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未解之迷全记录
13783600000018

第18章 神奇的远古帝王(13)

亚历山大一世去世10年后,在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村庄里,突然冒出了一个举止高雅、仪表不俗的老人。他自称叫费道尔·库兹米奇,身边无任何证件,他对自己的过去一无所知,却十分熟悉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常常谈起莫斯科大主教和修道院长;或者历数库图佐夫元帅的军功,谈论军事屯田制度等。有些人感到他与亚历山大一世相貌有相似之处。他身材颀长,肩膀很宽,阵子呈浅蓝色;虽然不似亚历山大一世那样步履蹒跚,却也有些重听;他的举止也酷似沙皇,喜欢将拇指插入腰带中间。亚历山大一世的长子以及亚历山大三世的幼弟曾前来拜访这位长者。一位随行士兵曾当着库兹米奇的面失声喊道:“这是我们的沙皇!”

费道尔·库兹米奇于1864年1月20日去世,享年87岁。据说亚历山大三世曾将他的肖像挂在自己办公室内,尼古拉大公曾专程前往墓前致哀:一位曾参与治疗亚历山大的医生,从不参加每年11月19日纪念沙皇之死的祷告仪式,而1864年1月的一天却亲领人们为亚历山大一世的亡灵祈祷。1891年出版了第一本库兹米奇的传记,书中对他在1836年来西伯利亚之前的情况毫无记载。1894年发行第三版时,书中增加了两帧老人的肖像和一页手迹,据辨认,手迹与亚历山大一世有些相似。随着时间的流逝,认为沙皇中年化身为费道尔·库兹米奇过退隐生活的人并未减少。

然而,也有相当多的人持与上述见解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伊丽莎白皇后当时身患严重的肺病,已近死期,亚历山大一世已与她重修旧好,对她一片深情,绝不可能出于一时冲动弃之不顾。如果沙皇的出走是酝酿已久的,何以未在离去前妥善解决继位人选问题呢?持这种看法者还认为,当时在塔甘罗格,沙皇如果要施行掉包术,运回一具与他外表相近的尸体,一定得有许多人相助。其中必须包括军官、医生、秘书及皇后本人。但皇后在最后时刻一直守护在病床前:沙皇死后,她即给母亲和皇太后等亲人写了悲恸欲绝、令人肝肠寸断的信件。她不可能会如此镇定地演出这样一场令人心碎的闹剧,也做不到仅仅为了避免外人怀疑而整天以泪洗面。此外,亚历山大一世的侄孙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大公,在仔细翻阅了皇家秘密档案之后,也断定沙皇确已在塔甘罗格驾崩。他认为,考虑到亚历山大的性格特点,他不会有如此雅兴,演出这么一场闹剧;沙皇当时已人到中年,如此不计代价,无牵无挂地去苦修苦行,实在和他的性格不相符合。

如果认定所谓掉包术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则势必要辨明那位突然冒出来的长者费道尔·库兹米奇究竟是何许人。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大公曾经就此问题进行过探索,他倾向于认为这位长者原是保罗一世的私生子、海军军官西蒙·维利基。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原是禁卫军骑兵队的军官乌瓦洛夫。据说,乌瓦洛夫于1827年离家出走,一直下落不明。还有一些人则以为,这位长者只是一个为了改换环境而背井离乡的俄国贵族。

亚历山大一世真的中年退隐了吗?沙皇灵柩里躺着的只是他的替身吗?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颇费猜测的谜。

(6)尼古拉二世

①枪击事件

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被起义的工人与士兵占领。在此之前就已出走在外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遂于3月15日在普斯科夫城下诏宣布退位,并称将帝位让给其弟米哈伊尔大公。然而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使君主制再也不能见容于俄国了,米哈伊尔只得于次日宣布放弃继位。统治俄国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俄国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革命胜利后,新成立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和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将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幽禁在彼得格勒郊外的皇村宫中。8月,临时政府担心沙皇继续呆在革命情绪持续高涨的首都附近不安全,便将其全家移监至遥远的额尔齐斯河畔的托博尔斯克。十月革命胜利后,沙皇全家依旧呆在那里。直到1918年4月,苏维埃政权的全权代表才抵达托博尔斯克,正式接管看守职责。随后,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囚禁中的沙皇一家人转移到乌拉尔山脉东侧的叶卡捷琳堡。4月26日,沙皇夫妇一行启程,30日到达叶卡捷琳堡。尼古拉二世的儿子阿列克塞因当时发病,直到5月20日才离开托博尔斯克前往叶卡捷琳堡。

