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3784200000032

第32章 运筹帷幄、铁马金戈——谋臣勇将之谜(8)

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另建朝廷。为利用李纲的声望,起用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其时,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赵构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赵构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度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任宰相仅75天,就被驱逐出朝,不久贬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继又流放到海南岛的万安军(今广东儋县东南)。直到建炎三年(1129)底才获自由。

建炎四年(1130),李纲回到邵武居住。此后,于绍兴二年(1132)二月至绍兴三年(1133),任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后改湖南安抚使),又于绍兴五年(1135)十月至七年(1137)十一月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他虽然被排斥在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继续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金斗争。绍兴十年(1140)正月卒。

岳飞拒纳姬妾之谜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有一句流传近千年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宋代社会,官场中充溢着崇文抑武的习气,武将被指为粗人。武将能讲出如此一针见血、言简意赅的名言,已属极为不易,更何况是身体力行。他担任高官之后,收入自然颇高,却一直维持着相当简朴的生活。后妻李娃有一次穿丝织品,岳飞就一定要她更换为低档的麻衣。他的私财收入是十分丰厚的,却经常化私为公,以私财补贴军用。有一次,以宅库中的物品变卖,造成弓二千张。他遇害后抄家,家中根本没有金玉珠宝,贵重物只有三千余匹麻布和丝绢,五千余斛米麦,显然还是准备贴补军用的。

宋代的统治阶层纳妾是很平常的事。如抗金名将吴玠服用金石,酒色过度,咯血而死。韩世忠不仅纳妾多人,还喜欢侮辱部将妻女,竟迫使猛将呼延通自杀。岳飞的前妻刘氏是在战乱情况下,自动离家改嫁的。他与后妻李娃厮守一生。有一次,吴玠属官出差到岳飞军营,对于岳家军中别无姬妾、歌童、舞女等劝酒作陪,颇感惊讶。回去报告吴玠后,吴玠特别为岳飞送来一个四川名姝,并置办许多金玉珠宝做妆奁,却被岳飞打发回去。

岳飞根本不是恋栈的官迷,他几次上奏,都表白了准备功成身退的心迹。“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名句,正是表达他贱视官爵的心态。南宋的百姓对此有广泛崇高的评价,说他“手握天戈能决胜,心轻人爵只寻幽”。

岳飞有五个儿子,他死时仅39岁,却已是抱儿弄孙的祖父了,长孙岳甫比幼子岳霭大一岁。因年龄关系,真正能随他出入战阵的就只有长子岳云,他对岳云的要求可说是超乎寻常严格,这应是与力图矫正宋军中的各种裙带风气的腐败有关。当岳云还是一名小军士时,在训练时不慎跌下马来,就被岳飞严责一百军棍。岳云年龄稍大,就成为一名十分骁勇的战将。他的兵器不是像演义或戏曲中所说的,是一对铁锤而是一对铁锥枪,军中称他为“赢官人”,意为这个“官人”(官员的尊称)总能打赢。他参加过多次重要的战役,特别在著名的颍昌大战中,打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全身创伤一百多处,对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但岳飞在一般情况下,只报将士们的战功,却对岳云的战功扣押不报,并且多次拒绝上级或皇帝为岳云加官。岳飞平时不准儿子们近酒,在学习的间隙,还让他们参加农事,理由是“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

岳飞强调“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他能很自然地说到做到,是令人佩服的。

韩世忠是如何击退金兵的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南宋抗金名将,延安(今陕西延安市)人(一说是绥德人)。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能挽强弓,勇冠三军,胸怀韬略,在对西夏作战中屡立战功,后抗金南侵中数破金兵,韩家军与岳家军齐名。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金兵南下,一直赶到明州海边,一路上不断遭到百姓组织起来的义军的袭击。金将兀术想到长江沿岸还留着宋军的大批人马,不敢多留,带领金兵抢掠了一阵以后,向北方退兵。

1130年3月,兀术带了十万金兵北撤,到了镇江附近,就遇到宋军大将韩世忠的拦击。韩世忠是主张抗金的将领,他对金兵的侵略暴行,十分气愤,决心趁金兵北撤的时候,狠狠阻击。

兀术到了江边,打听到韩世忠不放他们过江,就派个使者到宋营下了战书,要求跟宋军决战。韩世忠答应了他们,还跟兀术约定了决战的日期。那时候,金兵有十万人,但是韩世忠手下宋军总共才八千人,双方兵力相差很大。韩世忠明白,要打赢这个仗,只有依靠士气。他跟妻子梁红玉商量。梁红玉是个很有见识、又懂武艺的女将。她支持丈夫的计划,并且要求一起参加战斗。

韩世忠又召集部将商量,说:“这一带地势,要数金山(在镇江西北)上的龙王庙最险要。估计金人一定会到那儿去侦察。”他派出一名部将带领二百兵士到龙王庙设下埋伏。

果然不出韩世忠所料,过了一天,就有五名金军将士骑马上了金山,到龙王庙前察看宋军动静。庙里埋伏的宋兵等到金人靠近,擂响战鼓,冲杀出来。五名金军将士一见中了埋伏,拨转马头就逃。宋兵追赶上去,抓住了两名金兵。另外三名伏在马背上没命地逃奔,其中一个身穿红色战袍、系着玉腰带的金将,慌里慌张从马上摔了下来,又急忙跳上马背逃走。宋军审问了俘虏,才知道那个穿红袍的,就是金军主帅兀术。

