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3784200000042

第42章 风流倜傥、才高八斗——名士才子之谜(5)

此时,御史中丞李定也上表,列举了四点苏轼该杀的理由。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案子发到御史台处理。7月28日苏轼从湖州被抓回京城,8月18日关进御史台监狱。因为御史台常植柏树,柏树上又常常栖息着乌鸦,所以,人们常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因诗获罪是由御史台一手操办的,所以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

起初,苏轼只承认一些诗句反映了民间疾苦,无怨谤之心。但经不住轮番的审讯、折磨,只得违心地承认有罪,并写了“供词”。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字狱”吧。

例如《山村绝句):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和“盐法”无半点瓜葛,可是“供词”上说:“此诗意言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虽老犹自采笋蕨充饥,时盐法峻急,僻远之人,无盐食用,动经数月……以讥盐法太急也。”简直生拉硬扯,给自己无限上纲。

再如: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苏轼的供词是:“此诗意言百姓请得青苗钱立便于城中浮便使却……农家子弟多在城市不看次第,但学得城中人语音而已,以讥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多么牵强附会!

在这文字罗网中,苏轼挣扎着、无奈着,只等着御史台把罪状和供词编织就绪,待皇帝批准后杀头了。但值得庆幸的是苏轼竟躲过了这场大难,据说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神宗本来不打算杀他,看到了苏轼在狱中写的诗,动了慈悲之心。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昧自忘身。

百年未了须还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二是,太皇太后曹氏的一条遗嘱,救了他一命,据说,曹氏病危,神宗皇帝去看她,她说:“当年仁宗皇帝策试制举人回来,见到苏轼两兄弟的文章,很高兴地对我说:我为子孙得到了两个相才。如今不但没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狱论死。苏轼无非是作了几首小诗,发了一点牢骚罢了,这是文人的习性,若是抓到了一点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罗织成罪,何以对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对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杀大臣的祖训?”于是,神宗决心放了他。

还有一个原因,是朝臣的申援。据说,从苏轼被捕起,救援的奏章、信函如雪片般飞来,南京张安道在南京上疏,府官不敢接,他派儿子持至登闻鼓院投进;王安石的女婿上书,扬言在皇帝实录上记下神宗不能“容才”;苏轼的弟弟苏辙则愿用自己的官职和薪水为哥哥抵罪。这都促使神宗决心不杀苏轼。

据说,宰相王硅看到神宗要宽恕苏轼时,进谗说:“苏轼讥讽臣下的罪可恕,但藐视圣上的罪不可恕。”并举出了苏轼的一句诗“世间惟有蛰龙知”,说,苏轼不认为陛下是飞龙,竟求知于地下的蛰龙,就是藐视皇上。神宗说:“文人的诗句,怎可如此推论?他自个儿咏诗,与我有何相干?”旁边的章淳加了一句:“龙未必专指天子,人臣也可以称龙。”神宗说:“是呀,孔明被称作‘卧龙’,东汉还有‘苟氏八龙’,难道都是人君?”说得王硅哑口无言。

不久,此案得以了结。苏轼受到的处分是,调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而非杀头之罪。

其实,苏轼到底是如何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纪晓岚相貌之谜

纪晓岚(1724-1805),名昀,晓岚为其字,号春帆,别号茶星、三十六亭主人、观弈道人,晚号孤石老人、石云。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今属河北省沧洲)。享年82岁。

能够讨乾隆皇帝喜欢的汉族大臣有两类:一类是相貌英俊、仪表堂堂、有学问的,比如王杰、董诰;第二类是世代均为清朝高级官吏的,比如刘墉,虽然他长相一般,据说还有些驼背,但他符合第二个条件!

其实,乾隆皇帝不仅仅对汉族官员如此,对满洲官员也是如此。可惜,纪晓岚完全不符合乾隆皇帝的要求:他既不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其家也不属于世代为官的。

可现在有人通过电视媒介认为纪晓岚是相貌堂堂的,那么,通过历史记载我们看看纪晓岚的长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第二种说法则认为纪晓岚貌丑、近视、口吃……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

要想确认纪晓岚的相貌到底如何?通过考证,纪晓岚长相英俊潇洒的说法还真能得到某些第一手历史材料的认可。能够证明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的典型史料是清朝一个名叫江藩的所著《国朝汉学师承记》一书。江藩这个人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比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的纪晓岚要小37岁。他的一生,除了辅助纪晓岚修纂《四库全书》,就是写出了《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宋学渊源记》三卷等著作。

《国朝汉学师承记》第六卷记载,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这段材料证明纪晓岚具有说话诙谐幽默的特点。

这是一段当时人记载的材料,具有很强的可信度。可是就凭这段记载不足以证明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这一说法。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洪亮吉素以诗闻名,著有《北江诗话》。他高中进士后一直在纪晓岚手下工作,比纪晓岚小22岁,但两人却有相同的经历,都曾因获罪发配到新疆。洪亮吉在《续怀人诗十二首·纪尚书昀》里也称赞纪晓岚是“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共论”,证明纪晓岚说话具有诙谐机智的特点。

从两人的材料来看,足以说明纪晓岚“风流倜傥、风趣幽默”,但却没提到他是“一表人才”!

