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超声
13788000000016

第16章 眼外伤(1)

眼外伤为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外伤的不确定性,导致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同一物质作用在眼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物质作用在相同的位置都可以引发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结果。超声检查的无创伤性为眼外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帮助,分述如下。

第一节 房角后退

【临床概述】

正面作用于眼球的钝力可引起组织变形,房水向周边挤压的液体动力学与房角组织对抗的相互作用结果导致房角及眼内组织的各种损伤。钝挫伤后的房角改变主要为房角后退(angle-recession)或撕裂,即睫状体的环行肌与纵行肌的纤维分离,环行肌纤维撕裂,而纵行肌纤维仍附着于巩膜突上。按照Howard 分类法,将房角退缩分为浅、中、深三度,退缩范围以圆周作记录。

浅层撕裂,仅葡萄膜小梁裂开,其余部分尚正常;中度撕裂,即睫状肌纤维撕裂,出现裂隙,睫状体带宽度为正常小梁组织宽度的1~3倍;深度撕裂,为睫状体肌纤维内出现裂沟,前房角明显加宽。

文献报道,伴有前房积血的钝伤性房角退缩发生率为45%~94%。因房角退缩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占7%,多发生于中、深度撕裂且退缩范围大多超过180°的患者。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型与晚发型。早发型可在伤后数天至1年,晚发型发生在伤后数年内。

早期眼压增高可能系小梁水肿,渗透性降低。

外伤时间长,小梁网发生变性、萎缩和纤维化,有可能导致晚期发生青光眼。

在屈光间质透明的情况下,既往诊断房角退缩的唯一方法是前房角镜检查,而UBM不受屈光介质影响,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房角退缩的程度。在角膜混浊及前房积血的情况下尤为适用。

【UBM表现】

正常房角为角巩膜与睫状体前部组成的锐角,房角镜下只能观察到一部分形态学上的改变,而UBM为我们显示了在活体上观察眼前段结构的高清晰度的成像。

杨文利应用UBM对正常人及眼前段病变的形态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测量出前房深度为(2926.37±372.24)μm,小梁虹膜夹角为33.43°±8.58°等一系列数据。当睫状体发生撕裂时,睫状体与巩膜间仍联系紧密,UBM显示睫状肌内出现裂隙状无回声区。这在前房角镜下是观察不到的。睫状体环行肌与纵行肌撕裂的结果造成房角退缩,使前房加深、房角增宽加大,UBM显示房角呈圆钝状,小梁虹膜夹角角度增大。

第二节 睫状体脱离

【临床概述】

眼球在遭受钝性外力的瞬间,角膜急剧变形,房水猛烈向后冲击,造成房角结构损害,严重者可导致睫状体前缘与巩膜突解离,脱离的睫状体与巩膜之间形成一裂隙,房水自此裂隙直接引流入脉络膜上腔,导致持续性低眼压,这种情况也可发生于内眼手术后。20世纪50年代以前,被称为外伤性或手术后低压,1961年Chandler和Maumenee利用房角镜发现了睫状体脱离(ciliary body dialysis)的裂隙。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房水排出过多,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证实,房水通过脱离的裂隙,充满整个脉络膜上腔。二是房水生成减少,是由于外伤后睫状体上皮细胞功能减退的缘故。两者导致患眼的持续性低眼压。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患者视力减退,前房变浅或深浅不一,黄斑区水肿及放射状皱褶形成,部分患者并发瞳孔变形、虹膜根部断离、晶状体半脱位或混浊、玻璃体积血、视网膜病变等。

在UBM未引进之前,临床上多使用房角镜作为检查工具,其优点是直观、可靠,房角镜下直接可见脱离裂隙。但由于眼压低、前房浅、虹膜膨隆、角膜皱褶等影响,部分患者不能查清断离口而影响手术成功率。

Maumenee和Stark曾用前房注水加深前房深度的方法进行前房角镜检查,以提高检查的阳性率,但由于其为损伤性操作,有增加眼内感染、出血及并发白内障等危险,使用受到限制。UBM的引进,不仅提高了确诊率,而且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UBM表现】

1.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双眼对照检查,自12点开始顺时针方向对眼球进行全周检查。检查时注意观察睫状体与虹膜、睫状体与巩膜之间的关系,注意探头与睫状体始终保持垂直,以利于对前房-睫状体上腔断离口的观察。发现断离口后,将病变的范围按照时钟表示法准确记录。

2.正常睫状体的UBM

检查特点 垂直切面的睫状体呈类三角形,睫状突凸起,向中轴部与晶状体悬韧带相连,其外与巩膜相贴,两者之间无缝隙,向后延续至睫状体平坦部。水平切面在睫状突水平可探查到分布均匀的凸起,平坦部睫状体与巩膜间无间隙。

3.睫状体脱离的UBM

特征及其改变原因 Gentile曾对6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进行UBM检查,高桥博应用UBM追踪观察2例睫状体脱离患者术前及术后情况,均认为UBM检查是非常有价值的。杨文利对173例睫状体脱离的患者应用UBM检查,并与健眼进行对照,结果显示:①所有睫状体脱离患者均表现为360°全周脱离,而非某一象限的脱离。这是由于睫状体上腔内无瓣膜,一旦有液体存留即可遍布整个睫状体上腔。②在睫状体脱离眼可见巩膜与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之间出现与房水相同的无回声区,脱离的形态可分为3种。裂隙状、条带状及楔状。若在某一断离区域探查到睫状体根部与巩膜突完全脱离,则形成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的直接沟通,即睫状体断离。此瘘口与前房角镜下检查所见一致。③临床所见患眼前房不同程度变浅,UBM显示患眼晶状体位置前移,前房深度较健眼明显变浅。测得健眼前房深度为(2736±441)μm,患眼前房深度为(2115±589)μm。晶状体位置前移与睫状肌收缩功能有关,也是造成前房变浅的原因之一。④UBM还可显示出小梁睫状突距离缩短,即睫状突位置前移、前旋,与虹膜根部距离缩短,其原因是由于睫状体上腔存在液体,推压睫状突向前移位所致。

虹膜根部膨隆,与健眼相比患眼小梁虹膜夹角变小,巩膜外侧面睫状突夹角较健眼明显小,虹膜晶状体夹角较健眼明显大,这些均是导致前房变浅的原因。

【分类和分型】

根据睫状体与巩膜突之间的附着位置关系,将睫状体脱离分为睫状体离断和睫状体上腔渗漏两类。

如果巩膜突与睫状突之间附着紧密,睫状体与巩膜之间360°全周均可探及无回声区,则称之为睫状体上腔渗漏。

如果巩膜突与睫状体在某一范围内附着点相互分离或解剖位置发生改变,或者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完全交通,则称之为睫状体离断。

根据睫状体离断时的交通情况,即如果前房与睫状体上腔相交通则称之为前离断;如果后房与睫状体上腔相交通则称之为后交通。

【超声检查】

一般眼科专用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对睫状体脱离的检查也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B型超声水平图像表现为弧形相对的条状回声,且不与视盘回声相连,类冠状切面可探及“花瓣”样回声。

这是因为巩膜-脉络膜在涡静脉穿行处连接紧密,无脱离的缘故。睫状体脱离需达到一定程度方能显示其典型征象,对周边的浅脱离尚不能充分显示清楚,因此,B型超声对于睫状体脱离的断离口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