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魏书生学什么
13785700000020

第20章 学习魏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5)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能言善辩者运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千军万马、扶危济贫、安国定邦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烛之武,说退百万雄兵。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凭一张利嘴,舌战江东群儒,说服刘孙联合,致使赤壁一炬,曹操80万大军覆没,从此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英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大盗,说服英王查理二世,不但九死之下拾得一命,而且还得到一笔养老金,令人叹为观止。自古以来,能言善辩之士总是得到人们的爱慕和传颂。人们都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些历史人物一样,妙语连篇,字字珠玑。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呢?

魏书生这样说道:

我一直有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说话的机会。我们课堂教学六个步骤中,有讨论、自我小结,这两步骤学生必须说,而定向、答疑、自测,这三个步骤学生也都有机会说。

定向的时候,学生定向,自然学生可以说。教师定向时,学生也可以提不同意见。

讨论的时候,当然是学生互相谈看法,讲根据。

答疑时,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能回答时,则由学生回答。

总结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自然又得每个人都说。

再加上上课前的口头作文,临时出题,每个人都七嘴八舌地说。

一堂课下来每位同学都会有三四次说话的机会。

有的同志以为大家七嘴八舌地口头作文效果不好,难免出“南郭先生”。万事万物有一利,便有一弊,注意兴利除弊,就能使其变成好方法。我们的学生,因长期这样训练,形成了习惯,且长期以“忠实于自己”为自我教育的口号,大家便说得很认真。

奇怪的是,我到外省市上课,就一个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是找一名同学回答一遍,还是大家七嘴八舌讲解一遍?”“这个知识难点是教师再重复一遍,还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愿意选择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没想到第一次接触,就有许多省市的学生喜欢这“七嘴八舌”的方法。大概是他们在这种气氛中没有任何顾虑吧!大概是他们上课想说话而说话机会太少了吧!大概是这样随便说一说大家的身和心都感到轻松吧!

学生课前总口头作文,不因千篇一律而感觉厌倦吗?如果题目不换,态度不认真,当然会厌倦。但我们口头作文的题目是一天一换的,注意选那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就不容易厌倦。另外,请同学们在说的时候都尽可能进入角色,好像自己在播音,好像自己在讲故事,好像自己在发表讲演,好像自己在同别人谈心。表情、姿势、语气都要随说话内容而变化。

一次辽宁省中语会在我校开一次教研会,省内外近200位教师到班级听课。上课前,一位同学着急地跟我说:“教师,我没带教材,到外班借行不行?”“预备铃都响了,借也来不及了,和同桌看一本吧!”全班上课起立后,我便请大家口头说一篇议论文《谈学生上课不带书》。同学们都说得很认真,我发现熊跃斌同学低着头。大家坐下后,我便来个突然袭击,请他重说一遍刚才的文章。他在班级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刚才又没认真说,我想他一定说不好。不料他说得非常流利,且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他是这样说的:“学生上课不带书是一种失职,工作失职会给事业带来损失,学生失职会给班级造成坏影响,会破坏正常的学习规律……学生上课不带书就像战士上战场忘了带枪一样,上战场不带枪后果可想而知……”听课的教师都觉得这段文章说得好,还以为我故意找了一名学生尖子,一打听,才知道他成绩是中等还偏下。因为经常练习口头作文,学生说的能力普遍提高了。

一次省教育学院来检查我们班学生的能力,考一名同学口头作文的能力,随意出了一个题目,徐剑峰同学稍加思索,就开始说,连说五分钟,中间不停顿。省教育学院韩宏宇教师跟我说:“学生思路这样敏捷、流畅、清晰,确实难得。”

魏书生的做法告诉我们,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确实并没有多大的诀窍,最重要的就是多练。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刻苦训练得来的。魏书生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答疑、多总结、多口头作文等外,多让学生朗读、朗诵也是有效方法。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有声语言,以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而朗诵是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它要求表情、运作、形体相互配合,以发挥更强烈的感染力。通过朗读、朗诵,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说话的技巧和水平,锻炼口齿清晰,纠正不正确的发音,培养语言的表现力。因此,经常找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诵,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且,正如魏书生所言,“我觉得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绝不仅仅增强了嘴的说话能力,不仅仅是三寸不烂之舌增强了功能,最根本的还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人只有概念明确,推理符合规律,判断准确,说出话来才流畅、清楚。”其实“说”也是写的一种方式,是更经济、更节省时间的一种写的方式。说的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能力

若调查语文教师:最怕干什么?答案一定是“改作文”。我有位在某中学教语文的教师朋友曾这样对我说过:

“想想一周一篇周记,一学期十篇大作文,还有不定期的练笔,真是觉得头疼。学生的周记、作文往我办公桌上一放,我便有了愚公面对太行、王屋的感觉,每天挖山不止,无有停时。遗憾的是,教师不辞辛苦写下的批语,很多学生看都不看,高束庋藏,这次犯的毛病,下次还犯。苦口婆心不起作用,声色俱厉不能体现人文关怀,真让人有点一筹莫展。”

这位教师朋友的话颇具代表性。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状况呢?

办法当然有,那就是像魏书生那样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魏书生的具体做法是:

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从易到难,有十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格式是否正确。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开作文一看,格式没错,便拿出红笔,写上批语:

1、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如果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然后签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

2、卷面是否整洁,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错别字几个,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章,每篇文章要经过甲、乙、丙、丁四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六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六个,而是七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100字的说明书。丙发现本文错字是八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100字的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7、看文章的选材;

8、看文章的结构;

9、看表达方式;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每一点都有具体的要求,操作性强,学生能掌握。这样十几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10个方面写出批语了。有一次他班学生写作文《仙人掌》,这篇文章平均才600字,可全班同学批语的平均字数却有260字。有一位同学用红笔写满了两页作文纸,仍意犹未尽,在第三页又写了几行,批语竟达560字之多。

魏书生的这些做法确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教会学生互批作文,至少有以下好处:

1、学生在改作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记住了作文的要求,写作中有意识的避免了常犯的毛病,同时使学生在教育别人的时候进行了自我教育。

2、学生互批作文,一人一本,负担不重,完全能够做到精批细改,能够找出别人作文中最细微的问题。教师受精力和时间所限无法指出的问题,在学生互改中却能得以彰显,以前以为问题不大的作文一下子变得问题多多,增强了危机感。

3、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更多学生的作文,消除了以往拿到作文本就塞进课桌,无法比较,无法取长补短的弊端。

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既可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教研,又可以使学生在互改作文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摆脱消极的被动地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