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3784200000035

第35章 运筹帷幄、铁马金戈——谋臣勇将之谜(11)

有一说认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台州地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抗击倭寇,几次大的战役都连战连捷,打得倭寇是闻风丧胆。有一次,戚继光率领军队在台州府围剿一股倭寇,倭寇与戚家军接战之后,很快大败,有一股残敌想绕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伏击。临行前戚继光一再交代戚印,与倭寇接战之后,不要急于求胜,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击,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违反军令者要按军法处置。戚印率军到达常风岭之后,将军队埋伏在山道两旁的树丛中,此时,倭寇的队伍也沿着这条山道开了过来,前面还押着一些抢掠来的妇女和牛羊等,戚小将见后,气愤万分。再也沉不住气,马上下令军队展开总攻,一时间矢石齐飞,刀枪猛舞,喊声震天。戚印只顾了奋勇杀敌,竟然忘记了父亲临行前交代的只许败,不许胜的交待。霎时间就将敌人全歼在山道之上。后来戚印率军回营,将士们都言戚印作战勇敢,杀敌有功。但戚继光却在听完儿子禀报之后,勃然大怒。说他违反军纪,不服从指挥,应以军法处置,便命将校将其绑出辕门外正法。诸将虽然苦苦求情,说戚印虽然是触犯了军令,但其大败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将功抵罪。但戚继光却认为戚印明令故犯,贻误军机,不容不诛!若是不杀则军纪难以严明如初。最终,还是斩了儿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不是发生在浙江常风岭,而是发生在福建麒麟山;斩的儿子不是戚印,而是戚狄平。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在福建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廷换了几任大将也拿他们没办法,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戚继光率八千义乌兵入闽抗倭,头一仗打的就是海上倭寇的巢穴——横屿。横屿是一个海上孤岛,与宁德樟湾村隔海相望,此处涨潮时是一片汪洋,退潮之后则是泥泞一片的沼泽,地形易守难攻。倭寇在岛上修建了许多坚固的防御工事,戚继光经过一段时间的详细观察之后,决定在中秋节的下半夜乘着倭寇防守松懈,潮水低落的时候,涉过浅滩处的沼泽,出其不意的攻击敌人。戚继光先命张谏、张岳在横屿西、北陆上布阵,防止倭寇上岸;又命张汉率水师在横屿东部海面游弋,防止倭寇从海上逃窜;自己则率领戚家军的主力从南面进攻。在攻击发起之前,戚继光晓谕全军:“潮水涨落,分秒必争,只许勇往直前,不准犹疑回顾。违令者斩!”戚继光任命自己的儿子戚狄平为先锋官,率领三千精锐部队打先锋。戚狄平率军行至麒麟山下的宫门嘴山口时,担心父亲年老力衰,跟随不上,便立马回头向樟湾方向望了望。这时跟在后面的将士以为先锋有令要传达,不觉也都脚下一顿,停了下来。戚继光率领中军跟在后面,突然发现前面的队伍停了下来,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立即派人询问。后将校回报说:“前面没什么事情,只是因戚先锋回头,兵士疑惑所致。”戚继光听后大怒,立刻令人将戚狄平绑至马前,训斥道:“你身为先锋官,不带头遵守秩序向前的军令,反而带头违令,致使三军疑惑。如若不按军法处置,又以何服众。”说完命令帐下军校将戚狄平绑出,斩于军前。戚继光身边的将士纷纷跪地说情,也无济于事。后来,戚家军胜利的攻占了横屿,斩杀倭寇二千六百余人,彻底捣毁了横屿上倭寇盘踞的巢穴。戚继光带军回师时,路过麒麟山,想起被自己斩杀于此的儿子,不禁伤心落泪。后来,当地的人民感于戚将军父子的抗倭功劳,就在戚继光当年立足思子的地方建起一座六角凉亭,取名为“思儿亭”。在戚公子被斩的麒麟山角树立了一块石碑,名曰“恩泽坛”,以永远纪念戚继光和戚狄平抗倭保民的万世恩泽。

此外,有人根据《仙游县志》中:“继光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前锋,勒马回,求驻师。继光怒其犯令,杀之”的记载,指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应该就是发生在福建莆田,斩杀儿子为戚印。

