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世界卷)
13784100000024

第24章 名人归宿遗物之谜(1)

所罗门财宝何处寻

公元前11世纪,犹太国王大卫(公元前1000-前960年)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王国,将迦南古城耶路撒冷定为首都和宗教中心。大卫死后,儿子所罗门(公元前960-前930年)即位。所罗门统治时期,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全盛时期,他在耶路撒冷锡安山上建造了豪华的宫殿和神庙。《圣经》说,所罗门建造这一神殿历时七年,其结构严谨、造型美观。“亚伯拉罕圣岩”围在神殿中央,圣岩长18米,宽2米,是一块花岗岩,它由大理石圆柱支撑着,下面的“岩堂”高达30米。“岩堂”里设有祭坛,坛上存放着刻有《摩西十诫》的石块和圣箱。圣箱内除存放着这些戒条外,还收藏着《西奈法典》。圣箱被称为“耶和华约柜”(“神圣约柜”),它被古代犹太人视为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镇国宝物”。所罗门在“亚伯拉罕圣岩”下修建有地下室和秘密隧道。据说所罗门把大量的金银珠宝存放在这里。这就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所罗门财宝之谜”。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派军队攻打耶路撒冷,神殿也付之一炬,变成废墟,巴比伦军队没有发现“所罗门财宝”和“神圣约柜。”一些人估计:第一,巴比伦军队未入城前,祭司们早已将“财宝”和“约柜”搬运到别的地方隐藏起来了;第二,“财宝”和“约柜”可能仍放在神殿圣岩的地下室和秘密隧道里,但由于它们结构复杂,像“迷宫”一般,巴比伦军队根本无法进入。从此以后,关于它们究竟藏于何处的问题,众说纷纭,谁也弄不清真相。

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诸王国相继侵占耶路撒冷,都曾设法寻找“财宝”和“约柜”,终没有结果。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时期,也曾千方百计寻找,同样毫无踪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耶路撒冷神殿废墟上建造了基督教大教堂,在“亚伯拉罕圣岩”上建造了祭坛。伊斯兰教兴起后,倭马亚王朝的阿卡杜勒·马立克,在耶路撒冷建立起城墙,是伊斯兰圣地西墙的一部分,犹太人称之为“哭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奉耶路撒冷为圣地,三个教的教徒们都把寻找“财宝”和“约柜”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之一。公元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许多人涌进耶路撒冷,四处寻找,仍没找到。

两千多年来,直到现在,寻找它们的活动一直未停止过。它们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有些人认为,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军队入侵前,已转移到“尤安布暗道”(尤安布通过暗道攻入耶路撒冷,打败以布斯人,故名)。暗道又在哪里呢?谁也说不清。直到1867年,英国军官沃林上尉在耶路撒冷近郊游览时,偶然发现一个洞窟,并由此进入耶路撒冷城内,他宣称:古代“尤安布暗道”被他发现了。但暗道里没有“财宝”和“约柜”。有些人认为沃林上尉的发现不是古代“尤安布道”,而是另一条暗道。

据《圣经》及其他古籍记载,所罗门娶了一位埃及公主为妻后,他还与阿拉伯南部的示巴国联姻。示巴女王来到耶路撒冷城访问时,带来了一支很大的骆驼队。两千多年来,国外还有两种说法:一说“财宝”和“约柜”后来由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儿子偷了出来,运到阿拉伯南部或运到埃塞俄比亚古都阿克苏玛隐藏起来了;另一说是由埃及公主偷运到埃及隐藏起来了。许多人都曾跑到阿拉伯南部、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地去寻找,皆无所获。

有人坚信它们就在地道里。上世纪30年代,美国两个冒险家——理查德·哈里巴特与莫埃·斯泰布,悄悄地钻进传说中古代尤安布发现的那个洞窟,为流沙所堵,沿原路退回。后来二人竭力夸大和宣扬地道里的恐怖可怕的情景,令人听而生畏。1939年3月,理查德·哈里巴特乘小帆船在太平洋遇风暴身亡,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那条神秘的暗道了。

