和演变和人体基因易感性和基因缺陷相联系。关于乙肝传播的家族聚集性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对于其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乙肝家族聚集性是我国乙肝高发的根本原因和最显着特点。只有根治乙肝家族代代相传的祸根,我国才能摆脱乙肝大国的不利局面。

作者做了大量的临床调查,发现我国乙肝家族聚集性不仅十分普遍,并且传播规律与血缘关系密不可分,提示乙肝的传播和发病与人体基因特点相互关联。

1999~2001年随机调查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病人1068例。病例来源:门诊初诊及复诊病例;住院病人;咨询信函等等。病例分布: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年龄分布:4~72岁。

男性656人,女性412人。已婚者670人,未婚者398人。初诊即确认(初次就诊的乙肝现症感染者明确提供家族内部存在有乙肝聚集情况)乙肝家族聚集史者742例(占总例数的69.48%)。二次补充确认(初次调查时否认有乙肝家族聚集情况,重新对其家族成员进行乙肝病毒检查后确认)89例(占总例数的8.33%),具有乙肝家族史总例数831例,占调查总数的77.81%。831例具有乙肝家族聚集情况分析,一级血缘关系(亲代和子代、兄弟姐妹之间)同为现症感染者342例,二级血缘关系(叔伯、舅姨、堂兄妹等)95例,一级、二级血缘关系都具有者394例。对于473例已婚者的配偶进行的调查显示:乙肝配偶同为乙肝现症感染者只有23例,对于831例乙肝家族聚集史人员的非血缘关系亲属(姑父、姨夫、舅妈、婶娘、姐夫、嫂子、弟妹等等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同为乙肝现症感染者只有39例。这说明乙肝家族聚集情况,不能简单认为是乙肝家族成员平素接触密切,平行感染所致。作者深入乙肝家族内部进行的调查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乙肝血缘传播的特点。作者前往6个不同的省、市、自治区,随机调查了10个乙肝聚集家系,这10个乙肝家系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者涉及三代以上,家系乙肝聚集情况呈明显的血缘关系联接,如河南周口的乙肝患者吕某,其祖母死于乙肝肝硬化腹水,但其祖父目前仍健在,没有患肝炎;其父亲也为乙肝肝硬化患者,目前情况尚可,处于代偿静止阶段,母亲检查乙肝病毒指标,核心抗体为阳性,肝功正常;其伯父及两个姑姑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但其婶娘、两个姑父都没有乙肝;吕某本人生育一男一女,男孩乙肝表面抗原也为阳性,但吕某妻子检查乙肝病毒指标为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也非乙肝现症感染者:一个姑姑所生的女儿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家族聚集特征很像大树的干支关系,每个干支均由血亲关系延伸,干支的每一个联结点都有血缘关系。几乎所有的乙肝家族非血缘关系的亲属,大多为乙肝抗体阳性——有的表面抗体为阳性,有的核心抗体为阳性,有的几项抗体同为阳性,多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者,现症感染者极少。

这说明密切接触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极有可能造成病毒感染,但是感染往往呈一过性,最终病毒都会被清除。但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乙肝亲属,情况则不同,垂直传播迹象十分突出,祖父或祖母(外祖父和外祖母)传给父亲或叔伯、姑姑(妈妈、舅舅、大姨),再传给儿子或侄子(外甥),再传给孙子,这些传播均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有研究表明,乙肝家系中所传播的乙肝病毒具有同源性,乙肝病毒的基因特点、优势株的结构及片段基因编码几乎一致。

那么为什么乙肝传播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特征呢?这肯定与乙肝家系血亲成员的基因多态性有关,人体基因多态性是决定对于乙肝病毒是否易感并得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和病毒本身特点及人体免疫机制有关。但是乙肝种族、国家、家庭分布的绝对不平均性(显着差异),肯定与各民族人体不同的遗传基因有关。现在对于乙肝发病与人体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已引起广泛重视。

最终解决我国患者病情缠绵、难以治愈这一难题的关键,可能就在于搞清乙肝家系基因特点,并针对基因缺陷,加以纠正和修补,最终使乙肝患者不向硬化或肝癌阶段发展。

乙肝具有如此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来源方式主要是代代的垂直传播,这是不是说乙肝患者就不能结婚生育了?是不是乙肝父母一定会将自己的乙肝传给下一代呢?其实并非如此,乙肝垂直传播概率并不是100%的,乙肝父亲将乙肝传给子代的概率是20%~30%;乙肝母亲为“大三阳”时,生育的孩子大多数会感染乙肝。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乙肝患者生育的孩子均能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患者的后代就可以基本杜绝乙肝的延续。所以,乙肝疫苗的普种是根治我国乙肝代代相传的惟一有效的、最为经济的途径。

总之,不能简单地认为乙肝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病,乙肝是一种涉及到遗传、免疫、感染三大因素的疾病,攻克乙肝,尚须密切结合和考虑到这三方面的因素,治疗乙肝应从基因、抗病毒、免疫调整三方面入手,方能最终、彻底解决乙肝这一医学难题。

8.乙肝是性病吗?