对于以上几种戚继光斩子的传说,史学界另有看法。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在《明史》、《罪惟录》、《明书》和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闽书》中的《戚继光传》等较为可信的史料中均无记载,戚继光后人所编著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中也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而且根据《戚继光墓志铭》的记载,戚继光的正房夫人王氏,一生只生有一个女儿,并无传说故事中的长子戚印这个人。戚继光在军中所纳的小妾陈氏、沈氏、杨氏等人虽然先后为他生了戚祚国、戚安国、戚报国、戚昌国、戚兴国等几个儿子。但这些儿子在戚继光抗倭时期都还是年幼的小儿,根本不可能成为统军打仗的将领。因此,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戚继光斩子之事,纯粹是子虚乌有。民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也许是人们根据戚继光将军治军严明,军纪如山的特点演绎的。戚继光斩子的传说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讲并无明证,如果真有其事,那么推测传说中的戚印、戚狄平等人是否为戚继光的义子?事实究竟如何,还有待史学界的进一步证明。

史可法去向何处

史可法(1601-1645年),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末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崇祯帝上吊自杀后,立弘光帝朱由崧为皇帝。史可法,本来不赞成让朱由崧做皇帝,为了避免引起内部冲突,才勉强同意。弘光帝即位以后,史可法主动要求到前方去统率军队。没多久,清军在多铎带领下,大举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抵抗,打了一些胜仗。可是南明政权内部却起了内讧。驻守武昌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为了跟马士英争权,起兵进攻南京。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将江北四镇军队撤回,对付左良玉,还用弘光帝名义要史可法带兵回南京保护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军压境,不该离开。但是为了平息内争,不得不带兵回南京,刚过长江,知道左良玉已经兵败。他急忙回江北,清兵已经逼近扬州。

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将领集中到扬州守卫。但是过了几天,竟没有一个发兵来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

清军到了扬州城下,多铎先派人到城里向史可法劝降,一连派了五个人,都被史可法拒绝。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把扬州城紧紧包围起来。

扬州城危急万分,城里一些胆小的将领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个总兵和一个监军背着史可法,带着本部人马,出城向清军投降。这一来,城里的守卫力量就更薄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员召集起来,勉励他们同心协力,抵抗清兵,并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务。他分析一下形势,认为西门是最重要的防线,就亲自带兵防守西门。将士们见史可法坚定沉着,都很感动,表示一定要和督师一起,誓死抵抗。

多铎命令清兵没日没夜地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奋勇作战,把清兵的进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形势越来越危急了。

多铎下了狠心,开始用大炮攻城。他探听到西门防守最严,又是史可法亲自防守,就下令炮手专向西北角轰击。炮弹一颗颗在西门口落下来,城墙渐渐塌下,终于被轰开了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挥军民堵缺口,大批清军已经蜂拥着冲进城来。史可法眼看城已经没法再守,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随从的将领们抢上前去抱住史可法,把他手里的刀夺了下来。史可法还不愿走,部将们连拉带劝地把他保护出小东门。这时候,有一批清兵过来,看见史可法穿的明朝官员的装束,就吆喝着问他是谁。

史可法怕伤害别人,就高声说:“我就是史督师,你们快杀我吧!”

1645年四月,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

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竟灭绝人性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才结束。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大屠杀之后,史可法的尸体却没有在死者中找到。传说他还活着,这甚至还为一些在城市陷落之后起义反满的民军提供了旗号,他们宣称史可法领导着他们。尽管史可法幸存的亲属向当局保证说,那个军事将领是个冒充者,但是这个疑问一直存在。史可法的旧日幕僚阎尔梅在一首诗里表达了这些疑问:

元戎亲帅五诸侯,不肯西征据上游。今夜庐州灯下见,还疑公未死扬州。

阎尔梅耿耿于怀的怀疑是可以理解的,这表达了他对史可法防守战略的失望。不太令人理解的,是清朝总督洪承畴也不相信史可法的死讯。他在一年以后,曾向昆山的忠君之士顾咸正打听史可法是否还活着。因为参与吴圣兆起义而被捕的顾咸正,面带嘲笑地回答了洪承畴的问题。他暗示说,洪承畴自己也曾被误报死亡:“汝知洪承畴死乎,不死乎?”不过,看来已不必研究关于史可法死刑执行的清官方记载了,特别是在史可法就义时目击者的证明材料,后来由他的养子和一个当时在场的卫兵公布出来以后。