1918年5月,‘被苏维埃政权遣返回国的捷克军团在途中与白卫分子发动大规模叛乱,占领了自伏尔加河流域到西西伯利亚一带的大片地区。叶卡捷琳堡很快陷入叛军包围之中,危在旦夕,关押在城内的末代沙皇随时都可能被叛军救走。在这紧急时刻,7月16日深夜,乌拉尔州肃反委员会委员雅·米·尤罗夫斯基率领行刑人员在监房中处决了尼古拉二世,同时遭枪杀的还有尼古拉二世的妻子亚历出德拉·费奥多罗夫娜、儿子阿历克塞、女儿玛丽亚、塔季扬娜、阿纳斯塔西姬和奥莉加,以及四个随从即医生博特金、厨师哈里托诺夫、男仆特鲁普和女仆杰米多娃,共计11人。接着,尤罗夫斯基率人将11具尸体连夜运到郊外林中焚化。7月25日,叛军攻陷叶卡捷琳堡。

可见,枪杀沙皇全家事先未经法庭审判,而且连他的儿子和仆役也死于非命,因此曾遭到不少非议。人们也不免产生一个问题,如此重大的处决究竟是谁下令执行的呢?

前苏联所出的众多出版物中,包括权威的《大百科全书》都是这样写的:当时自卫军已兵临叶卡捷琳堡城下,为防止尼古拉二世被他们夺走,乌拉尔州苏维埃只得果断决定处死沙皇及其全家。前苏联学者卡斯维诺夫在《拾级而下的二十三级台阶——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评传》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情况。最初计划由莫斯科和乌拉尔两级审判机关对前沙皇及其妻子进行公审,但后因情况紧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授权来莫斯科汇报的乌拉尔苏维埃主席团委员戈洛谢金回去后立即组织审判。戈洛谢金7月12日返回叶卡捷琳堡,乌拉尔州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旋于当天开会,会上通过枪决沙皇的决定,四名主席团成员当即在判决书上签字。同时,会议决定由尤罗夫斯基负责执行判决。这种说法在苏联国内外流传甚广,十卷本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采用此说。

但也有人对上述说法提出异议。尼古拉二世是俄国逊帝,对他行刑关系重大,乌拉尔州苏维埃哪有这么大的权力?一个名叫皮埃尔·日里亚尔的瑞士人自1906年起就在俄国宫廷担任法语教师,尼古拉二世遭监禁后,他同沙皇全家继续朝夕相处,直到皇子阿历克塞离开托博尔斯克为止。叶卡捷琳堡陷落后,他又积极参与白卫当局对沙皇被杀一事的“侦查”工作。日里亚尔1921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尼古拉二世及其一家的悲惨命运》。作者在书中断然否认枪杀沙皇一家的命令是乌拉尔地方苏维埃作出的,他认为命令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亲自下达的。鉴于日里亚尔的特殊经历,这种说法当时颇为流行。

后来有些人进一步指出,象处决尼古拉二世这等大事,恐怕斯维尔德洛夫也不能独自作出决断,只有经过列宁才能下达这样的命令。这种说法在西方很有市场。1991年3月,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名为“列宁与20世纪”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美国哈佛大学的理查德·派斯普教授在会上发言就称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是列宁下令枪杀的。

