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抗衰老方略
13785100000023

第23章 现代抗衰老机制与方法(13)

豁达是一种大度,一种胸襟。豁达者往往有着宽广的胸怀,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势。豁达的外在体现形式就是宽容。正因为豁达的人有着宽广的胸襟。所以他们可以容他人所难容之事。在着名的六尺巷的传说中,一位当朝宰相在接到家里为造屋与邻里发生地基争执的家书后,挥毫回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被他的大度所感动,也主动退后了三尺,自此,便有了今天的六尺巷。从这首千古流传的佳句中,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的豁达,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豁达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它一部分来源于性格,但更多的缘于修养。悲观的人会自哀自怜,怨天尤人;豁达的人则会把它当成锻炼自己的机会,并能换个角度去考虑,就是泪水也会伴着笑声流。在漫漫人生旅途,谁也不可能一辈子都称心如意,谁都要直面失意。其实失意并不可怕,受挫更不必悲观,只要心中的信念不倒,哪怕风凄霜冷,哪怕大雪纷飞。虽然落叶在晚秋中凋零,可来年却又灿烂一片。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面对世事沉浮,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豁达的襟怀,乐观的心态。

豁达的人还能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逆境。面对逆境,有的人牢骚,愤恨,颓废,甚至自暴自弃,摈弃自我。豁达者能够在逆境中泰然处之。

无论怎么样的困苦也夺不去他心中对生命的美好愿望,这样的生命才是豁达的人生。豁达之人,能在逆境中安心,为自己生命做自我疗伤。那份安心,不是消极待命。真正的安心,是积极的,是愈挫愈勇的,是永恒奋进的生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豁达之人,必为自强不息之人。

豁达乐观是养生之要旨,是长寿之法宝。豁达乐观,即胸怀宽阔,气量宏大,心地坦然,达观畅怀,乐而忘忧。这样的人思想上无负担,情绪稳定,则气血通利,神气和畅,故有利于健康长寿。古今中外的许多长寿者都显示出豁达乐观的心境。有人调查我国四川省的372名百岁老人,豁达乐观者367例,占98.3%。日本一个福利事业团体,对315名百岁以上长寿老人进行调查,总结了9种长寿因素,其中有四种属精神因素:

豁达乐观,多想有趣的事,不急躁遇事不怒,家庭和睦。大量事实说明,豁达乐观可以延年益寿。

生活对于豁达之人而言是幸福和快乐的,因豁达是心灵的驿站。豁达可以使人忘却委屈,淡忘烦忧,冰释前嫌,抛弃烦恼;豁达能使人品尝到人间的真诚善良与美好;豁达能使人拥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态;豁达能使人变得更加从容;豁达能使人坚强乐观起来;豁达能使人笑看成败,笑看人生,坦然面对生活;豁达乐观的性格是幸福快乐,延年益寿的源泉。

5.觉悟生死

古今中外,从平民布衣、村夫野老到叱咤风云的英雄、大权在握的皇帝,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壮志凌云的志士。当面对人生短暂,谁也不免一死的现实时,无不感叹嘘唏,形之于色,发之于声,感叹人生苦短,百年如梦。这也是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永恒主题。如: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死寻常事,何必泪沾巾”等,这些诗句曾引起无数人心灵共鸣。曹操曾留下了感叹死亡悲剧的不朽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希望长生不老。但是,死亡不会因人们的意志和恐惧而消失,有生就有死,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减轻许多人患病时的痛苦,也可以治疗相当多的疾病;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措施能延长人类的寿命;但绝不可能使人长生不老。人总免不了一死,这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事实。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心灵深处认清有生必有死的生命现象,这对于我们对抗衰老,延年益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准确的把握。对抗衰老,延年益寿是人们追求生命的最大寿限,活到人类该活的年龄,而不是追求长生不老。如果我们活到了该活的天年之岁,该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坦然地走向极乐世界。换而言之,就是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安详自在,泰然地走向天国。对于天国,古人们想象的极为美好而浪漫,那是充满快乐幸福的世界,金碧辉煌、琼浆玉液、美味佳肴、祥云缭绕、莺歌燕舞,是个完全没有痛苦,没有矛盾的极乐世界,这也许是对修行养性和行善积德之人的鼓励奖赏吧。当然,更是一种对人们的精神慰藉和美好的向往。在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人为万物之灵,世间最为珍贵的是人的生命。

