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世界卷)
13784100000029

第29章 名人神秘遇害之谜(1)

美国第一间谍内森·黑尔被害之谜

在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间谍内森·黑尔的名言“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只有一条性命可以献给祖国”早已世人皆知。但一直以来,黑尔究竟是如何被捕的、英国殖民者又是如何处决他的,都是鲜为人知的秘密。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公布的一份历史手稿,使这段被尘封了227年的历史终于浮出了水面。当年一位名叫肯西德·提万尼的康涅狄格州小店主、英国殖民者的支持者所写的一份手稿原原本本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轻信他人暴露目标

根据这份手稿,诱捕黑尔的“猎手”是英军上校罗伯特·罗格斯。在与打入英军纽约长岛大营的黑尔结识不久之前,罗格斯刚刚从美方的大陆军手中逃脱。对于黑尔这样一名来路不明的年轻人,罗格斯凭着多年的军旅生涯和直觉,怀疑黑尔很可能是大陆军派来的间谍。

于是罗格斯特意找了个机会试探深浅,假装与黑尔随意聊聊对这场独立战争的看法。为了进一步打消黑尔的戒心,罗格斯假称自己对美方的大陆军“深表同情”,早就有意在打探完英军动向以及了解英军占领区的民意后向大陆军投诚。原本以为自己孤军作战的黑尔竟意外地在敌人阵营里巧遇“知己”,激动之余他立刻向罗格斯敞开了心扉。罗格斯立刻将黑尔逮捕。

吐露身份惨遭杀害

黑尔被捕之后,一开始英军对他的底细并不十分清楚。但缺乏间谍经验的黑尔抱着横竖一死的心情未等英军审讯,便将自己的真实姓名一一吐露。英军指挥蒙特里瑟将军一听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黑尔,为防大陆军营救,决定立刻杀掉他。1776年9月22日,黑尔接受审讯的第二天,英军就在一个炮兵营里对其实施了绞刑。

噩梦成真,林肯剧院遇刺之谜

1865年4月14日晚上,美国内战结束五天后,总统林肯到剧院欣赏表演。晚10点15分,当林肯在包厢里的时候,同情南方的精神病演员约翰·威尔克斯·布斯开枪射杀林肯。第二天早上7点20分,林肯在医院去世,时年56岁。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遇刺的总统。林肯总统遇刺,引发人们一系列疑问:是谁提出了要去福特剧院看戏?为何总统包厢的锁坏了没有人报告?护卫林肯的警察当时干什么去了?凶手是怎样逃亡的,又是怎样死去的?

遇刺当天,林肯夫人提出去剧院看戏,格兰特将军一家同往。但因玛丽·林肯的醋意,格兰特一家并没有去。后来有些人推说,林肯在最后一天的表现已经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他们说林肯曾在几天前梦见自己遇害,甚至在时间上都言之凿凿。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其实在林肯当总统时,各种暗杀计划就满天飞了。林肯本身就是个性格忧郁的人,他喜欢那些带有宿命色彩的东西,甚至对不吉利的幻觉也深信不疑。

就在被暗杀的那天早上,林肯仍然会见了蜂拥而至的白宫访客。当天下午,总统和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突然摒弃前嫌,好像林肯知道自己大限已尽。

凶手约翰·布斯出身于美国戏剧界名门之后,有高超的演技。他是一个坚定的南部联邦的极力支持者。内战期间,布斯就纠合了一群人暗中活动,后来又组织刺杀副总统约翰逊、国务卿西华德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所有遭到袭击的人最后都康复了,而且西华德在林肯死后的约翰逊总统任期里还继续做他的国务卿。

布斯于晚上10点进入了总统的包厢。本来包厢是有锁的,但在几天前坏了,也没有人报告。由于布斯本来是演员,所以总统的警卫没有为难他。警察约翰·派克本来应该是守在大厅通往包厢的必经之路上的,但是他对看戏毫无兴趣,躲到另一个房间去喝酒去了。布斯进入包厢后,平静地把枪瞄准了林肯的左耳和背脊之间……1675名观众中,只有很少人听见枪声,甚至坐在旁边的林肯夫人和几个陪同看戏的人都没有对枪声太震惊。因为布斯选择了戏剧的高潮处开枪,演员的大笑和枪声混杂在一起是很难听清的。接下来包厢里一片混乱,布斯从包厢里跳到舞台上,转身向观众喊了句:“一切暴君都是这个下场。”这是弗吉尼亚州的名言。