最近,一家较有影响的报刊撰文将乙肝归属性病行列,立刻遭到不少乙肝患者的质疑和谴责。

轻率将乙肝与性病划等号是极其错误和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科学的,乙肝是与性病毫不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乙肝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性病相提并论。性病是由****传播的梅毒、淋病、软性下疳等疾病的统称,往往与不道德和腐败行为相关联;乙肝则是由于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造成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由于性行为引起乙肝发生的事例极少。因此,性病与乙肝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不同疾病。国外已经有报道将乙肝归为性传播疾病之一,这是因为国外(西方国家)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不同于我国。我国乙肝病例多来自于家族内部血亲关系的垂直传播和医疗过程中的血液污染,而西方国家极少有垂直传播的乙肝病例,他们绝大多数乙肝来自水平传播,即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由于国外普遍存在的社会腐朽现象,乱伦和乱交往往是引起乙肝发病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种情况并不符合我国国情。照搬国外理论并不切合实际,我国乙肝现症感染者超过1亿3千万,极少有因为性行为导致的病例,如果照搬国外理论,后果不堪设想。作者曾经严格进行大样本调查我国乙肝家庭聚集特点,乙肝夫妻双方共同生活多年,一方有乙肝,另一方几乎都没有乙肝,尤其是老年乙肝夫妻,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是极少有同时患有乙肝的情况发生,可见正常和健康的性行为不会导致乙肝的传播。性行为有可能引起一过性乙肝病毒感染,体内正常的免疫机制足可以清除和消灭这些“来犯之敌”,只有在乱交和免疫机制紊乱的情况下感染乙肝病毒,机体防卫能力极其薄弱,才有可能引起乙肝发病。

9.夫妻生活会不会传染乙肝?

作者随机调查263位已婚的慢性乙肝患者,年龄35~55岁,结婚年龄均超过5年,并且都有子女。其配偶同为乙肝(表现抗原阳性者)的共计17例,仅占被调查人数的6.46%;但其子女的乙肝几率却很高,有204位后代为乙肝患者,占77.6%。这一结果和国内的其他调查资料基本一致,提示夫妻生活很少导致对方患乙肝。可是,垂直传播给下一代的几率却很高,这种垂直传播似乎带有遗传的特点,是我国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乙肝患者配偶乙肝病毒的既往感染率较高,达到65.3%(172位),他们化验的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阴性,但是表面抗体(都未打过乙肝疫苗)或核心抗体为阳性。

乙肝夫妻生活多年,接触的密切程度非他人可比,性接触在所难免,感染的机会普遍存在,但是,其配偶的乙肝发病率却极低,这是为什么?因为成人往往具备健全的免疫体系,体内有正常的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功能,当乙肝病毒进入体内后,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刻动员起来,识别并清除乙肝病毒,使病毒无藏身和落脚之地。科学研究表明,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和乙肝的发病及慢性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个月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大约80%以上都会转为慢性携带,留下祸根;但是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6%左右会慢性化,一般都会主动清除病毒,形成抗体阳性,不留下祸根。

我国乙肝传播发病的主要途径和欧美国家有所不同,欧美很少有垂直传播者;而我国乙肝的垂直传播约占乙肝传播的50%以上;非洲、美洲性传播的机会显着增高,可达40%以上。这一事实表明乙肝的感染及发病与种族、国家、遗传、年龄等等都有关系。

基于我国乙肝感染发病以垂直传播为特点这一事实,我国根治、根除乙肝的基点必须放在切断垂直传播这一重点之上。

10.乙肝是遗传性疾病吗?

传统上将乙肝归为传染性疾病,但是最新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乙肝的传播和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我国已将乙肝患者基因多态与乙肝易感性的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旨在揭示乙肝发病的多基因遗传性特点,同时为该病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遗传性疾病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单基因遗传,如肝豆状核变性、先天性家族性高胆红素血症等;另一类是多基因遗传,如糖尿病、冠心病等;第三类是先天获得性遗传。在乙肝发病机制中,被动获得的感染是主要因素,但不能排除某些遗传基因在感染过程中发生的作用,以下大量的事实,提示乙肝传播和发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因素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