上述各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断言枪杀尼古拉二世的命令是斯维尔德洛夫乃至列宁亲自下达的说法尚无原始材料可以佐证。日里亚尔的根据主要有三点:一是抵达托博尔斯克的苏维埃全权代表雅科夫列夫是斯维尔德洛夫亲自委派的;二是斯维尔德洛夫在莫斯科向戈洛谢金面授了处决命令;三是7月20日在叶卡捷琳堡街道上张贴的枪毙尼古拉二世的布告后附有斯维尔德洛夫签署的嘉奖令。其实这三点仍有隔靴搔痒的不足之处:一是雅科夫列夫刚到叶卡捷琳堡便被免职,二是戈洛谢金在莫斯科接受的是组织审判而不是马上枪决的命令,三是嘉奖属事后确认而非事先命令。至于派斯普的发言的依据更嫌不足,他是从列宁当时主张大搞红色恐怖作出结论的。其实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不要滥行捕杀,1917年11月他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也希望将来不采取法国革命者那种恐怖手段,把赤手空拳的人送上断头台”。只是到1918年8月30日列宁遇刺后,红色恐怖才大规模铺开,其时尼古拉二世早已不在人世。

②东京遇刺

1891年在俄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史上发生一起极不愉快的事件,俄国皇太子尼古拉访问东京时,被日本刺客用马刀刺伤。13年后,日俄战争(1904—1905年)爆发,当时敏感的记者便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东京遇刺即是尼古拉二世仇日导致的。围绕此说众说纷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是俄国的末代沙皇,1894年即位。在此之前,他的身份是俄国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皇太子。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惨败,使俄国在国际争霸中遭到沉重打击,迫使其将扩张重点转向到远东及太平洋地区,而英、美、德等国也巴望“引诱俄国熊到远东牧场去”。当时俄国国内掀起了一股沙文主义逆流,思想文化界的东方派鼓吹:“俄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关系要比它和欧洲文化关系更为密切,并且觉得把东方合并到俄罗斯帝国里,是俄国的历史使命。”在其老师、东方派分子乌赫托姆斯基的鼓动下,皇太子尼古拉于1890—1891年先后游历了希腊、埃及、印度、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1891年10月,尼古拉一行接受日本皇室的邀请前往日本访问。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力也随之增强,到19世纪末已成为亚洲强国。当时日本一心想要成为亚洲霸主,跻身世界列强行列,而面对俄国在远东扩张的咄咄逼人架势,日本政府又感到恐慌。在日本国民中也充满着强烈的仇俄情绪,民间出现了“黑龙会”等组织。因此尼古拉赴日前,反俄组织已开始策划刺杀俄国皇太子的行动。4月俄国皇太子尼古拉抵达日本。因为这是两国关系史上俄国皇室成员第一次访日,尼古拉又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日本官方和皇室都予以特别的接待。相互拜会后,俄国皇太子提出要游览东京市容,以示对日本国民的友好情谊。就在他乘马车在东京街头观光时,一位粗壮的日本武士拨开围观人群,飞步冲上前,挥动日本马刀向尼古拉头部砍去,幸亏尼古拉的随从及时将他一推,才免于刀下做鬼,但头部还是被刀削去一块头皮,皇太子立即被送往医院,刺客也当场被日本警探抓获。日本官方立即前往医院道歉,日本皇室也对此意外事件表示歉意,挽留尼古拉多住几日,静心养伤。但尼古拉总觉得夜长梦多,恐有不测,就不顾礼节,带领随从匆匆结束对日本的访问,经西伯利亚回到彼得堡。后来尼古拉二世头上一直留有一块明显的伤疤,并患有严重的偏头痛病,这是他这次远东之行留下的纪念。从远东归来,尼古拉表示:“这次游历影响了他,使他后来对远东产生了兴趣。”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与俄国在远东的矛盾冲突就日益公开化子,双方都在加紧战争准备,终于在1904年2月8日爆发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爆发后,许多西方报纸在报道中都重提尼古拉二世访问日本遇刺一事,并将此事与日俄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此事的发生是尼古拉二世仇日的结果,也是他对日宣战的重要心理因素。后来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和外交史学家也是这样认为的。美国人马洛泽莫夫在《俄国远东政策》中就特别强调“恐怕他(尼古拉二世)很难说已经忘却而没有对此次访问留下什么印象”。而且在日俄战争前,尼古拉二世总是愤愤地称日本人是“讨厌的黄色蛮猴”,称日本天皇是一个“动作可笑的家伙”。经常使用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语言。

但是大多数学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沙皇俄国参加对日战争是19世纪后半期俄国对外扩张重点转移而导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尼古拉二世在19年前的不愉快经历和他个人的好恶情感是不可能左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为上述说法过于牵强附会,不能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