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3784200000005

第5章 九重之内、九五之尊——帝王君主之谜(1)

少康复国之谜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详。相子,攻杀寒浞,复兴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于阳夏。

夏朝被东夷族国君后弈战领后,幸存下来的后相的妻子后缗真怀有了身孕,她偷偷跑到了娘家。后来剩了一个儿子,取名少康。

少康自幼受到报仇雪耻的教育,果然立志发愤图强,为复兴夏朝做准备。他先在外祖父有仍氏那里担任管理畜牧业的官,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并且时时刻刻对杀父仇人过浇保持着警惕。过浇打听到了少康的下落,派一个叫做椒的大将,到有仍氏部落来搜捕少康。少康早有准备,赶快逃奔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那里,躲过了椒的搜捕。有虞氏的首领虞思看到少康很有出息,叫他在部落里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的本领。这样,少康就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虞思看到少康为人可靠,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且把一块叫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纶这个地方方圆十里,有很好的田地,有五百名士兵。少康就有了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少康在纶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宣扬他的高祖夏禹的功德,争取人们支持他复兴故国。他把那些被后羿和寒浞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浪在外的夏朝旧官吏召集来,叫他们跟着他打回老家去。他先派一个名叫女艾的大将去刺探后羿大儿子过浇的虚实,又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消灭后羿二儿子戈,削弱过浇的力量。女艾和季杼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少康对于过浇那边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并且由于消灭了戈,也使得过浇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一切都准备好了,少康便从纶地起兵,历数后羿、寒浞、过浇等人的罪行,杀奔夏朝的旧都城安邑。这时候寒浞已经死去,过浇虽然想顽抗,怎奈大势已去,终于被少康消灭了。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孙的手里。这件事,历史上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据推算,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共约六七十年。这六七十年的前二三十年是后羿掌权,还没有夺取王位;后四十年寒浞掌权,夺取了夏朝的王位。

夏桀真是暴君吗

桀,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52年,后国亡,被放逐而饿死。

据《竹书纪年》记载,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同时,四方的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臣子,听到老百姓的愤怒声音,便对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桀听了怒骂关龙逄,最后竟下令将他杀死。

这时候黄河下游有个子部落逐渐强盛起来。这个部落据说是帝喾后裔——契的孙子。契在尧舜时期,畜牧业、商贸等方面已经发展得很快了。到了夏朝末年,已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了,商汤为首领。

后来,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匆忙携带妹喜和珍宝,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此。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结束。

商纣王文武全才之谜

纣,姓成,名受,帝乙的第三个儿子,武力超群,非常聪明,口才好,喜好饮酒。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虽才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百;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鹿台。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史称为纣王。

商纣王的知名度之所以这么高,来源于他“暴君”的称号名闻遐迩,与夏桀并称。商纣王的所作所为,为后世的暴君和昏君树立了一个暴虐的“标尺”。

似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句成语:助纣为虐。“纣”,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纣”是“残义损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大家对商纣王的了解,主要是根据《封神演义》这部神魔小说。这部明清小说的作者,他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商纣王的时代,他当然是根据传说和想象力虚构的。其中绝大部分情节,都是小说家言。不可当作信史。《史记》上讲,商纣王“博闻广见,才思敏捷,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他曾经有过只手托梁顶柱,徒手杀虎的事迹。他还具有对复杂事务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足见此人是文武全才。他曾经攻克东夷,把国家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东南地区。可以讲,他大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

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是有人故意置天下之罪恶于商纣王。子贡讲的是“嫁祸于人”。子贡讲的不无道理。周朝取代了商朝,胜者王侯败者贼么,这是历史的规律。周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当然要对前朝进行反面宣传了。否则,这个周王朝建立的理由就不能成立。

商纣王,名叫帝辛,是商朝最后的一位君主。“纣”是“残义损善”之意,“纣王”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史书上记载的纣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近代历史学家在考察了商纣王的70多条罪恶发生的次序之后,发现他的罪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说,是后人编造的。那么,为什么要有意地丑化商纣王呢?

原因之一:他的政敌别有用心的宣传

比如奢侈腐化,暴虐荒淫,镇压反叛,剪除异己,这是一切帝王的共性,并非商纣王独有。这些劣迹为什么表现在商纣王身上就那样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应该说,是他的政敌在搞丑化和宣传。

原因之二:把罪恶之源引到女人身上

妲己本来是纣王剿灭苏部落的战利品,也是纣王的玩物。可是,武王伐纣后一千年的《列女传》把劣迹都归于妲己一人,这就是“女祸亡国论”。在商纣王的故事里掺和着妲己,既是小说家的调味品,也是封建文人为昏君开脱、愚弄人民的阴暗心理的表露。

原因之三:抹杀商纣王的历史功绩

据《史记》记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的才智足以对复杂的事情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他的气力足以徒手杀虎。他一手抓九条牛的尾巴,往后一拉,九条牛只有向后倒退。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

当时的东夷常向商朝发动进攻,掳去大量百姓作奴隶,对商朝是个威胁。纣王的父亲帝乙就和东夷大战一场,但没有取得胜利。纣王登基之后,铸造大量兵器,亲率大军出征东夷。东夷各部联合起来进行抵抗,但挡不住纣王的攻势。

