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子经典
13781600000048

第48章 中国名人家教智慧实例(1)

1.都是家庭小主人

丰子恺(1898~1975),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浙江桐乡人。早年曾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去日本学习,回国后,先后在上海、浙江、重庆等地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五四”运动以后,即进行漫画创作。早期漫画多是暴露旧中国的黑暗,后期常作古诗新画,并常以儿童生活做题材,自谓“要沟通文学及绘画的关系”,有《锣鼓响》等作品。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建国后,出版了许多关于美术和音乐方面的作品。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中国的父母,特别重视对子女进行礼仪礼貌教育。丰子恺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时候,他就结合日常生活,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礼仪礼貌。

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小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丰子恺觉得,小陈宝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他平时很少接触生人,缺乏见识和这方面的锻炼。于是,他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机会,带着小陈宝出去见世面。

有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做一些编辑工作,把小陈宝也带去了。那时,陈宝刚刚十三四岁,已经能帮着抄抄写写,剪剪贴贴了。带上他,一方面是为了有机会让陈宝打下手;另一方面,也考虑给他一个接触生人的机会。有一次,来了一位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小陈宝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没有任何反应,傻呆呆地站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似的。送走了客人,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不理睬人家?人家客人向你问好,你也要向人家问好;人家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以后要记住。”

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要对人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给孩子们讲,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丰子恺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送茶、送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有一次,丰子恺在—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来的朋友,把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带去作陪。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当孩子们吃完饭,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嚷着想先回家。父亲听到了,也不敢大声制止,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只是知道对人要有礼貌,还是不够的。还要知道,礼貌如何具体体现出来。具体的礼节和仪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们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具体指导。丰子恺对孩子进行的礼仪指导,对家长们是很有启发的。

2.言传身教下自由成长

您读过《半夜鸡叫》、《我要读书》吗?46年前,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发表了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在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1)破烂棚屋一堂课

1962年,高玉宝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大连安了家。到滨城第一次带领孩子上街时,没有去游览迷人的滨海风景,也没有去逛街市、商店,而是来到高玉宝童年拣破烂的北岗桥,当时这里依然保留着许多破烂棚屋,在这里他给孩子们讲起当年苦难的童年生活。

高玉宝童年在村里给周扒皮扛长活,后来背井离乡跟随大人来到大连谋生,在北岗桥码头一带依靠拣破烂维持生活。他拣起一块西瓜皮给孩子们闻,孩子们嫌脏捂起了鼻子。高玉宝深情地说:“当年爸爸在这儿拣破烂时西瓜皮也很难拣到,有时偶尔拣到几块就像拣到宝贝似的舍不得吃,拿回家洗净和爸爸妈妈一起吃。”孩子们听后对爸爸的苦难生活铭记在心。大儿子燕飞听后说:“爸爸,以后咱家每年第一次吃西瓜时先吃一口西瓜皮,记住祖辈们的这段历史。他的这一建议被全家采纳,至今吃西瓜皮已成为高玉宝家的多年传统。

高玉宝经常对孩子们说,列宁有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现在咱们生活好了,但光荣传统可不能丢。为了培养孩子们勤俭朴素的美德,他对孩子们约法三章,不准比吃比穿,不准贪图安逸和追求享受。高玉宝有四个孩子,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一直到穿破为止。高玉宝经常外出作报告,不是乘公交车就是骑自行车,从不要小车摆架子。在他的影响下,孩子艰苦朴素蔚然成风,兄妹4人吃喝穿戴从不讲究,他的一些邻居说:“一看孩子们平常穿戴就知道是高玉宝的孩子。”

(2)给孩子编织美好的梦

在家教中,高玉宝经常给孩子讲故事。高玉宝说:“给孩子讲一个美好的故事,等于给孩子编织一个美好的梦。”这种梦日积月累,对孩子的进步成长潜移默化,产生着积极影响。高玉宝阅历深,知多识广,积累了许多故事,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到现代英雄雷锋、刘文学,高玉宝讲起来生动活泼,易懂好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烙印,在生活中成为孩子们的追求。

有一年初冬,附近游泳池结上了一层薄冰,大儿子燕飞和小朋友们一同去滑冰。突然冰裂了,有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冰窟隆,不少孩子见状都吓跑了,年仅6岁的燕飞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把落水的小朋友推上冰岸,自己力小几次爬冰未成,死死抓住冰沿,一直等到大人赶来才把他救起。被救孩子家长登门道谢时高玉宝才知道,他问燕飞你怎么想起救小朋友?他小家伙脑袋一扬说:“我想起爸爸讲过的黄继光的故事。”

(3)赋诗寄愿

高玉宝不仅善于创作小说和报告文学,而且他还爱好写诗,写了不少雅俗共赏、富有时代气息的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战士的豪情。他还赋诗几十首寄愿子女。他在一首《望儿牢记》诗中写道:“荣誉不去抢,名声不可扬,歪道不能走,心正睡得香。”1956年他在大女儿燕丽出生后的第一首诗中写道:“大树不正影儿歪,大人不好孩子坏,为了祖国下一代,不娇不惯不溺爱。”1957年6月9日是他大儿子燕飞的出生日,他在诗中写道:“六九辰霞鸟噪,驱散燕儿飞高,愿你勇敢坚强,舍己利人为好。”二女儿燕萍是高玉宝夫妇195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时生的,他在诗中写道:“古燕本是今北京,萍儿生在幸福城,幸福本是劳动换,千万别做寄生虫。”

