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3784200000009

第9章 九重之内、九五之尊——帝王君主之谜(5)

第三次,梁武帝又想个新花样,他到同泰寺舍身的时候,说他为了表示他对佛的虔诚,不但自己的身子舍了,还把他宫里人和全国土地都舍了。舍的多,赎的钱当然应该更多。过了一个月,大臣们就凑足了二万万钱去把他赎了回来。说巧也巧,正好在那天晚上,同泰寺里的一座塔被火烧了。和尚赶快报告梁武帝。梁武帝合着手掌,说这一定是恶魔干的。他又下了一道诏书说:“道越高,魔也越盛。我们要造更高的塔,才能压住魔鬼的邪气。”

过了一年,他又舍了一次身。大臣们又花了一万万钱把他赎回来。梁武帝前后做了四次和尚(一说是三次),大臣们一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这笔钱,当然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

达摩生于南印度,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倾心研究大乘佛教,创立了一套参悟的方法——“达摩禅学”。南朝期间,他泛海来华,经广州北上至南朝,再入北魏,长期定居于嵩山少林寺,收纳门徒,传授禅道。

据一些古籍所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南京)会见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快而别。由于达摩禅法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征,故对达摩生平缺乏记载,所以梁武帝究竟是否与达摩晤谈过,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议,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

据智光法师介绍,定山寺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寺,是梁武帝为高僧法定于六合山狮子峰所建精舍,并敕名“定山寺”。由于高僧的名号和皇帝的敕名,六合山也随之更名为定山。

传说达摩与梁武帝话不投机后,于公元526年渡江到了定山寺面壁修行,至今仍留下许多遗迹在定山狮子峰下。峰下有一较为突出的崖石,后人称为“达摩岩”,在达摩岩下的“面壁处”留下达摩的“宴坐石”,石上达摩的掌痕清晰可见。

隋文帝“妻管严”之谜

杨坚(581-604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

杨坚篡周、平陈、改制,一统天下,创立了被后世称之为“开皇盛世”的几百年来难得的太平景象,不得不说在用人以及政治权术上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的。隋文帝对他的皇后独孤氏素来言听计从。独孤皇后有着显赫的娘家,个性好强,并且在隋文帝成就大业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前面已经提到过。但是正因如此,隋文帝对皇后霸道、善妒的行事作风只能一味忍让,大臣们都把独孤氏看作另一个皇帝,称为“二圣”。独孤皇后从来不许杨坚亲近别的女人,在他当上皇帝之后,曾经十分喜欢一个宫女,并且想纳她为妃,不料独孤皇后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立即采取行动,趁文帝上朝的时候下令将这个宫女处死。文帝回到后宫知道这件事之后,勃然大怒,但愤怒的表现是骑了一匹快马到京城郊区的深山中躲着,宣称再不想见到他的皇后。宠臣高颎知道后,只好到山里去找他,劝他说:“皇帝怎么能为一个女子而放弃天下百姓!”文帝只好回宫,一路上叹道:“唉,我贵为皇帝却不得自由!”

在后宫,杨坚虽然是个“惧内天子”,但是在政治问题、国家问题上,杨坚却决不含糊。他用人任贤重于任亲,在位时“内外亲戚,莫预朝权,昆弟在位,亦无殊宠”。皇后的兄弟,官亦不过将军、刺史而已。重视才学而不重门第,恩威并施,吏治清明,涌现出了一批清廉正直、敢于进谏的好官。

开皇年间,杨坚还有意地任用了一批酷吏,以达到以恶治恶,维护社会治安和统治秩序的目的。比如当时石州刺史赵仲卿法令猛严,即使对于属下的细微过失也绝不相容,动辄鞭笞二百,治下官员无不战栗,没有人敢违反法纪,盗贼不敢行动,天下人无不夸赞他的能干。由于石州地处边境,严刑律法一方面能够平息盗乱,另一方面能够使当地的屯田者不敢怠慢偷漏赋税,可以有效地保障边戍无运粮之忧。所以,基于此,尽管明知赵仲卿暴戾,杨坚也不予追究,直到后来有人奏报赵仲卿无视法纪滥施刑法,荼毒生民,才将他治罪。杨坚深知,尽管酷吏声名狼藉,但他们客观上可以针对当时的豪强大族与社会污风,在短时期内收到令行禁止的效果。而且,杨坚在此方面还能够很好地把握尺度,不让酷吏的做法离法律太远,当酷吏对于稳固统治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时,杨坚便舍之不用,以免对社会造成太大危害。

隋文帝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在建隋后,按照惯例,长子杨勇为太子,坐镇东宫,立其余的儿子为王。这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生的,隋文帝因而十分自豪地说:“以前的皇帝总是有很多的妃子,所以会有争端、会发生废长立幼这种事,现在我没有姬妾,五个儿子同为一母所生,一定会十分和睦的,这真是难得啊!”但他没有想到即使是一母所生,面对无与伦比的权力诱惑,还是会不顾一切。就在隋文帝这样发出得意的感慨的时候,宫里关于皇位继承人的斗争,早已进行得如火如荼。

杨广称帝为什么要弒父

杨广(569-618年),即隋炀帝。文帝次子,母独孤氏。于开皇二十年(600)立为太子。文帝暴卒,遂即位称帝。

杨广知道隋文帝喜欢俭朴,就装模作样,一心讨好。每当隋文帝要到他的王府来,他就把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姬妾锁在屋里,只留下几个又老又丑的女人,穿着粗布衣服,在左右侍候。他故意把乐器的弦弄断,乐器上的尘土也不让人擦掉,摆在惹人注意的地方。隋文帝看到这种情景,以为杨广不好声色,非常满意。有一次,杨广要离开长安回扬州,去辞别皇后的时候,他故意装出难舍难分的样子,哭哭啼啼的,说太子要害他,他怕再也见不到母后了。独孤皇后气愤地说:“我活着,他竟敢这样,我死后,那还得了吗?”她嘱咐杨广,没有她的信不要到京城来,更不要到东宫去。杨广摸清了皇后的心思,暗暗高兴。