另一些学者认为,所罗门担任国王时,经常派船出海远航,每一次归来总是金银满舱,所以人们纷纷猜测,在茫茫大海中必有一处“宝岛”,那些黄金就是从那里运来的,但这始终是个谜。到公元1568年西班牙航海家门德纳率领一支考察队第一次踏上这个海岛时,见土著居民都戴着黄金饰物就以为找到了黄金宝库。于是把这里命名为“所罗门群岛”。此后,欧洲很多人跑到这里来找“所罗门财宝”。由于它位于西南太平洋中,由6个大岛和900多个小岛组成,散布在6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岛上全境90%的面积覆盖在森林丛莽之中,因此,寻宝活动很难展开。几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寻宝者在该岛上一无所获。有些人认为,所罗门群岛上并没有“所罗门财宝”。“财宝”和“约柜”究竟在什么地方?直到今天,国外还有许多人兴致勃勃地想方设法,力图发现这个古代秘密,掀起一股股寻宝热潮。

梭伦的尸骨究竟流落何处

凡是读过希腊史的人,无不知晓梭伦这个历史人物,他是公元前7到6世纪生活在古雅典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公元前594年,在雅典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紧要关头,梭伦以其出众的才华被任命为首席执政官,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首先颁布“解负令”取消一切债务,解除了压在下层平民肩上的重担,接着又一鼓作气,打破氏族贵族依血统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惯例,按个人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改革国家机构,创设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同时他又因地制宜,制定了一些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改革措施,如改革币制,鼓励橄榄油输出,禁止雅典粮食出口;命令公民传技艺给子孙;以授予公民权的优厚条件,引进人才,让有专长的外邦人定居雅典等等。从而打击了旧的氏族贵族制度,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恩格斯曾把他的改革,称为一次“政治革命”。

就是这样一位在古代知名度很高的政治改革家兼诗人,究竟死在何地,他的尸骨哪里去了,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不解之谜。

据说梭伦出身名门,原籍萨拉密斯。萨拉密斯系一海岛,濒临雅典西海岸,地扼要冲,是雅典的门户。由于其父好善乐施,因此家道中落。梭伦一度外出经商,周游了希腊和小亚细亚很多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早在青年时代,梭伦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当时雅典与邻邦墨加拉为争夺萨拉密斯多次发生战争。雅典出师不利,屡遭败绩,人们厌战情绪与日俱增,于是作出了反战决议,对凡敢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再言战者,处以死刑。

不少有志青年,慑于反战法令,敢怒而不敢言。唯独梭伦,胆识过人,为激发雅典人的爱国热情,竟不顾个人安危,头戴花冠、佯装疯癫,跑到市场中心,站在传令石上,向聚集在周围的人群朗诵他自己创作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号召人们到萨拉密斯去,“为这可爱的岛屿而战斗”,洗雪那令人难堪的耻辱,如果连这点勇气都没有,那就不配做一个雅典人。为了论证夺取萨拉密斯是正义之举,梭伦还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说明从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看,萨拉密斯理应是雅典的领土。正是在他的鼓动下,雅典当局终于废除了那条有失民族尊严的反战法令,与墨加拉重启战端,并任命梭伦为前线指挥官。智勇双全的梭伦,不负众望,亲率雅典士兵,出奇制胜,一举夺回了萨拉密斯岛。步入而立之年的梭伦从此崭露头角,声威大震,赢得了雅典平民的信任,被推举为首席执政官,实现了他对雅典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夙愿。亚里士多德称赞梭伦,说他“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这说明他不愧是一个“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爱国主义者。

后来,迫于雅典内部的斗争形势,梭伦在任期届满后,晚年再次出游他乡,历访埃及和塞浦路斯。有人讲10年后,梭伦又返回雅典,归隐在家,从事著述终老。一般认为,梭伦活了七八十岁。有人则有不同说法,说梭伦因反对僭主政治的专制统治,一直游历外邦,客死他乡。例如古希腊作家第奥根尼·拉尔修,就说梭伦在80岁时死于塞浦路斯。他虽客居异邦,但对故土的拳拳之情,未曾一刻忘却,死前叮嘱亲人,将其遗体运回故乡,化为灰烬,洒在他曾为之战斗过的萨拉密斯这块土地上。因此,克拉提诺斯在他的剧本《赫伊朗》里让梭伦这个角色说道:我住在岛上,因为我——用人们的话来说——被撒遍了整个阿雅斯的国土。

