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一生要知道的欧洲艺术名作
13788900000038

第38章 一生要知道的欧洲建筑名作(5)

大厦建立在泰晤士河畔一个近于梯形的地段上,面向泰晤士河。各个部分之间分段相连,形成许多内院,大厦内的主要厅堂都在建筑物的中间。整个建筑物中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最高,达103米。此外,97米高的钟楼也很引人注目,上有着名的“大本钟”。这座大厦的所在地原来是一座王宫,王宫建于1060年,此后不断有增建。直到1512年亨利八世搬离之前,这里一直是王宫。

16世纪中叶以后,这里成为议会所在地。183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宫殿建筑,后进行了重建。大厦中的中央大厅是整个大厦的交通枢纽,中央大厅的平面呈八角形,上部是一个拱顶,高达23米,从这里可以前往上院和下院。此外,大厦中还有许多着名的房间和走廊,它们是议会各委员会的办公室,上下两院的图书馆也在其中。

046圣吉尔斯教堂

作品介绍:

这是爱丁堡最高等级的教堂,它的塔像一顶皇冠,予人深刻印象。大教堂原建于1120年,后遭大火烧毁,于1385年重建。教堂内有一座20世纪增建的苏格兰骑士团的礼拜堂,新哥特式的天花板与饰壁上的雕刻极为精美华丽。

047威斯敏斯特宫

作品介绍:

始建于公元750年(都铎时代),占地8英亩,威斯敏斯特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它原为英国的王宫,11至16世纪,英国历代国王都居住在这里,其地段现今已大部分被议会大厦所占据,然而习惯上仍称之为威斯敏斯特宫。它1834年、1941年曾两次发生大火,原有建筑大半被烧毁,重建后成为世界各国议会建筑的典范。80年代,英国政府又耗资百余万英镑、黄金数十万两,对钟楼等处进行了一次大修,使之面貌一新。威斯敏斯特宫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第一个哥特复兴杰作,是当时整个浪漫主义建筑兴盛时期的标志。整体造型和谐融恰,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建筑风格的丰富情感。其平面沿泰晤士河南北向展开,入口位于西侧。特别是它沿泰晤士河的立面,平稳中有变化,协调中有对比,形成了统一而又丰富的形象,是维多利亚哥特式的典型表现,流露出浪漫主义建筑的复杂心理和丰富的情感。其内部一方面以帕金设计的装饰和陈设而闻名,另一方面也以珍藏有大量的壁画、绘画、雕塑等艺术品而着称,被人们誉为“幕后艺术博物馆”,作品水平甚高。威斯敏斯特宫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物,其雄伟之气,同类建筑无与伦比。从威斯敏斯特桥或泰晤士河对岸观赏,其鬼斧神工之势使人赞叹不已。

威斯敏斯特宫的屋顶镏金,塔尖高入云霄,庄严典雅。在宫殿南端有巨大而高耸的维多利亚塔,高102米,全石结构,用来存放议会的文件档案。塔楼下面的白家大门只供英王使用。宫殿东北角是着名的钟楼,高97米,打破了宫殿平直的轮廓线。钟楼顶端的“大本钟”是向世界报告标准时间的装置。大钟四面各有直径为6.7米的圆盘,用312块乳白色玻璃拼镶,数十公斤重的时针长2.7米,分针长4.27米,摆重305公斤,总重21吨多。由本杰明爵士监制,故被命名为“大本”。最初,每次上弦要由健壮的汉子用脚连续猛蹬8小时,还要由人拿钢槌击响报时。1913年改装为电动,1923年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播送钟声,每天准确报时81次。世界各地收音机收听到的伦敦台钟声便是这个大本钟发出的。

威斯敏斯特宫共有14个大厅。宫殿正中是八角形的中厅,由此形成南北和东西两条轴线。在中厅之上矗立有一座91米高的采光塔,构成了整个宫殿的垂直中心。由中厅向南通上议院,向北达下议院。在两院大厅和走廊里陈设许多以历史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大幅壁画和雕塑。整个大厦陈设体现宫廷格调,富丽堂皇,庄严肃穆。议会上、下两院分别设有议事厅。上议院的议事厅红色装潢,陈设考究;下议院的议事厅以绿色为基调。

宫内的图书馆、会议厅、餐厅、办公用房等服务设施和政府有关管理机构围绕着一系列庭院布置。

威斯敏斯特宫虽数度重建,但作为威斯敏斯特宫一部分的“威斯敏斯特大厅”(Westminster Hall)却是货真价实的古迹,是现在唯一保留下来的1097年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大厅长60余米,高27.5米,以橡木为梁,原为征服者威廉一世的一个王子所建。现存建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座大厅不对外开放,白天举行议会例会时,塔尖便飘扬着一面英国国旗。

精致壮观的英国议会大厦确实让人扼腕惊叹,然而当你走进国会内侧的哥特式建筑——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你就不仅会为这里的建筑艺术惊叹,更会被这里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深深折服。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充分体现在以实用为主的建筑上,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了20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十、现代主义建筑

048施罗德住宅

作品介绍:

施罗德住宅建于1923-1924年,设计人格里特?里特维德原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这座施罗德住宅是荷兰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荷兰当时“风格派”艺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施罗德住宅就是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以及大片玻璃组成的横竖错落、若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着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049包豪斯校舍

作品介绍:

包豪斯校舍是1926年在德国德绍建成的建筑工艺学校新校舍。设计者为包豪斯校校长、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校舍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主要由教学楼、生活用房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设计者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从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出发,按各部分的实用要求及其相互关系定出各自的位置和体型。利用钢筋、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新材料以突出材料的本色美。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运用窗与墙、混凝土与玻璃、竖向与横向、光与影的对比手法,使空间形象显得清新活泼、生动多样。尤其通过简洁的平屋顶、大片玻璃窗和长而连续的白色墙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更给人以独特的印象。该校舍以崭新的形式,与复古主义设计思想划清了界限,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

050萨伏伊别墅

作品介绍:

萨伏伊别墅宅基为矩形,长约22.5米,宽为20米,共三层。设计上与以往的欧洲住宅大异其趣。轮廓简单,像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水平长窗平阔舒展,外墙光洁,无任何装饰,但光影变化丰富。别墅虽然外形简单,但内部空间复杂,如同一个内部精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器。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它外观轻巧,空间通透,装修简洁,与造型沉重、空间封闭、装修繁琐的古典豪宅形成了强烈对比。

萨伏伊别墅在用色上特别纯粹,建筑的外部装饰完全采用白色,这是一个代表新鲜的、纯粹的、简单和健康的颜色,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而崇尚自然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大特色。萨伏伊别墅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所提倡的新的建筑美学原则。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相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合乎逻辑性,构图上灵活均衡而非对称,处理手法简洁,体型纯净,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等,这些建筑设计理念启发和影响着无数建筑师。即便是到了今天,现代主义的建筑仍为诸多人士所青睐。因为它代表了进步、自然和纯粹,体现了建筑的最本质的特点。

折衷主义建筑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折衷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十一、折衷主义建筑

代表建筑

051巴黎歌剧院

作品介绍: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很快,资产阶级已不再是为自由主义而战的斗士,他们的心现在只为钱跳动,连文化和建筑也成了商品。于是,以抄袭、拼凑、堆砌为能事的折衷主义创作手法占了统治地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巴黎歌剧院。它的立面的构图骨架是鲁佛尔宫东廊的样式,但加上了巴洛克装饰。观众厅的顶装饰得象一枚皇冠。门厅和休息厅尤其富丽,满是巴洛克式的雕塑、挂灯、绘画等等,豪华得像是一个首饰盒,装满了珠宝钻翠。它的楼梯厅,设有三折楼梯,构图非常饱满,是建筑艺术的中心,也是交通的枢纽。

对于从前巴黎歌剧院的演出节目,瑞士人卢梭有感于女高音歌手演唱时那种尖锐刺耳的歌声,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总的来说,法国人在整个欧洲各国中,是一个最缺乏音乐素质的民族。”莫扎特在给他的父亲的信中,也这样评价当时的歌手:“他们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呼喊,在吼叫。而且是从鼻子,从喉咙及所有能够发声的地方发音。”对于当时的贵族来说,去巴黎歌剧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看歌剧本身,而是为了看豪华的舞台装置和艳丽的服装,以及凑在一起聊天儿。具有现在规模和性质的歌剧院,是打那儿以后一个世纪以后的事。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典雅和讲究的地方,因此,政府公开向社会征集新的设计方案。后来,从171个方案中,选中了夏尔·加尼埃的设计方案。经过14年的修建,1875年整个工程完工。整个设计堪称装饰、色彩主义的典范,曾在当时豪华奢侈的社交界引起轰动。

游客登上入口前的石阶,进得门来,右边是售票处、导游所、出售有关歌剧和芭蕾方面书籍的店铺。再折回到中央来,沿着宽广的大理石台阶一步步走下去,有“美丽之泉”,还有会客用的圆形大厅。上得台阶,是面对广场的宽大的休息室,它的前面是具有威尼斯风格的圆形色块玻璃顶棚的茶室,以及用哥白林织成的8张挂毯的展室。人人都是鲜衣锦服,在巨大的中央烛台底下,身着漂亮服饰的绅士淑女们,在幕间休息或聊天时,就像朵朵鲜花。剧场内,还有沙加尔的彩绘顶棚画。游客虽不能进到贵宾休息室,但可以从包厢里面俯视内部的情景。

1939年,歌剧院改为国营。1989年巴士底新剧院建成后,老歌院的演出节目就以芭蕾为中心了。自1994年夏天起到1996年春天止的修复工程也终于结束了。在这期间,曾在巴士底剧院举行的芭蕾演出,现在也再次回到了加尼埃的剧院。

052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

作品介绍:

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堂是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于1885年开始建造的,耗时25年,于1911年建成。纪念堂的前面是一座高达11.9米的骑着战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的铜像;铜像的后面是无名英雄墓,上面用一个高达70米、长135米的大型柱廊构成,下设宽大的大台阶,气势恢宏。这里终年点燃着火炬,无论日晒雨淋,总有两名士兵纹丝不动地守卫着无名战士墓。台阶下两组喷泉寓意深刻——左边的象征亚得里亚海,右边的象征第勒尼安海。

这座纪念建筑模仿了古希腊晚期的帕伽玛的宙斯祭坛。16根科林斯柱子形成的弧形柱廊是建筑物最精彩的部分,柱子高15米,上面还设有女儿墙。柱廊两端各用四根柱,上设山花作收头。两边的山花之上,各设一个雕像——带翅膀的胜利之神站在四骑马车之上。建筑物以水平线条(女儿墙和檐部)为主,以垂直线条(柱)为次,形态效果就像是凝固了的交响乐曲。洁白的大理石墙壁和柱子,与柱间空间的光影形成明暗的对比,更令人感到和谐与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