值得强调的是,有些人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脆弱后,很容易使人悲观厌世,于是就及时行乐,醉生梦死。但是表面上的乐,遮掩不了骨子里的苦,遮掩不了思想上的空虚,遮掩不了对死亡的恐惧。这些人苟活在世,他们的心却早已死去,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对待人生中消极的因素,我们应努力消除它对我们的不良影响。对待生命,我们应“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活着的时候就要珍惜每一天,人生大限来临之时,则要泰然处之。生,不为之牵累;死,不为之羁绊。只要我们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上不愧天,对得起父母;下不愧地,对得起儿女;内不愧良心,对得起善待我们的兄弟姐妹,至爱亲朋。只要我们活着时曾发出过光和热,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过贡献,那么,我们就已经实现了人生价值,就可以无怨无悔,以平静的心情坦然面对死亡。

观察研究发现,人之将死,其言最真。当一个人走完人生漫长旅程,行将柩木,即将离开人世时,一生为之奋斗终生而得来的名利地位,万贯家财这些身外之物,却一样也带不走时,方悟出几分人生真谛。正如2009年春晚小品节目《不差钱》的人生“台词”感慨:“人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钱没花完!”的确,来时赤条条的来,去时赤条条的去,金钱、权利、名位在死亡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黯然失色。人生来世一遭,惟一能带走的就是滚烫炙热的感情,还有那无限的眷念和刻骨铭心的遗憾!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死亡,是任何有机生命的必然归宿。有生必有死,任何生物从它诞生那一天起,便开始一天天、一步步走向死亡。这也许是自然界里一条铁定的规律。

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法师,面对生死,堪称典范。公元713年8月的一天,慧能法师已预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便将弟子招来说:

“你们坐好,现在听我临终遗言,我走之后,希望你们不要像凡夫俗子那样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伤心得哭哭啼啼,这就违背了我们学佛了脱生死的初衷。另外,不要穿丧服,一切从简,就像平时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否则,你们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算不上是我的弟子。我断气之后,你们要像平时我活着一样,只当什么事也没发生,仍旧端坐在你们的位置上,进入到无生无死,无来无去,无是无非,一切顺其自然的寂静境地。要是这样,就合乎于佛法大道了。”遵照大师的嘱咐,弟子们在大师去世后依然各就各位,没有悲哀,没有哭啼,不是致哀,也不是做作,就像平时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样。就在他们的自然无意中,铸造了旷世罕见的人间奇迹,铸造了人类死亡史上面目全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别开境界,让社会敬仰,让人们赞美,让后世倾慕。

生命之可贵,在于不断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人生的目的,是为无限修筑一条有限的堤坝”。“使生如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但是泰戈尔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崇尚的人生理念。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体验,生命重在质量和自然的天年长度。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一步步地滑入死亡的深渊,再有权势的手也不能阻止这一切。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创造。

创造使我们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伸。太阳创造了光明,太阳被万物敬仰;母亲创造了婴儿,母亲受世人崇敬;罗丹仙逝了,他的思想在《思想者》中永恒;贝多芬作古了,他的精神因《命运》而不朽。相信你是世上的惟一,没有人能重复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足迹,把这份独特奉献给世界,你就走进了世界最美的风景。不少的人一生乐于创造和奉献,为社会和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像那些“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先烈们,像那些“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英雄们,像那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他们虽死犹生,精神永存,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我们热爱生活,所以我们才珍视生命。我们热爱生命,所以我们更豁达乐观、超然知足、恬淡无为、觉悟人生。而当我们回望人生之路时,尽管会有挫折、痛苦和不幸相伴,但只要是我们真诚、真实、真心、真意去善待了属于我们的每一天,那么,人生将是无怨无悔了。我们勤奋做事,努力追求成功,尽情享受生活,不留遗憾。我们一生心地善良,没有心灵的阴影,没有恐惧。这样,当死神召唤我们时,我们会像一个宗教徒那样,安详平静地和亲人挥手道别,从容地走向另一个世界,获得幸福的长眠和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