纣王一方的箭镞是青铜制造的,精巧而锋利、射程远、杀伤力大。两军对阵时,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

悠悠千年的历史湮没了事实的真相,就算纣王活到现在也未必能说清事情的原由,就让我们怀着思古的幽情,一路探索和揣测这个千年的谜吧。

共伯和执政之谜

共伯和,名和,封于共(今辉县)。因好行仁义而为诸侯称道。周厉王无道被“国人”驱逐,诸侯推选他代行王政,号共和元年(前841),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前828)共伯使诸侯拥立姬静为王,他又回到了共国。

周朝到第十五代国王厉王的时候,国家已经衰败,经济萧条了。这时候外族入侵、侯国内乱,王朝的国库变的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挥金如土,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危机。

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开始联合起来叛乱,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周厉王只好带着随从,偷偷溜走。临走前把太子靖托付给了召伯虎。

愤怒的起义群众找不到厉王哪里肯罢休,得知太子被藏在召伯虎家里,于是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召公心想:“过去天子不听我的规劝,才落到今天这般地步。现在我把太子交出去,会对周厉王不忠,当初我曾向天子满口答应保护太子的。他考虑再三,决定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了起义群众,才使太子般躲过这场灾难。”

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卫过的国君卫武公就率领部队开到镐京城。这卫武公又叫共伯和。共伯和率军到镐京,本来是前来平判的,可是当他来到王都,起义军已经散了,于是他就率领部队,驻到了王宫里。

厉王外逃,不敢回来,太子虽活着,但一来年幼,不能主事;二来找了替身才保了这条命,现在暴动刚平,还不能暴露真相。于是召公提议,国事暂时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一致同意,共伯和虽然是代理,但实际上行的是天子之职,所以这一年被称作共伯和元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的年代可以考查。

共伯和执政以后,采纳了召伯虎的建议,废除了当时的“专利”法,减少了名目繁多的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发展稳定。

周昭王因觅白雉而葬身汉水之谜

周昭王,姬姓,名瑕。西周第四代国君,谥号昭王,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前980)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昭王十九年(前977),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全军覆没,死于汉水之滨。

周昭王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最喜欢的是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有了这些东西,昭王就不再理会朝政。有一天楚国派来一个使者,使者声称,楚王得到了一只珍贵的白雉,要贡献给昭王,因考虑到路途遥远,白雉很难饲养,担心路途遥远途中死掉了,犯下欺君之罪,因此请天子亲自去看。昭王一听,顿时眉开眼笑,心想天下诸侯还有想着我的。为了显示天子的威风,更为了看一眼那白雉,他决定亲自去楚国一趟。

昭王南巡的消息一传出,许多大臣纷纷前来劝阻。原来这楚国虽然是周朝的诸侯国,但远离周朝都城,近些年来发展得很快,逐渐强大起来。与周之间还有过两次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天子要南巡,怎能让朝臣们放心呢?可昭王为了显示威风,哪里听得进这些劝阻的话?

周昭王出巡的路上途经汉水,昭王下令把附近渔民的船只全部搜来,把船夫抓来,来往摆渡了两天,才将南巡大军全部运过河去。

周昭王渡过了汉水以后,命令军队向楚都丹阳发动进攻,可是楚军早已有准备,打了几仗昭王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丹阳始终攻不下来。昭王的军队只好拿老百姓出气,从老百姓那里抢劫了大批财物,就班师回朝了。

来到汉水,昭王的军队大吃一惊,河边一艘船都没有。昭王派武王到附近村庄里搜了半天,也没有搜到一只。他们断定是这些村民成心和昭王作对的,命令他们在3天之内,造出30条船来,交付周军使用,否则格杀勿论。

第三天中午,村民果然划着30条新船来到河边。周军渡河心切,就争先恐后地上船。不料,船刚划到河中心,竟都漏水。士兵们惊慌失措,30个船夫个个跳到河中,游走了。30条船相继散架,周昭王和他的军队连同马车财物,都掉进了汹涌的河中。

一代君王,竟然为了一个白雉而送了性命,这样的丑事自然不能让百姓知道。经过商议,只好推说昭王暴病而亡。

齐桓公招贤纳士之谜

齐桓公(?-前643年),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广求天下贤士辅佐。卫国人宁戚听到这个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家里贫困,苦于没人举荐自己。最后他心生一计,于是就替卫国商人赶着货车来到齐国。他们赶到齐国国都时,已经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门的外面。

这一天,齐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宾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让开。迎宾队伍中的随从很多,火把也很明亮。这时,宁戚正在车下喂牛,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悲从中来,于是就敲着牛角大声地唱起歌来。

齐桓公听到了歌声,细细品味歌词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凡夫俗子!”说罢便下令把宁戚带回去。

齐桓公回到宫中后,侍从们请示齐桓公如何安置宁戚。齐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随即召见了他。宁戚见到齐桓公后便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他,齐桓公非常满意。

第二天,齐桓公再次召见了宁戚。这一次,宁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齐桓公,齐桓公听了以后更加高兴,准备任用他担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