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血管年轻人长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与治
13787500000010

第10章 冠心病(6)

其次,午饭后不宜立即午睡。因为饭后大量血液流向胃部,血压降低,大脑供氧明显减少,此时午睡易致大脑供血不足,因此,以先休息20分钟后再上床午睡为宜。

再次,注意睡姿。冠心病患者睡觉宜采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以减轻对心脏的压力,并防止打鼾。有些冠心病患者喜欢坐着或伏案打盹,这是有害的,因为它会使脑部缺血、缺氧加剧。

第四,同时伴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睡前忌服降压药。因为人体入睡后的血压比醒时的血压下降20%左右,睡前服药易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促使血小板等凝血物质附着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第五,冠心病患者午睡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宜。起床前应先在床上轻轻活动一下手脚,然后再慢慢坐起。用手在心前区和胸部做5~10分钟的自我按摩,可加强血液流动。下床后,最好能立即喝一杯白开水,以补充体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达到扩张血管和减少血栓形成的目的。

预防冠心病需落实的细节有哪些?

说了这么多冠心病要重视预防、保健,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冠心病患者在寒冷季节里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问题:

(1)除坚持按时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出活动还要备好保健盒,最好携带通讯工具(手机等)。

(2)如频繁发生心绞痛,要及时卧床休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冠心病患者冬季注意四不宜:不宜睡眠少、房事多;不宜清晨锻炼、锻炼强度不宜大;不宜频繁参加聚餐或聚会活动;不宜观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及竞争性体育比赛。

(4)冠心病患者冬季不要参与长途旅游或旅行。

除此之外,常规的保健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保温:大风降温时,心脏急症的发生率往往会大幅增加,因此外出活动要避免迎风急走。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更换衣服被褥、注意保暖。

遇有骤冷、暴雪、大风等天气变化时,应留在室内活动,避免外出。

(2)适量锻炼: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户外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但遇有骤冷、暴雪、大风等天气变化时,应留在室内活动。运动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可而止,运动量以无不适感为度,过量则有害健康。持之以恒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3)合理膳食:避免体重超标,因肥胖可以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提倡少食多餐,七八成饱,粗细粮搭配。冠心病患者应坚持低盐、低糖、低脂、低刺激饮食,尤其冬季,因为气候寒冷,人们往往习惯于在饮食中过多摄入高脂饮食,对于冠心病患者是大忌,应避免进食过多动物性脂肪或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4)心理平衡:避免大悲大喜,情绪激动是健康之大忌,更是冠心病发病的罪魁祸首!

(5)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用药、运动时间: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由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脏病急发和猝死以上午6~12时最高,尤其是睡醒后的3个小时里心脏最容易“闹事”,这段时间为冠心病发病的“清晨峰”,冠心病患者可运用这一生物节律掌握用药时间,最好在清晨和午睡前服药。即使在常规生活状态下,上午6~12时心脏仍易出现缺血损伤,所以最适宜而又相对安全的锻炼时间应该在下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中老年人突然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胸背疼痛、牙痛、上腹痛等症状,不管疼痛轻重或有无放射,也不管是否诊断过冠心病,都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冬季也是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好发的季节,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一旦发生也会影响心脏,诱导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发生。因此要积极预防,一旦发生,要积极有效的治疗。

暴饮暴食可诱发心肌梗死吗?

暴饮暴食可以诱发心肌梗死。其主要原因为:

(1)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减弱,饱餐过程的本身,又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2)饱餐后,为了充分地消化、吸收,血液大量向胃肠道分流,造成血液在体内的重新分配,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外周血压就下降,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重原有的心肌梗死,或诱发新的心肌梗死。

(3)饱餐之后,食物中的脂肪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这样就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进而加重或诱发心肌梗死。

(4)饱餐之后,胃的体积增大,腹腔压力增高,膈肌上升,胸腔负压下降,心脏回流的血液减少。

以上这些因素,均使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又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又会使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心律失常本身,也是心脏病猝死的常见原因。

节日里,冠心病患者除了按医嘱服用药物,还应时刻关注一些生活细节,包括切忌暴饮暴食,方可益寿延年。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经验表明,凡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存在。

(1)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闷胀、沉重或气短。

(2)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白黏痰或粉红色泡沫痰。

(3)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

(4)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

(5)糖尿病患者出现昏迷者。

(6)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尤其在近期内出现者。

(7)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或抽搐。

由于心肌梗死的预后与疼痛的程度无关,并且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老年人好发,且就诊晚,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原因,病死率反而高于有疼痛症状者。因此,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先兆症状是什么?

在20%~6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可于发病之初出现先兆症状,但其中50%左右在出现先兆症状时未能及时就医,或就医时未被及时收入院。

常见的先兆症状表现为:

(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

(2)原有的心绞痛性质改变(加频、变剧、持续时间延长),或诱因不明显,多在安静休息时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

(3)疼痛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常称之为梗死前状态。

(4)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原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加重。

(5)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出现ST段一过性抬高或明显压低,T波倒置或高耸,或出现心律失常。

对上述先兆表现若能及时辨认,早期住院积极治疗,将能使部分患者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各部位表现如何?

