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13789400000018

第18章 明白乙肝的轻重程度(4)

(2)判断乙肝病毒阴转后的结果。以往认为乙肝“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是病情好转、传染力降低的标志,现在发现并非完全如此,一部分转阴可能是病情好转的标志,另一部分可能预示着病情恶化的开始,好转者一般检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阴性,肝功完全正常;恶化者检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始终为阳性,肝功反复异常,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的结果至关重要。

(3)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实际状况,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1亿多人,一般认为只要肝功长期保持正常,没有明显症状,都可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但是细分起来,又有所不同,预后良好、病情稳定的病毒携带者检查结果为乙肝病毒e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同为阴性,这种情况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预后较差,病情可能发展、甚至于暴发的病毒携带者检查结果往往是长期e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双阳性,这种情况一般需要用药治疗或干预。

(4)检测血液制品的安全性。现在献血排除乙肝的检测方法是: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肝功能正常。这显然不够,这样做可能会使一部分表面抗原阴性的乙肝献血者漏网,输血的后果必定会导致乙肝发生。所以,每一份献血者的血样标本都必须进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检测,只有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同为阴性者,方能排除乙肝。

(5)判断乙肝患者传染性的大小。存在于血清中的游离型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是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不管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查结果如何,只要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为阳性,即可说明此时乙肝的传染性强。

(6)评价和检测乙肝药物的实际疗效。考察某种药物治疗乙肝是否有效,首先要观察该药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如何,直接反映这一结果的指标就是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其属性和数值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疗效的好坏。

(7)调查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原因。有一部分“正常人”,反复注射乙肝疫苗,表面抗体始终不见产生,此时检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很有可能发现其结果为阳性或弱阳性,提示这些“正常人”很有可能早已是“隐性感染者”了,此时打疫苗,已经起不到任何预防作用了。另外强调一下有条件的医院应对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指标进行定量检查,因为定性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所取得的阳性、阴性结果只能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有无,并不能判断其程度和大小,只有定量检查才能显示出病毒量的变化,定量解析可用于携带病毒者的流行病学调研和传染性大小的判别以及临床抗病毒药效的评价和监测,还可为选用昂贵药物和疗效作预测。但由于聚合链酶反应技术的开展必须具备一定技术力量和条件,并非所有医院都可进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常受到污染和操作误差的影响而引起误会或浪费,所以应谨慎掌握,不可滥用。

12.测定肝功能主要包括哪些项目?

目前临床使用的肝功能试验项目大致可分6类。

(1)诊断肝实质性损伤的试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腺苷脱氨酶(A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乳酸脱氢酶(LD、LDH)、谷氨酸脱氢酶(GLDH)、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ASAL)、血清异柠檬酸脱氢酶(ICD)、山梨醇脱氢酶(SDH)、醛缩酶(ALD)。

(2)诊断排泄功能、解毒功能、代谢功能不全的试验:血清胆红素(BIL)、血清总胆汁酸(TBA)、吲哚氰绿(ICG)、血氨(NH3)。

(3)诊断合成功能的试验:总蛋白(TP)、白蛋白(A)、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总胆固醇(CHOL)、凝血酶原时间(P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凝血因子等。

(4)诊断胆内外阻塞的试验: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5′-核苷酸酶(5′-NT)、脂蛋白-X(LP-X)。

(5)诊断肝纤维化试验:单胺氧化酶(MAO)、脯氨酸肽酶(PLD)、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透明质酸(HA)、抗线粒体抗体。

(6)诊断肝肿瘤的试验:甲胎蛋白(AFP)、α-岩藻糖苷酶(AFU)、甘氧酰脯氨酸二肽酶(GPDA)、α1-抗胰蛋白酶(AAT)、血清铁蛋白(SF)。

13.病人出现黄疸应做哪些化验检查?

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总胆红素大于17微摩尔/升)。当血清中胆红素超过34微摩尔/升,可在巩膜、黏膜及皮肤出现黄染(皮肤黄染时,血胆红素一般均超过68微摩尔/升)。黄疸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外科、内科、传染科以及儿科等肝脏、胆道以及肝胰壶腹部等器官的许多疾病,也可见于溶血性疾病。

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2)肝细胞损伤混合性黄疸:见于各类肝病,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为35%~55%,检查肝功能可获得异常结果。

(3)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大于55%者。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要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14.血清胆红素定量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定量测定结果应低于17微摩尔/升(包括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其中直接胆红素占血清总胆红素的比值应小于35%。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微摩尔/升时可出现巩膜、皮肤的黄染。血清胆红素定量能确定有无黄疸、黄疸的程度及黄疸的类型,对于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当总胆红素<85.5微摩尔/升为轻度黄疸,85.5~171微摩尔/升为中度黄疸,>172微摩尔/升为重度黄疸。

溶血性黄疸未结合胆红素占80%以上,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占40%~60%,阻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占60%以上。

连续动态观察总胆红素量的变化有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总胆红素长期持续升高(大于4周)多为阻塞性黄疸,如结合胆红素<40%可排除阻塞性黄疸,总胆红素迅速升高、2~3天即达171~

256.5微摩尔/升多为肝细胞性黄疸。

15.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就一定是肝炎吗?

应用于肝炎临床诊断的主要是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目前几乎已被公认为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最好指标。在患病毒性肝炎时,ALT、AST活力升高一般反映肝细胞有损害或有活动性炎症。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引起ALT轻度升高;肝细胞大量破坏,引起ALT和AST大幅度升高。而且由于ALT在黄疸出现前3周大部分已升高,故还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但是,ALT、AST并不是肝脏所特有的酶,在人的心脏、脑、肾、骨骼肌、胰等组织细胞内也有一定量存在。任何一种因素影响这些组织细胞及其酶的代谢,都将引起这两个转氨酶的变化,而且除肝炎以外的其他肝脏疾病也会出现氨基转移酶升高。

另外,血清ALT越高并不意味着肝炎病情就越重。这是因为:肝炎时出现ALT升高有两个机制,一是肝细胞坏死肝细胞中ALT释放入血;二是肝细胞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肝细胞内ALT顺着巨大的浓度梯度而泄漏入血。肝细胞坏死程度能反映病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