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血管年轻人长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与治
13787500000041

第41章 脑血管疾病(3)

(4)戒烟:吸烟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是确定的危险因素,对被动吸烟者同样有害。

(5)限酒。

除限酒外,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要合理,适度锻炼,减轻体重,并保持心情愉悦、心态平和。

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脑卒中除了造成大量的患者残疾、丧失劳动及生活能力之外,给老年人带来的另一危害就是脑梗死性痴呆。在欧美国家,脑梗死性痴呆是老年人痴呆的两大原因之一,占所有痴呆患者总数的8%~18%,而在脑卒中高发国家的日本,脑梗死性痴呆则占到60%~74%。研究表明,脑梗死性痴呆源于脑缺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软化、萎缩,当脑组织受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出现痴呆症状。脑梗死性痴呆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男性比女性多。

患者往往有多年的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多次发作的小脑卒中史,多在某一次脑卒中后突然出现痴呆,随后每一次新的发病而使痴呆呈阶梯式加重,故也称之为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其表现有以下几个阶段。

早期的类神经衰弱样表现,如头晕、失眠、耳鸣等,接下去就出现比较明显的精神失常,一是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事记忆发生困难,而对几十年前的往事,则能记得,所以他们特别愿意与人谈以前的事情,常常被后代称为“老古董”。二是情绪不稳,容易激动,伤感忧愁,情绪变得十分脆弱,芝麻大的事情看得像西瓜一样大,并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痛哭流涕,大发脾气。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记忆愈来愈差,不讲礼貌,无故哭笑,不认家门。

除以上表现之外,医生在检查时还可发现有多次小脑卒中后留下的痕迹。

如四肢肌张力增高,震颤,行动呆板、困难,面部缺乏表情,言语不清或饮水呛咳等表现。脑电图有脑功能衰退的波形表现。脑CT显示多发性梗死灶。

需要注意的是,脑梗死性痴呆有别于老年性痴呆,前者只是有轻重不同的记忆损伤,而不是完全的记忆障碍和丧失,也很少发展到像老年性痴呆那样不可收拾。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人格意识一般能保持到后期,而老年性痴呆却不能,患者会有行为怪僻等明显的人格障碍。

如何防治脑梗死性痴呆?

脑梗死性痴呆重在预防,患者在多次小脑卒中后,应注意饮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调节,以防痴呆的发生。患者要经常检查、控制血压,禁烟、酒,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脂肪、糖和盐,要吃富含于蛋黄、大豆中的卵磷脂。

因为胆碱是脑神经的传递物质,是决定思考敏捷、记忆力强弱的关键物质;而磷脂质则是优良的乳化剂,是血管的清道夫,可改善、预防动脉硬化,消除脑梗死灶。

记忆力减退是痴呆发生的先兆症状,为改善记忆衰退、防止神经细胞老化,患者要注意增加氧气吸入,越多越好,可在早上做深呼吸。方法是:用腹式呼吸,小腹外胀,再内向收缩,呼吸要长、细、匀、缓。每分钟一呼一吸18次,吸气长,呼气短,吸氧气多。此外,左侧呼吸也可增强记忆,具体做法是:身体站立,全身放松,用右拇指轻压右鼻孔,由左鼻孔慢慢呼吸,呼与吸要长,最好持续8秒钟以上。3分钟后便有效果,如能做半小时,则效果更好。左侧呼吸可刺激左脑,提高记忆中枢功能,增加脑细胞活力。

如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由于情绪不稳定是诱发脑梗死性痴呆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家属除必要的生活照顾之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细致地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使他们正确认识病情,消除心理负担,增强生活信念,对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延缓痴呆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患者在脑卒中后,开始时对自己所患疾病不甚了解,怕受疾病折磨的痛苦,时时担心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家属应多与患者交谈,认真解释,通过愈后良好者的例子以打消他们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家属应创造条件,尽量多开展一些新奇的娱乐活动,以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消除其孤独感,如玩简易的棋牌游戏,听音乐,看滑稽戏等。

③要合理安排患者日常生活内容,培养其多种爱好和兴趣,注意智力训练,勤于动手、动脑。琴棋书画均能陶冶情操,延缓大脑老化。

④尽可能让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学习,多与社会联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增进生活情趣,调剂精神生活,改善心境。

⑤要保证患者充足睡眠,防止疲劳过度,以避免小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⑥对残留肢体功能不便或言语困难的患者,家属更应主动去关心、安慰和体贴,要消除他们因生活不能自理而会给家人带来麻烦的心理负担,及时帮助他们进行肢体和语言康复训练,并告之,只有不怕困难,坚持锻炼,变消极情绪为积极因素,才能争取早日康复。

⑦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当患者出现焦虑不安,行为反常,或抑郁自责、无故哭泣,甚至认为自己活着不如死了合算时,应及时给予开导劝说,并求助于心理医生,以防患于未然。

为什么寒冷季节易发生脑梗死?

寒冷季节是脑血管发病较高的季节,气候变化引起的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尤其是寒流突然袭击时。据临床测定,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冬季会增高20毫米汞柱。再加上冬季气候干燥,体内水分消耗过大,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脑部供血减少。天气寒冷还会令人的血管脆性增加,而温差大造成的忽冷忽热容易使血管收缩疲劳,此时,如果情绪激动,或大便过度用力,或过度劳累,或不按规定服药,就容易导致老年人发生脑梗死。因此,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天冷一定要当心。

脑梗死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因为血压过高,易使脑内微循环瘤及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出血;而血压过低,脑供血不全,微循环淤滞时,易形成脑梗死。

(2)讲究精神心理卫生,许多脑卒中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3)减肥,肥胖是公认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4)科学合理饮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咸鱼、冷食品,均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要禁食。

(5)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关系极为密切:当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时,由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比平时高,所以要特别小心。

(6)及时治疗糖尿病、冠心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7)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

(8)重视脑卒中的先兆。脑卒中虽然是突发的急骤病变,但往往也可发现一些预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囗水。

②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③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

④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

⑤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而且头痛由间断性的变成持续性的或伴有恶心呕吐。

如何预防老年血压高患者降压过低?