为了论证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在第奥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里,还记载了下面这样一首诗歌:在异乡塞浦路斯的土地上,火焰攫走了梭伦的躯体;他的遗骸为萨拉密斯所得,他的骨灰滋养着这里的庄稼。轴转木牌把他的英灵一直带上了天庭;因为,他的法律使人民的负担变得最轻最轻。

但是,古代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对此则持相反意见。根据他撰写的《梭伦传》的记载,梭伦在庇西特拉图做了雅典的僭主之后,“还活了一个长的时期”,至于说梭伦的遗体被焚化,骨灰被撒在萨拉密斯岛上的问题,普鲁塔克十分肯定地指出,“这是一个离奇到完全不能置信的虚构的故事”。然而,他在否定此说后,又坦率地承认,许多著名作家都认为梭伦的骨灰撒在了萨拉密斯岛上,就连赫赫有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

斗转星移,事隔千秋,何处是梭伦的最后安眠之地,他的遗体是埋葬了还是化为灰烬撒掉了,自古以来,始终是一个没有得到明确结论的问题,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探究。

希罗多德的生平及著作之谜

《历史》一书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写的,它是记述公元前6至5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此书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此罗马的著名政治活动家西塞罗称希罗多德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虽然写了这样一部历史名著,但是对于他本人的生平,并无详细文献记载,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如修昔底德、亚里士多德)几乎都很少提到他,尔后的狄奥尼修斯、海尔米波司、普鲁塔克等人的著作中虽然有些关于他的记载,但均语焉不详,而且残缺不全。因此,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料,结合他本人的作品去了解其生平和经历,这就难免在历史上留下诸多有待解答的疑点。

首先,希罗多德的生卒年代就无法确定。现在一般的史书都说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84年,卒于公元前424年。其实这种记载仅仅是一种推测,十分不可信。其推测根据之一是,古罗马尼禄皇帝时一位女作家旁菲拉的记载。她说当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公元前431年),希罗多德是53岁,修昔底德是40岁。但这种说法使人难免生疑,因为她关于修昔底德年龄的记载与其他古典作家的记载出入甚大,且又与史学界通用的修昔底德生卒年表不相符合。既然如此,那她关于希罗多德年龄的记载就值得怀疑。根据之二是,古人在计算大人物的生年时,通常先以发生在这个人的成年期中的一件最突出的事件的年份作依据,然后再向回计算40年。大家知道,希罗多德是图里伊的建立者之一,而图里伊既然是在公元前443年建立的,因此希罗多德的生年也就是在公元前484年了。显而易见,这种推测同样也是不可信的。根据之三是,公元前1世纪的狄奥尼修斯说:其同乡希罗多德是在波斯战争(指公元前480年薛西斯入侵希腊一事)之前的不久降生的,活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时候。但此处根本没有提及确切的年代。根据之四是,他的《历史》中记载了波斯王阿尔托克·谢尔克谢斯的名字,而这位波斯王是在公元前424年左右登位执政的。因此,希罗多德既然知道他的情况,那就肯定是死在这个年代之后,但究竟是何年?却没有人能准确回答,只好留此存疑。

其次,关于希罗多德的个人经历也有不少难以解释的疑团。例如被放逐到萨摩斯是在何年?放逐的时间有多久?就难以肯定。有人说他是在公元前461年被放逐的,时间约七八年;但也有人说他是在公元前454年被放逐的,时间并不长。两种说法,孰是孰非,难以断定。又如从其他史料和他本人的作品,我们知道他到过许多地方,至于他为什么要走这么多地方,后人根据他的作品作过种种推测。有人说他可能像早期的梭伦那样,是一个到各地采办货物的行商;有的认为他是想仿照他的前辈海卡泰欧斯的样子写一部更加翔实的地理作品;还有人认为他到各地去是为了搜集写作材料,比如他在雅典就朗诵过自己的作品并得到了异常丰厚的报酬。还有:希罗多德的墓碑上写道,他是为了躲避流言蜚语而去图里伊的,但究竟是谁中伤他?为什么要中伤他?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至于希罗多德童年的生活经历?他是何年开始游历的?何年来到雅典的?为什么会去参加图里伊殖民?他与伯里克利的关系怎样?除《历史》外他还有何著作?凡此等等,由于材料有限,我们都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