尽管没有尸首用来祭奠,但是史得威还是尽力为他父亲建造了一座坟墓。第二年,史得威把他父亲的衣物收集到一起,象征性地埋在扬州北门外的梅花峰下。甚至在进行这种追孝之举以前,多铎本人已经下令,在已经破落不堪的扬州城内建祠,以纪念史可法的在天之灵。

闯王李自成下落之谜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鸿基,陕西省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统军作战十余年,重视从严管理、训练部队;注意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李自成在山海关一役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折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1645年,闯王李自成兵败南撤后神秘地从历史的视野中消失了。400多年来,关于闯王下落之谜一直众说纷纭。虽然目前学术界较多人赞同闯王“九宫山兵败被杀说”、“夹山寺禅隐说”两种猜测,但史学界几经推敲仍觉疑点重重,未有定论。

深山岩画画像中留下的“李”字标志。“一直被认为没有任何内部记载的大顺军后期其实是在‘用大地记录历史’的隐晦方式来记录行踪,以此为线索便可以破解闯王魂归何处之谜!”“以闯王夫妇、军师宋献策、李太子为首的大顺王陵便在广东乐昌市凑云山!”在粤北崇山峻岭中苦苦追寻闯王足迹达22年的乐昌文史考证学者丘陵展示了大量物证,透露了这一有望破解的中国历史一大谜案的新结论。

“兵败九宫山后被杀”说

1645年,李自成兵败南撤,逃至湖北九宫山时,与英亲王阿济格再次激战。最后,李自成只身带了数十亲随突围,却又遭当地乡勇截击,单人匹马落荒而去,最终在乡勇包围之下自杀身亡。

疑点:史料记载,阿济格九宫山之战后曾马上表奏清廷说,李自成逃跑后被九宫山当地乡民包围,无法脱身,最终上吊自杀。但不久他又给朝廷上了第二个奏报,验尸的结果竟是因腐烂而无法辨认尸体是否为闯王!清廷大怒,下谕旨一道责备其“往追流贼、诳报已死”。

1981年,湖南石门夹山寺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奉天玉和尚违背僧规,按俗礼下葬,而葬俗又与本地葬俗不同,最后通过种种物证认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

疑点:在奉天玉夹山出家的历史中,奉天玉和尚与当地官员交往密切,李自成“陕北口音,四十岁多一点,一只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征相当明显,很容易暴露身份,这显然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后来在现场发现,神秘岩洞内一男子画像与史书描画的闯王相似。

在乐昌庆云镇龙爽村一带,附近绝大部分寺庙都与“龙”有关,或供奉遍植桂花的“娘娘”。其中村中附近有一神秘岩洞,村民结伴下洞后发现狭小的洞内别有洞天,其中有石桌石凳,可容纳约二百余人。最令人惊叹的是,高达50余米的洞顶竟然有彩色的人物画像,有男有女,其中有一领袖男子“头戴一类似草帽的物体,气势雄浑”,与史书描画的闯王非常相似。

墓中发掘实物证据才是破解闯王下落之谜关键。潜心研究乐昌历史多年的乐昌市志主编、当地资深文史专家沈扬从多种史志中分析,化名为“曹国公”的李自成余部在湘南粤北一带活动是毋庸置疑的。他认为,丘陵发现的证据链从民间传说或者野史的角度分析是正确的,他所发现的许多文物、遗迹极大可能与大顺军余部有关,包括史志上记载的“红头贼”、曹志建部队很大可能也是大顺军余部。但从史志角度来说,还是需要有一些文字或者史料的记载来证明,其中最有力的证据及观点便是能从丘陵声称发现的宋献策军师陵墓或是李自成、高桂英合葬墓中发掘出实物证据,这才是能破解李自成下落之谜的最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