孙子高升出生在经济大潮中,有些人向钱看忽视了家教,他特意设计了一张“教育名片”——《我要读书》赠给孙子,上面画有一个卖茶蛋的小女孩流着眼泪,手捧着《高玉宝》,内心发出“我要读书”,漫画下面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看了此画泪满腮,我那童年别再来。无知无识怎建国?芽当以全心育英才。”孩子们牢记他的亲切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辜负他老人家的希望。他的四个子女有三个入了党,老大燕飞在《东北之窗》杂志社当编辑,两届当选为大连市人大代表。

(4)身教重于言教

高玉宝十分重视身教重于言教,他经常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子女。高玉宝每年用一半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我国青少年,凡是邀请他作报告的他从不推辞,每年讲一百多场。高玉宝作报告不收礼、不吃请、拒收酬金,他只收三样东西:一条红领巾,一束鲜花,一个聘书。红领巾签名后回赠给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鲜花送给忘我工作勤奋育人的优秀教师,聘书作为自己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联系点。把心血无私地用在关心教育下一代上,他这种清正廉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影响和教育着子女们,为建立良好的家风树立了榜样。

当年,高玉宝是一个文盲战士,在大军南下时利用行军打仗的空隙,边学文化边搞创作,不识字就用画来代替,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写出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曾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赞扬。晚年,高玉宝依然不服老,继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高玉宝续集》之后,正在修改长篇巨著《我是一个兵》、《春艳》,他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精神使子女们耳濡目染。家里充满着学习科学文化的浓厚风气。

高玉宝的四个孩子都没有上过大学,他们像爸爸那样奋发努力,走自学成才之路。大儿子燕飞除了完成采编工作外,每天晚上自学到深夜,已取得两个本科文凭,然后又考研究生;大女儿燕丽自学取得了本科文凭,当上了助理工程师;二女儿燕萍和小儿子燕翔都参加了“函大”学习。高玉宝的言传身教也深深熏染着他的女婿和儿媳,依靠自学分别都取得了本科文凭。每当看到孩子们点滴进步,高玉宝感到无比的欣慰。

3.在童真世界里飞翔

作家秦文君是少儿出版社的编辑,给人的印象总是黑衣黑裙,披肩乌发,戴着副眼镜,有几分书卷气,很漂亮、很有气质的一个大家闺秀。

其实,她小时候是个调皮的女孩。那时,秦文君家住的地方有个大大的园子,园子里草木葱茏,花卉芬芳,小文君常去那儿玩耍。上学后,有时人在校园,心还在那个花草繁盛的园子里。也许是不习惯学校严格的纪律和严厉得有点过分的老师,小文君常常逃学。秦文君的父母都是知书达理的人,而且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别具一格:老师来告状,说秦文君逃学,父母并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大惊小怪地认为女儿真是大逆不道,也没有大声斥责女儿,更没有动手打她。父亲只是平和地对小文君说:“文君啊,你实在不愿意上学就别去了,但要是你想去上学,那就不能随便逃课。你自己要想清楚,爸爸妈妈不强迫你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父母的宽松更让小文君觉得家里比学校好玩,因此,她着实逃了几天学,过了把“玩瘾”。她天天在那园子里流连忘返,疑惑草为什么这样绿,花为什么这样红。秦文君今天灵秀的气质和文笔大概多少有点得益于此吧。但是,三五天之后,小文君发现伙伴们都去上学了,园子里只剩下她孤零零一个人,不好玩。于是,她又回到了学校。

在秦文君四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位班主任。在小文君眼里,这位女教师又漂亮又和蔼,很爱笑,从不轻易去学生家里告状。作文课上秦文君写了一篇题为《下雪》的作文,很让那位女教师惊讶:这真的是你写的?不久,这篇作文被拿到少年宫去展览,这个原来不显山露水的学生也从此让老师刮目相看。秦文君成为老师特别偏爱的学生,并授予她“大权”——把阅览室的钥匙交给她保管,这大大方便了爱读书的秦文君。这时,在单位兼管图书馆的妈妈也开始把一些适合文君读的书带回家,并叮嘱女儿:要爱惜书本,只能好好看,不准损坏。小文君如饥似渴地读书,文学的、科学的……和当时同龄的孩子相比,秦文君算得上“饱读诗书”了。

1971年,17岁的秦文君上山下乡去黑龙江,做了三年林业工人后,她被派到学校去教书。她每天和纯洁如白纸一样的孩子在一起,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一种难以言说的快乐就随之而来。以至于后来返城后,秦文君上下班要路过两所学校,她常常会在学校门口驻足长留,看着学生们在校园里升旗,看着男生女生们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仿佛她自己又变成那个顽皮的、要逃学的小女孩,那个爱读书写作文的小学生,那个在黑龙江的学校里和孩子们一起的年轻教师……父母理解秦文君对文学的热情,他们建议从事写作的女儿为什么不写写学校,不写写学校里可爱的男生、女生呢?于是,找到了方向的秦文君不停地写啊写,每天晚上都要写到凌晨三四点钟。一个月后,第一部中篇小说《闪亮的萤火虫》问世了,那是1980年。紧接着,秦文君又出版了第二部小说《别了,远方的小屯》。出版社觉得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作家,就把她调到少儿出版社。从1982年起,秦文君就一边做编辑,一边做作家,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