(1)简明治疗方案:依据病情选择适合老年人服用的剂型,尽可能采用方便易用的长效降压药,既能减少服药次数,又能较久地维持血药浓度。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予以书面用药指导,用字体较大的标签标明用药剂量、时间和次数,颜色醒目,便于患者分辨记忆。

(2)发挥亲属的监督作用:亲属应关爱老年人,经常监督老人用药量是否正确,对认识分辨能力严重下降者,由家人保管药物,按时、按量给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高血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对过度降压的危害有所认识,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时测量血压。一旦患者因降压过度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立即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短期内将血压恢复至正常偏高水平,以免引起持久性神经系统损害而致脑梗死。

为什么脑血管病宜早检查?

我国每小时有近200人因脑卒中而死亡,因而脑卒中有健康“第一杀手”之称。当脑卒中发生后,除发病6小时内用溶栓治疗外尚无良好的治疗措施,结果非死即残。所以及早发现脑血管的早期病变,并进行早期干预,能使疾病转危为安。

由于日常工作紧张、运动减少,加上吸烟、喝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在年龄的增长后出现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影响脑血流的供应。在狭窄较轻时,通常表现为出现头晕脑涨、记忆力下降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当动脉狭窄严重时,就会形成血栓,严重就会导致脑卒中。不过通过检查尽早发现病情,就可以安放动脉支架,只要加上适当药物治疗和健康生活模式,就能阻止或明显延缓脑卒中的发生。

经颅多普勒(TCD)利用超声多普勒原理,测定血管内血细胞的流动速度,能准确反映各种病变时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不需要任何造影剂,完全无创伤,为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提供有力证据,达到有效防治。

如何检查判断脑血管患者的嘴舌偏?

通常把脑血管病患者出现的嘴歪舌偏,一概描述成“口眼斜”这是不太确切的。因为大部分脑血管病患者的面瘫属于中枢性面瘫。表现病灶对侧下部面瘫,只有嘴斜,而无眼歪斜。只有少数周围性面瘫者才是“口眼斜”。

判断嘴是的方法是:首先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有无肌肉萎缩、痉挛等。然后则再嘱患者做皱额、蹙眉、闭眼、示齿、鼓腮及吹口哨等动作。

如昏迷患者不能配合检查,可通过观察面部肌张力是否低下,呼气时麻痹侧颊部鼓起,吸气时则颊部凹陷,称“船帆症”;或压迫眶上神经观察嘴偏向哪一侧。

脑血管病患者出现两种面瘫,一是中枢性面瘫,是核上神经纤维受损所致。如内囊出血表现病变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口角向病灶侧歪。

鼓腮和吹口哨不能,但皱额及闭眼均正常,只出现病灶对侧下部面瘫,并和偏瘫的肢体在同侧。另一种是周围性面瘫,是核下神经纤维受损所致。如脑桥出血,患者病灶侧额纹消失,变浅,眼睑不能闭合,闭眼时眼球上窜,露出白色巩膜。病灶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口角向健侧歪。而且表现病灶侧周围性面瘫、病灶对侧肢体瘫。称“交叉瘫”,此种面瘫可谓“口眼斜”。

如果没有肢体瘫痪,单纯周围性面瘫,则为面神经炎引起。

舌偏,是由于舌下神经受损,引起舌肌瘫痪所致。其检查方法是:让患者张口,观察舌在口腔内的位置,正常时自然居中,如果一侧舌肌瘫痪,侧舌偏向健侧。另外观察舌肌有无萎缩,如舌面凹凸不平,为舌肌萎缩。有舌肌萎缩时,伸舌偏向病灶侧,与瘫痪的肢体呈交叉性,为周围性舌瘫,属舌下神经及核以下神经纤维受损的结果。如果伸舌偏向病侧对侧,与瘫痪肢体同侧,则属中枢性舌瘫,病损为中脑以上的病变。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至今病因不明,因为最早为阿尔茨海默报道,所以又名“阿尔茨海默病”。另一类与脑动脉硬化引起脑供血不足有关,又名“血管性痴呆”。很多人听说过老年性痴呆,但对血管性痴呆了解不多。

血管性痴呆的实质其实就是脑动脉硬化,是由于血管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减低,而使脑组织供血不足,脑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造成的。

过去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都较低,所以平均寿命较短,许多急性脑血管病在急性发作时因抢救无效而病死,血管性痴呆亦就较少见到。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时死亡率的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也就相应的高了,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患者中有30%的人最终将“演变”成老年痴呆。

血管性痴呆的表现如何?

血管性痴呆多见于反复“小脑卒中”的患者,随着一次次“小脑卒中”发作,病情逐渐加重。这种病的早期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如头痛、头晕、失眠、耳鸣、易疲劳、易激动等。接着,可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精神障碍。其一是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更难回忆。患者想不起来上顿饭吃的什么,而对二三十年前的事却能较好地回忆;其二是情绪极不稳定,容易激动和伤感,往往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痛哭流涕、大发脾气或欣喜忘形。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记忆力也愈来愈差,到后期,则智力全面减退,生活不能自理;或终日僵卧不起,不食不言;或外出乱跑,不识归途。

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不一样,它引起的智力减退不是进行性加重,而是呈阶梯式发展,在“小脑卒中”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脑卒中”后,发作又加重,呈间歇性发展,最后出现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