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抗衰老方略
13785100000004

第4章 现代衰老学概论(3)

另有科学家认为:人类大脑松果体(松果腺)掌管着“生命时钟”,它分泌的松果腺素(MLT)有调节人体生长,调节人体代谢,调节人体生命节律的作用,是它掌管着人体生长、发育、老化这一生命时钟。同时还发现,人体衰老是由于松果腺分泌MLT(松果腺素)减少所致。如果能改善松果腺的功能,就可以调整衰老的速度,甚至可以使衰老逆转。

四、神经衰老学说

神经衰老学说认为:衰老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综合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下丘脑-脑垂体-甲状腺(HPPT)有衰老性改变。在年龄的增长过程中,伴有激素的分泌与功能的下降,而激素的分泌是由(HPTT轴)来调控的。神经系统的老化会引起多方面的衰老表现。

人的大脑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从出生到18岁,大脑神经细胞的变化不大。但从成年起,大脑神经细胞由于退化死亡而逐渐减少。到60岁左右,将失去一半。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大脑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细胞轴突分支减少、萎缩。此外,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所以,老年人常常表现出:反应迟钝,听力下降,步态不稳,多梦多疑,忧郁孤独,视物不清等,这些都表明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衰退。也正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衰退,才影响人的智力和人的运动平衡。还有研究表明,单胺氧化酶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从而导致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减少。导致大脑的各种思维能力下降,机体新陈代谢能力降低。从而加速了机体的衰老过程。

五、微量元素衰老学说

国内外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数据证明:人体血液的微量元素和地球地壳几十种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是一致的;人血液的微量元素和海水的微量元素平均含量也是一致的。新兴的微量元素衰老学说,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微量元素学派认为:人类来源于宇宙,是大自然造化而来的。宇宙源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后来形成了银河、日月、星辰。人类经历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命小分子到生命大分子(蛋白质);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再到多核细胞;在大自然里,通过漫长(35亿年)的演化和进化而造就了人类。正如天文学家所说,人是谁?“卵石的兄弟,云朵的俵亲”。因为人类来源于大自然,所以人体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大自然地球地壳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才会惊人的一致。

微量元素衰老学说认为:人体在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人体内微量元素水平通过相互协同和拮抗作用,也保持着动态平衡。

微量元素具有“双重品格”,故其在体内缺乏与过量,都将会引起“中毒”,造成机体细胞、组织损伤或失活,从而导致人体衰老。

六、细胞衰老学说

20世纪后期,“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寻找”几乎成为生物学家的共识。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基本功能单位,也是生物衰老的基本单位。细胞与寿命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用体外培养细胞进行衰老的研究,已是当今最常用的手段。用细胞研究寿命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海尔·弗里克(Hayflike)1961年通过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传代试验,发现细胞分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衰老可以存在于细胞内,正常细胞并非永生,因端粒随每次细胞分裂而缩短,其人类胚胎成纤维细胞一般传代次数为50代左右,以后分裂繁殖逐渐停顿直到细胞死亡。

海尔·弗里克(Hayflike)建立的细胞衰老学,从研究细胞的衰老到细胞衰老学说,从细胞衰老到人体衰老,创立了人体衰老的细胞学说与理论。同时他还测定了不同种属动物(小鼠、大鼠、马、人、海龟等)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分裂传代次数与寿命的关系。发现传代次数越高,寿命越长。研究发现,各种动物的胚胎肺成纤维细胞的传代次数,细胞周期(年)与正常寿命(年)在正常人及动物中有相关关系。由此提出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即为该动物的正常自然寿命。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的传代次数为50年左右。人细胞周期为2.4年,推论人的寿限为120岁。并同时提出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多态性,DNA的合成,细胞凋亡与细胞衰老的关系。换而言之,细胞的传代次数的多少与细胞端粒的长短是决定人类衰老死亡的决定因素。这就是细胞衰老学说。

七、肾气虚衰老学说

古今医学家大都认为肾气虚是衰老的根本原因。这一衰老学说在中医衰老理论中占主导地位。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生之本也。”中医衰老理论认为:肾藏精。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与发育。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赋于父母,故称“先天之本”,他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以后通过饮食经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之精。

“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又称“元精”,它是生命的本原性精华。

“元精”里有生命的原发之气“元气”,也叫作“真气”。是人生命的根本之气。所以“精”非常重要。一个人要健康、要长寿,最关键的就是既要保住“元精”,又要调养后天之精气。肾气虚衰老学说认为:如果我们机体的“精”“元”衰弱,就会导致人体的衰老。

结语

衰老与抗衰老是当今生物学、生命科学、医学与社会学的重大研究课题。衰老机制及衰老学说是衰老研究的中心内容,更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多年来各学者提出的衰老学说有三百种之多。

其中重要的还有:性衰老学说,端粒缩短学说,脂褐素累积学说,生活速率学说,动脉硬化学说,环境衰老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中医脾肾两虚学说,遗传基因衰老学说,糖基化衰老学说,结缔组织学说,氧化应激学说,中医血瘀学说,中医肠中毒学说,修饰衰老学说,交联衰老学说,羰基毒化衰老学说,DNA损伤积累学说,器官衰老学说,等等。

经过几个世纪的探索和研究积累,现代衰老机制研究目前已深入到了对衰老本质研究的最后冲刺阶段,尽管医学工作者们已从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提出了许多试图解释衰老本质的学说,但总的说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认为衰老是一个由遗传基因控制的程序化过程,另一类是认为衰老是由外因(环境等)伤害而引起的生理和病理改变的积累。由于越来越多的最新研究发现,许多与衰老和寿命相关的基因都与防御环境伤害和保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密切相关,因此科学家们逐渐弄清了衰老过程绝非是由一个,或者是几个生命开关(基因)在调控,而是众多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群组成的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了衰老的进程。换而言之,如果双管齐下地研究防御环境伤害和改进相关基因的防御调控(如SOD和过氧化氢酶的超常表达),也许就能有效地实现抗衰老的伟大历史使命。

总之,人体衰老过程是人体内部环境各因素与外部环境各因素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衰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衰老的机制也是非常复杂的。各种衰老学说都是想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切点,来解释衰老这一复杂而又古老的现象。大约35亿年前就产生了生命,各种衰老学说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理论可以诠释衰老机制的全过程。关于人类衰老机制的研究,现在仍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领域,21世纪必将受到越来越足够的重视。因为它对于延缓衰老,保护人类健康,创建和谐社会,应对老年化社会,都有着全局性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