另有历史考据学家的考证,真实的纪晓岚有三大缺陷:

第一,纪晓岚貌丑。据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考证,纪晓岚“貌寝”。所谓“貌寝”,就是相貌丑陋,野史上有人说纪晓岚是个黑胖子。

第二,纪晓岚近视。这得从《东华续录》中记载的海升殴死其妻吴雅氏案件说起。乾隆五十年(1785),大学士阿桂的姻亲海升殴死其妻吴雅氏,谎称吴雅氏是自缢身亡。乾隆皇帝派左都御史纪晓岚去复验,证明的确是自缢。吴雅氏的弟弟贵宁不服,上告。随后乾隆皇帝又派阿桂、和纪晓岚会同刑部共同查核,发现尸身并无缢痕,结果阿桂被罚俸五年、革职留任。而对纪晓岚,乾隆皇帝则说“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伊于刑名事件素非谙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云云。这里乾隆皇帝说纪晓岚是“短视”,“短视”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近视。这个材料出自皇帝的圣旨,可以判断是真实可信的!

第三,口吃。纪晓岚居然口吃,这在各种传记中都没有提起。只有他的好友、跟他交游数十年、曾为嘉庆皇帝师傅的朱著在《知足斋诗集·续集》中先后两次直言不讳地写到这事。“宗伯河间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余。抑扬百代上,浩博衡锱铢……食肉不食粟,清浊同一盂。非真佛不度,凭君意踟蹰。”

按规矩,封建社会里选拔官吏有“身、言、书、判”四项标准的考核。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言”居次席。纪晓岚既然能通过选拔任官,那必然是在“身、言、书、判”这四个方面都合格。其必然通过了形体长相以及说话能力的考核。也就是说,纪晓岚长相可能是有些缺陷,但至少不至于非常丑陋。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纪晓岚的长相是:

第一,纪晓岚从相貌来说一般,乾隆皇帝身边英俊潇洒的男人比比皆是,如和珅、王杰、董诰、福长安等人都是很英俊,相比之下他的长相应该属于比较不好看的。

第二,纪晓岚的确有些口吃的毛病,但并不严重。否则,刘统勋作为主考官,也不敢录取纪晓岚。

第三,纪晓岚的近视应该是真的,这与他看书时不注意姿势、平时又缺乏身体锻炼有关。不过,那个时候像纪晓岚如此有学问的人,近视一些倒不算什么大缺陷!

相貌平平,有些近视眼,又有些口吃。这样的人能得到向来喜欢英俊潇洒的男人围在身边的乾隆皇帝的喜欢吗?

纪晓岚入主四库馆,惨淡经营了13年,其编纂的《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主管如此浩大的编书工程,本应受到圣上的信任、重用才是。但一次纪晓岚为好友向皇帝求情,乾隆竟勃然大怒,当即骂道:“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皇帝并没有把他当成独当一面的重臣,而只是把他当作给皇帝解闷的戏子一样。

在乾隆眼里纪晓岚不过是一介儒生,最多是个“御用文人”。皇帝派他任职都察院,他判案不力,本应受罚,乾隆却说:“这次派任的纪晓岚,本来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务,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情有可原。”

因为自己相貌不太符合乾隆皇帝的要求就不被重用,这给纪晓岚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造成他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偏激、刻薄、讽刺多于幽默。

纪晓岚于乾隆五十二年升任礼部尚书,此后任职兵部、都察院等,皆为掌印的堂官。按这样的官位,如能循序而进,任个军机大臣或者大学士都不成问题。但直到乾隆帝将帝位传给嘉庆皇帝,纪晓岚的职位仍没变化。这就使纪晓岚心中多少会产生一些不平衡。他经常会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去挖苦、讽刺别人,来发泄他心中的郁闷和不满!就像现在人说的一样,纪晓岚这个人嘴有些损,他的眼睛里经常闪烁的都是别人的缺点,经常是骂人不带脏字。时人有“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的话语。

另外从一些奇闻逸事里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纪晓岚善于对对子,在他对对子或所讲故事里也经常出现一些挖苦讽刺同僚的话语,他似乎是用挖苦或戏谑别人的方法来排遣自己心中的愤懑。

从一则大家熟知的笑话里,也可从侧面窥视出纪晓岚的这种讥讽他人的性情。有一天散朝时,一个太监想听纪晓岚讲笑话,纪晓岚就假装沉思一会说:“从前有一个太监……”说了这么半句就停下来不再说了。这个太监等了半天,也不见他的下句,就问:“底下如何?”纪晓岚答道:“底下没了。”闻者泣笑皆非。

由此可见,纪晓岚是个博学多识却又语言尖酸刻薄的人。他相貌平平,眼睛近视,而略带口吃。这可能和我们平时在电视剧里所见那个巧舌如簧的纪晓岚的形象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