(1)前壁:前壁心肌梗死时病变血管为前降支,前降支供应左室心肌约50%的血液,一旦完全闭塞,心肌坏死范围大,可造成较严重的左心室损伤而致左室功能明显受损,出现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容量增加,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

(2)下壁:下壁心肌梗死可以造成某些心室肌群的收缩异常,但此种心室肌收缩的不协调相对说来对心功能影响比较小,不易发生左心功能异常。

因窦房结和房室结区的血液供应多数来自右冠状动脉,所以,下壁心肌梗死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但此种缓慢性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的,预后比较好。当合并大面积右室梗死时,临床上可出现低血压、低心排出量及体循环淤血征象。

(3)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将局限于心内膜层1/2或1/3,未累及心室壁全层的急性心肌梗死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其梗死后心绞痛及再梗率较高,其左心室功能受损和并发症与穿透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别不大。

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原则是什么?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主要并发症,合理的饮食,对心肌梗死治疗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严格卧床,营养不宜过多,进食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尤其是发病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为主,并避免过冷过热的膳食。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食,并逐步增加热能。允许进食适量的瘦肉、鱼类、水果等。经常保持胃肠道通畅,以防大便时因过分用力加重病情。

(2)饮食应平衡、清淡且富有营养,以改善机体,包括心肌细胞的营养供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应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进食大量脂肪,因为有可能因餐后血脂增高、血液黏度增加,导致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而引起血栓形成。

(3)注意钠、钾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以防止或减轻并发症,尤其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一般建议低盐饮食,但急性期若小便中钠丧失过多,则不必过分限制钠盐。膳食中钠、钾、镁的摄入,应据病情随时调整。

(4)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时,常有胃肠功能紊乱,饮食更应注意。

发病开始的1~2天,仅给热水、果汁、米汤、蜂蜜水、藕粉等流质饮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毫升。若患者心功能好转,疼痛减轻后,可逐渐增加一些瘦肉、蒸鸡蛋白、稀米粥等饮食。随着病情的减轻,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饮食治疗,但饮食仍需柔软,易于消化。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剧烈而持续的胸痛,并伴有虚脱、出冷汗。

这种胸痛不同于以往的心绞痛,大多没有明显的诱因,常在休息时发作,疼痛时伴有烦躁不安,患者脸色苍白、脉搏细而快,继而大汗淋漓,血压下降。

这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源性休克的表现。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出粉红色泡沫痰,并有心率加快,则预示有左侧心力衰竭。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脉搏突然不规则,出现频繁的早跳(期前收缩),继而脉搏细而不规则,很快便摸不到。如果贴在患者左胸前可听到心音遥远,甚至心音消失,这是病情危重的信号,表示心脏这个血泵已经不能打出血液,患者生命岌岌可危。

心肌梗死为什么会出现胃痛?

因为心脏和胃是邻近的器官,一个在胸腔,一个在腹腔,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可以反射到胃部,出现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性心肌梗死不一定都表现为典型的心前区疼痛,有时心绞痛向肩背部放射,表现为肩背部疼痛,有人还会出现左上肢痛、左侧颈部疼痛、牙痛、咽喉紧缩感等症状,容易误诊。对这类不典型症状的心肌梗死,应引起高度重视,患者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抢救时机。

非典型心肌梗死有哪些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十分凶险的病症。典型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因胸痛伴随肩背部放射痛、恶心、呕吐而就医。其中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典型心绞痛、胸闷、呼吸困难或压迫紧缩感,并很快发展为休克和肺水肿,甚至发生猝死。

最常见的有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或仅表现为胸部轻度紧束感,或在体力劳动后出现呼吸困难而无心绞痛,或以放射痛为主要表现。患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初发或原有的心力衰竭加重,是不典型心肌梗死常见的另一种临床表现。老年人在劳累或静息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或在夜间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并伴有周围性水肿,也提示可能发生了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时,还可出现心律失常、脑卒中、昏厥等表现,甚至从昏厥转为休克,患者可不感觉任何疼痛,此时须立即检查心电图、血清心肌酶谱等,与其他原因的昏迷或意识丧失相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患者心肌梗死疼痛位于上腹部,并伴有恶心呕吐及腹泻等,其临床表现极易与急性胆囊炎、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相混淆。非典型心肌梗死还易被当作心脏神经官能症,不详细询问病史及做各项检查,就容易漏诊和误诊。此外,周围血管出现血栓也可以是心肌梗死的信号,患者往往突然出现肢体湿冷、无脉搏。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的急危重症之一,当发生上述可疑症状时应引起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以免贻误救治时间。

中年患者突发心肌梗死的特点是什么?

突发心肌梗死的中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一样的:整天吸烟、喝酒、大鱼大肉,生活工作过于劳累,身体不舒服也不愿意去医院看病,都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病史。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因为寒冷的空气使血液处于高度凝结状态,并刺激血管收缩,使“三高”患者粥样硬化的动脉容易发生血管斑块破裂,使血液结块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何以不报警?

在许多猝死的患者中,以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为多见,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发病前却无明显症状,耽误了就诊而导致死亡。有人会问,得了急性心肌梗死不是胸痛得要死不得活吗?为何有的人无此症状呢?

心脏是一个有疼痛感觉的器官,为什么会出了问题而不发信号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是因心脏疼痛警报系统失灵造成的。这种情况多见于:

一是心脏病变部位不同,对疼痛敏感不一样,如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则对疼痛不甚敏感;有的是后壁心肌梗死,也可能不出现疼痛;有的发生心内膜下心肌损害时常无疼痛感觉。

二是个体差异对疼痛敏感不一样。如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主要是全身各器官系统老化,感觉迟钝,对疼痛敏感性降低,加上脑萎缩或痴呆,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等因素,掩盖了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