全场观众惊呆了,竟然没有一个人追上去。几分钟后,布斯就逃了。布斯和他的同伙穿越了阿纳科斯蒂亚河上的大桥后,进入马里兰州,他们俩急急往南狂奔。为了治疗布斯的脚(他从包厢跳下来时扭伤了脚),他们在一户人家躲了一整夜,这家人还给布斯上了夹板。第五天,他们开始等待机会渡过波多马克河到弗吉尼亚去。4月20日,布斯弄来一只船。接下来的两天里,由于河水暴涨,他们不得不在马里兰州的边界潜藏了两天。4月22日,他们最后成功地渡河逃到了弗吉尼亚,并继续向内地潜行,后来他们到达了理查德·加勒特农场。与此同时,缉拿凶手的联邦侦探和纽约第16骑兵队开始顺着蛛丝马迹,一点点地也摸到了加勒特农场,在这里,布斯被一个士兵误杀了。

托洛茨基死亡之谜

1940年8月21日,列宁的早期革命伙伴、苏联红军的缔造者之一托洛茨基在墨西哥遇害身亡,他的死成为几十年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那个骗过了安全人员,成功接近并杀害托洛茨基的英俊小伙子到底是谁?他是不是奉斯大林的指示采取行动的苏联情报部门成员?

神秘的凶手在被捕后交给警方一封用法语写的信,详细交待了事情的经过。他是比利时记者雅克·莫纳尔,他还使用另一个身份,即加拿大工程师弗兰克·雅克松,这两个身份都是可信的,因为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不过似乎不懂西班牙语。

他的坦白效果不佳,没有人相信他,但无论如何审讯、用刑和进行心理测试,甚至用漫长的刑狱相威胁,他都一口咬定自己是生在德黑兰的比利时人雅克·莫纳尔,曾是托洛茨基的疯狂拥护者,但对托洛茨基变得只满足于个人私欲感到失望,声称自己在黑市上买了加拿大人的护照前往美国,并杀死了托洛茨基,因为他违背了自己的信仰。

直到1950年,墨西哥犯罪学家阿方索·基罗斯·夸龙才揭开事实真相,真正的凶手是1913年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忠于斯大林的特工海梅·拉蒙·梅卡德尔。这一发现表明,是斯大林策划了暗杀托洛茨基的行动。

拉蒙在家里4个孩子中排行老二,由于父母感情不好,母亲经常带孩子们去法国生活。拉蒙学的是饭店管理专业,并当了一名服务员,是母亲卡里达送他去做了苏联特工。卡里达是一名狂热的斯大林主义者,在苏联情报部门暗杀托洛茨基的行动中起到关键作用。1938年,斯大林将消灭托洛茨基的命令下达给秘密警察头目贝利亚,贝利亚又将任务分配给了一个姓艾廷顿的人,此人当时正化名科托夫在西班牙活动,并碰巧在巴黎成为卡里达的情人,他为卡里达的孩子支付学费,孩子们将他看作第二个父亲,两人甚至又生了一个儿子。

与卡里达的合作至关重要,因为她可靠,说西班牙语,在墨西哥也有一些朋友。她推荐了自己的儿子,拉蒙以富有的比利时花花公子、记者雅克·莫纳尔的身份让美国人西尔维娅爱上自己,并通过她接近托洛茨基,因为西尔维娅的姐姐是托洛茨基在美国的联络人。

在墨西哥参与了第一次暗杀托洛茨基的行动并宣告失败之后,拉蒙决定单独行动。他再次利用了为托洛茨基当秘书的西尔维娅,1940年8月20日,当他与托洛茨基单独待在办公室的时候,用登山杖打破了托洛茨基的头。

拉蒙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1960年5月6日获释后离开墨西哥前往莫斯科,1974年举家迁往母亲的出生地古巴,1978年65岁的拉蒙在哈瓦那死于癌症。他的骨灰埋葬在苏联为英雄准备的公墓里,在著名的英国间谍金·菲尔比墓旁。

贝尼尼奥·阿基诺机场被枪杀之谜

贝尼尼奥·阿基诺是曾任菲律宾总统的科拉松·阿基诺的丈夫,1983年8月21日下午,他刚刚踏上自己国土就被枪杀。这一事件在菲律宾及当时的世界各国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菲律宾的有关各方也都作出了不同的推论和判断。

贝尼尼奥·阿基诺,50年代起在菲律宾政坛上崭露头角,而且从那时起他就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政治明星。他曾被任命为总统特别政治事务助理,也曾当选过市长、省长,34岁时就成为菲律宾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从60年代后期起,贝尼尼奥的政治声望雀起,以后成为反对党的领袖人物,也是当时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强有力的政治竞争对手。但从70年代起,他的政治生涯走进低谷,并被马科斯政府投入监狱有7年多时间。1980年,贝尼尼奥因健康缘故而获准赴美,3年以后他决定回国。