仁寿四年(604)以后,隋文帝得了重病。杨广以为时机已到,就亲自给杨素写信,询问应该怎样处理隋文帝的后事。杨素的回信被送信人错送给了隋文帝。隋文帝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召杨广责问。

这时候,隋文帝的妃子陈夫人气喘吁吁、神色慌张地跑了进来。隋文帝问她出了什么事。陈夫人哭着说:“太子无礼!”原来杨广见陈夫人长得漂亮,趁陈夫人换衣服的时候跑去调戏。这真如火上浇油,隋文帝拍着床大骂:“这畜生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哪,皇后误了我的大事!”马上对身边的大臣柳述、元岩说:“快把我的儿子叫来。”柳述、元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要派人去叫太子杨广。隋文帝脸气得通红,摆着手瞪着眼,好半天才说出两个字:“杨勇!”柳述、元岩这才明白隋文帝要重新立杨勇为太子,就急忙去写诏书。谁知杨广和杨素已经得到消息,带着军队,拿着假造的诏书,包围了仁寿宫。他们宣布奉皇帝命令逮捕柳述和元岩。随后,又用东宫的卫士代替了仁寿宫隋文帝的卫士,把守住宫殿的各个出入口,并命令照顾隋文帝的人一律离开,由杨广的亲信张衡负责一切。大家刚刚走开,只听见殿内一声喊叫。过了一会儿,张衡出来说:“皇上早已死了,你们为什么不及时禀报?”宫内外的人大惊失色,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就这样,隋文帝被杨广、杨素一伙害死了。随后,杨广派人给杨勇送信,说皇上有遗嘱,要杨勇自尽。还没等杨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杨勇拉出去杀了。

一代明君李世民暴死之谜

李世民(599-649年),李渊次子,性格果敢倔强。杀太子李建成后,逼高祖禅位,在位23年,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天的有道之君。开创了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死于翠微宫含凤殿,死后葬于昭陵(今陕西醴泉县东北50里九峻山)。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他接受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时期。

但是,在他作了十几年皇帝之后,过惯了安逸享乐的生活,渐渐地也趋向了奢侈腐化。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他曾经霸占了齐王李元吉的杨妃(儿媳),还把已故大臣武士镬(音:惑)的14岁的女儿选为才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这就是“武媚娘”。在他的“晚年”,就是他作皇帝的最后几年,一反常态,既迷信占卜,又痴迷丹药,竟在52岁上英年早逝。

贞观二十二年,天空中太白星多次在白昼出现。这本来是宇宙间天体运行的自然现象,而太史却占卜说,这应在“女主昌盛”。李世民又听说民间流传的《秘记》上说,“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可让李世民睡不着觉了,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让“武王”取代呢?于是,他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个“武王”,把他扼杀在摇篮里。有个叫李君羡的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正好倒霉。他的官衔、爵号、籍贯和职务里,一连串占了四个“武”字:“左武卫将军”里占了一个,“武连县公”占了一个,他又是“武安县”人,是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太史公的占卜正好应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偏偏他的父母在小时侯给他起了个小女孩的名字,叫做“五娘”,是盼他易于养活。可是,“五”于“武”同音,正好牵连到女主之忌里去。李世民迷信占卜,简直丧失了理智,不由分说,先把李君羡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刺使,后来仍不放心,又借故将其杀死。李君羡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牺牲品。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的疾病,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半年后病体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继续边治边养,说不定会逐渐康复的。可是,此时的他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国内方士炼出的丹药,并不见效,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他这番鬼话还真就打动了李世民,遂给这个印度和尚安排住进了豪华的馆驿,每餐都是丰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着,生活不亚于帝王。这家伙见李世民对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药名来,李世民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奇药异石,不论任何代价,不惜一切牺牲,只要能采办到印度和尚药方中的药,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来。一年之后,药配制好了,李世民非常高兴,毫不迟疑地将药全吃了下去,结果七窍流血中毒暴亡。这时他才52岁,是中国历史上被“长生药”毒死的第一个皇帝。他没有做到慎终如始,竟这样荒唐可悲、愚蠢糊涂的过早离开了人间。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624-705年),本名武照,称帝后改名为武瞾,唐高宗李治皇后,后称帝。性格聪慧、倔强,善权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唐皇帝,在位15年,实际执政近半个世纪。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对历史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先后被尊称为“圣母神皇”、“圣神皇帝”和“金轮圣神皇帝”等,病死,终年82岁,死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梁山)。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生前唯我独尊,治国安邦,死后在她的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留下,耐人寻味。

墓碑,可谓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宝库。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它、利用它,自不待言;在文学、书法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唐代女皇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

乾陵是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之墓,座落于西安西北八十公里的乾县梁山上。墓道沿梁山逐级下降,两旁排列着有真人大小的石雕像,在朱雀门的地势宽广处,并排矗立着两块高六米左右的墓碑。西面为“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用以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是整石雕成的,碑额九条蟠龙盘绕,碑两侧各有升楷图一幅,碑座正面是一幅狮马图,马屈蹄俯首,雄狮威严挺立。图案雕刻之精细,为历代墓碑之罕见。

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