决战的时刻来到了。双方在江边摆开阵势,展开了一场血战。韩世忠披挂上阵,他的夫人梁红玉身穿戎装,在江心的一艘战船上擂响战鼓。将士们见主帅夫人上阵助战,士气高涨,纷纷冲杀过去。金兵虽然人马多,但是,一来军纪涣散,二来长途行军,十分疲劳,哪儿敌得过韩世忠手下精兵的袭击。一场战斗下来,金兵被杀伤的多得数不清,连兀术的女婿龙虎大王也被活捉。

兀术又派出使者到宋营,情愿把从江南抢来的财物全还给宋军,只求让他们渡江,韩世忠不答应。兀术又提出把他带来的一匹名马献给韩世忠,也被拒绝。

兀术没法过江,只好带着金兵乘船退到黄天荡(今江苏南京市东北)。哪里知道黄天荡是一条死港,船驶进那里,找不到出路。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有人献计说:“这里原来有一条河道,可以直达建康,只是现在堵塞不通,如果叫兵士开凿出来,就可以逃过宋军的追击了。”

兀术立刻命令金兵开挖河道。金兵人多,挖了一个通宵,就开凿了一条五十里长的水道。兀术赶忙指挥金兵沿水道逃到建康,不料半路上又遇到宋将岳飞的堵击,只好退回到黄天荡。

金兵在黄天荡被宋军围困了四十八天,将士们叫苦连天。这时候,江北的金军也派兵来接应。兀术想用小船渡江,韩世忠早有准备,他在大船上备好大批带着铁索的挠钩,等金兵的船只渡江的时候,大船上的宋兵用长钩把小船钩住,再用铁索用力一拉。小船翻了,金兵连人带船一起沉在江心里。

兀术十分焦急,请求韩世忠上阵对话,苦苦要求韩世忠让他们渡江。韩世忠说:“你们要过江不难,只要你们归还占领的地方,我就放你过江。”

兀术回到金营,跟金将商量对付宋军的办法,他愁眉苦脸地说:“宋军行船好像我们骑马,来去像飞一样快,我们怎么渡得了江?”

部下有人说:“现在形势紧急,只要悬赏叫人献计,也许还有希望。”

兀术下命令挂出悬赏牌,果然有一个汉奸跑来献计说:“宋军的大海船,是靠风帆行驶的,只要挑个没风的日子出江,大船就驶不动了。”他还教兀术用火攻的办法攻击宋军。

过了几天,正遇到个大晴天,江面上风平浪静。金兵偷偷登上小船,分批渡江。韩世忠想用大船赶上去拦击,但是因为没有风,大船行驶慢,赶不上小船。正在着急的时候,金兵的火箭纷纷射来,射中了宋船的风帆。风帆起了火,整个船只都延烧起来,船上的宋军纷纷落水。韩世忠只好放弃船只,乘小船退回镇江。

兀术摆脱韩世忠的阻击,带兵回到建康,抢掠了一阵,准备撤回北方,到了静安镇(今江苏江宁西北),又遭到了岳飞军的袭击,被杀得一败涂地,狼狈逃窜。

文天祥狱中修道之谜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文天祥,南宋大臣,官职做到宰相。为官清正。在抵御元军入侵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端宗景炎三年(1278)战败,为元军所俘。他拒绝元将张弘范的诱降,认为自己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必须以死尽忠。后被杀害,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许多诗文,流传后世;他的气节,光耀千秋。这是人们知道的一面。至于他在晚年,得遇道家高人,修炼“大光明正法”的事,则少有人知。

文天祥在他的《指南后录》中,记述他曾经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灵阳子”,向他讲述过道家的学问。文天祥在事后,写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情:“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撄。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偶遇大吕公,如有夙世盟。相从语寥廓,俯仰万虑轻。”文天祥在这首诗中,叙述自己曾经远离嚣尘,结屋青山;想遇高人,不能如愿;回身尘世,争名染业;现遇吕公(就是灵阳子),大受教益。

又过了若干年,文天祥另写了一首诗。根据本诗题序,该书的编著者认为:那是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遇到异人后所写。但这位编著者自己未修炼,他不懂得那位异人怎么会进得狱中,传授修道之法给文天祥呢?其实,视监狱若无屋,来去又自如的异人多的是,不足为奇。

下面就是文天祥在狱中“遇异人,指示大光明正法;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他写诗道:“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如果说,文天祥的前一首诗,是写他闻道受益;那么,这后一首诗,就是写他得道修炼了。他在狱中生活了数年。诗的一二句,写他在遭逢大患难后,得到正法,了悟人生。三四句,是写他修炼到了那种异常平静的境界。五六句,写对过往经历的认识。最后两句,写真正的豪杰,心性极高的人,是会很快修成的,这也是他的“夫子自谓”。这一自评,也是恰当的。因为他已经过了生死关,把名利情都放了个干净。关于他的“死生脱然若遗,”现再补充一二。

文天祥在狱中,敌人要他写信求降,即可出狱做官。他写诗道:“无书求出狱,有舌到临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敌人杀害了他以后,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真是可歌可泣,感人至深啊。

文天祥以状元宰相之身,为国为民,尽职尽责,正气永存。而他自己,晚年闻道得法,得到了他早年所想得到的境界,真是足慰平生。这位状元宰相,他最向往的是什么?就是修炼啊!

张世杰为什么要死守厓山

张世杰(?-1279年),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德佑二年(1276),临安沦陷时,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刚满7岁的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

张世杰、陈宜中怎样会到福州去的呢?原来,在临安被元兵占领、小皇帝赵显被俘虏到大都去后,赵显的两个哥哥,九岁的赵昰和六岁的赵昺,在南宋皇族和大臣陆秀夫护送下逃到福州。陆秀夫派人找到张世杰、陈宜中,把他们请到福州。三个大臣一商量,决定拥立赵昰即位,继续打起宋朝的旗帜,反抗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