贝尼尼奥回归祖国,这一决定受到了许多菲律宾人的欢迎。8月21日那天,在首都马尼拉国际机场,数以万计的支持者们在等待着他的到来。一些人按照一首有名的歌曲《老橡树上的黄丝带》的词意,将黄丝带扎在头上,有人则干脆穿上黄色的衣裙。同在机场迎接的还有贝尼尼奥的母亲及其家人,还有些外国记者。

8月21日中午11时,贝尼尼奥·阿基诺在台湾中正机场乘坐台航811班机回国。他的妻子科拉松没有同行,随行是他的妹夫克思·卡希瓦哈拉。下午1时许,飞机抵达目的地。但飞机刚停稳,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就将它团团围住。紧接着,3个穿制服的人登上飞机。这3人是:菲律宾保安警察马里奥·拉加萨、航空安全指挥部的阿努尔福·福萨和克拉罗·拉特,他们都带着“机场保安”的袖章。上机后,他们把贝尼尼奥单独架下舷梯,但不久,人们就听到一声枪响,并有人看见贝尼尼奥·阿基诺倒地,鲜血如注。几秒钟又响了几声枪,一具穿机场地勤服的男尸被从航空安全部队的车上推了下来。此后,人们就看见士兵将贝尼尼奥·阿基诺抬上一辆卡车驶离机场。事发不久,电台就报道:贝尼尼奥·阿基诺已经死了。这一突发性惊人事件激怒了许多菲律宾人,人们上街道游行示威,每天去教堂为贝·阿基诺做弥撒。有人计算,这一事件的发生前后不到两分钟,到底是谁能策划这样一起枪杀事件呢?

对于谁是谋杀事件的主谋,总统马科斯的态度非常明确,他把矛头指向了共产党。在事发第二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说:“这次暗杀也许会使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感到高兴。”他认为共产党肯定想、也会除掉贝尼尼奥·阿基诺。而且马科斯所操纵的调查机构宣称:据军方情报,刺杀贝尼尼奥的人就是事发时被当场击毙的那个穿机场地勤服的人罗兰多·加尔曼·达望,他是共产党所收买的杀手。

然而,马科斯的说法及军方情报并不能令人相信,有人认为开枪的人应在当时走在阿基诺前后的三个人当中,而并非罗兰多。另外,罗兰多是名有经验的职业杀手,但他却像个义士一样而丝毫未为自己的退路作打算,这是不合常理的。

值得怀疑的还有:被包围并左右扶持的阿基诺何以一枪就被击中了呢?当时军警控制了机场,罗兰多又何以能搞到机场地勤服并顺利通过各种检查且持枪到达停机坪呢?

由于军方最初提供的调查情报矛盾百出,迫于民意,马科斯下令进一步调查,并组成一个专案委员会,由退休女法官阿格莉娃·朱莉安娜负责。调查委员会后来所发布的消息指出,这一事件是军事当局的阴谋。阿格莉娃·朱莉安娜呈交的报告认为:卡斯特多上将、前机场保安部队的指挥官和6名合谋者是此案端的首犯;而罗兰多不是凶手,他没有暗杀的动机及可能性。报告认为只有军方上层才具有策划这一阴谋的可能性,军方对阿基诺的保护措施是一种障眼法,是为他们嫁祸于人创造条件。更值得一提的是:调查委员会将矛头直指武装部队的参谋长贝尔,并指出凡积极参与该事件的人及其幕后指挥者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调查委员会的观点显然将马科斯总统置于不利境地。首先,调查委员会的观点与马科斯在事发后所发表的言论有冲突;其次,调查委员会所指控的贝尔是马科斯的忠诚追随者,因此,贝尔一被推上前台,人们很自然要联想到马科斯总统。基于这两点,马科斯对调查结果表示失望。

在整个调查中,贝尼尼奥·阿基诺的家人都未参加。科拉松·阿基诺认为,只要马科斯仍在掌权,就不可能真相大白。而且科拉松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马科斯就是这一暗杀事件的主谋。为此,科拉松提出了一系列与这一阴谋相关的事实:(1)1972年,马科斯宣布菲律宾全国实行军事管制,接着就下令逮捕并监禁了贝尼尼奥·阿基诺;(2)审讯及监禁贝尼尼奥·阿基诺的整个过程都直接受制于马科斯;(3)贝尼尼奥·阿基诺1980年赴美治病及1983年回国,都受到了来自马科斯的阻挠;(4)贝尼尼奥·阿基诺决定回国时,马科斯的夫人伊梅尔达曾经警告他说,在马尼拉他将有性命之忧,而现在果然应验了,难道能说这仅仅是巧合吗?

暗杀事件使得贝尼尼奥·阿基诺成了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使得科拉松·阿基诺得以在日后成为一个政坛风云人物——菲律宾的女总统,也使得马科斯陷入窘境,并且随着他的垮台,公众舆论似乎有了明确的倾向,然而这一暗杀事件却仍然笼罩在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