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3781400000035

第35章 爱迪生(3)

那一天,首先是两位电话发明人展示自己电话的功效。有人朗诵了一首诗,然后又唱了一首歌。在使用贝尔电话时,声音只有主席台上那位把听筒贴在耳边的人才能听到。而使用爱迪生的送话器则效果明显不一样,在设备附近的人都可以听到。

接下来是爱迪生和贝尔各自登台讲述电话的原理。贝尔出身教育世家,修养极深,又是一个大学教授,他特有的讲课技艺吸引着听众,由不得你不为之喝彩。而爱迪生则没有贝尔的“风度翩翩”,既不讲究服饰,也谈不到气质,只是他那双异常生动的眼睛,活泼而充满生命力。他自有他的与众不同的风度,观众同样为之倾倒。

这一仗下来,他们彼此间谁的电话也没有占绝对的优势,只是看起来似乎是爱迪生略胜一筹。虽然贝尔的电话送话器欠缺一些,但他的听筒性能却很优越,这一点爱迪生的听筒是比不上的。

爱迪生与贝尔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斗争,但后来他们合好了,并将贝尔的“好听筒”配上爱迪生的“好送话器”,这一回电话可称得上完美了。两个伟大的发明家就这样从斗争走向联合,并且二人携手成立了联合电话公司。

机械录音机

爱迪生关于电报转发、电话机、扬声电话机对声波与膜片振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把声波引起的膜片振动记录下来,然后再把它重播出去。爱迪生想制造一个能记录人的声音并把它重播出去的机器。爱迪生这一想法给世界献出了一个最出色的新发明——机械录声机。

1877年,爱迪生发明的机械录音机先在伦敦后在美国的专利局进行了登记,这时他30岁。但他发明的机械录声机在登记后的10~12年间经不断改进才臻于完善。与此同时,爱迪生发明的录音机及其各种元器件共获200项专权。

第一台机械录音机是由爱迪生的一位同事约翰·克鲁济技师制成的。克鲁济接受爱迪生给他的任务和图纸(爱迪生在图纸的边缘上注明了做这项工作的报酬是18元)时并不知模型的用途是什么。克鲁济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连续工作30个小时制成了世界第一台机械录音机。在伦敦的工业知识博物馆,现在还可以看到这台机械录音机。这台世界上最初制成的机械录音机播出在当时流行的一首歌曲时,只有时断时续的微弱声音。

机械录音机的出现首先使得实验室的同事们大为吃惊。第二天爱迪生携带机械录音机去纽约,在《美国科学杂志》编辑部编辑比奇办公室演示了机械录音机。次日清晨各报刊登了对机械录音机的详细描述。参观者潮水般地涌入门罗公园,火车站增开了特快列车。

不久,爱迪生成立了专门生产和推广机械录音机的公司。第一批在市场出售的机械录音机是由纽约的齐格蒙特·伯格曼制造的。伯格曼在爱迪生设于纽瓦克的工场工作,表现了出色的工作能力,伯格曼挣到一笔钱,就把它投入自己经营的企业用来制造爱迪生的机械录音机和炭精送话器。后来伯格曼成了设在柏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气公司的创始人。

1879年,爱迪生因要在电气照明和电工学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实践研究,所以暂时中断了机械录音机的研究工作,但在1887年又恢复了这项工作。爱迪生在他一生中把机械录音机看作是自己最喜爱的宠儿。1926年,在我们拜访爱迪生时,看到他正在为改进机械录音机、留声机及其个别部件而继续工作。我们根据下列事实可以判断爱迪生在80年代末是怎样为机械录音机紧张工作的。1888年6月,他用了五个昼夜的时间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截至1893年止,在机械录音机方面,爱迪生获得了65项专利,而到1910年止,已获得100余项专利。

能发出声音的神奇机器引起人们极大惊讶。爱迪生的任何一件发明也没有使欧洲和美洲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1878年3月11日,著名的物理学家德蒙塞尔在法国科学院召开的会议上演示爱迪生的机械录音机时,出席会议的院士布约为这位发明家的勇敢的行为所激怒,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大声喊道:“恶棍!骗子!你们以为我们会容忍能腹语者欺骗我们吗?”同年9月30日重新讨论机械录音机时,布约仍不相信对机器做过试验的专家们的结论,说:“难道能设想可鄙的金属会发出高尚的人的声音吗?”

机械录音机首次在俄国公开演示时,“会说话骗人的机器”的主人竟然被法庭判处三个月监禁和巨额罚款。

但不久,机械录音机就开始胜利地进入市场。

1888年,机械录音机第一次在伦敦演示时,出席仪式的有格莱斯顿。机械录声机播出了爱迪生实验室的致词、发明家的致词和他对伦敦各报刊的致词。

虽然早期的机械录音机在播音时发出一些杂音,但它还是作为播送歌剧和音乐会的工具逐渐推广了。

在未知的路上探索,像爱迪生这样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痛苦,最终却还能经得住考验的人确实不多。

有一回,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已经做了几千次,依然一无所获。一个年轻的助手失去了耐性,发起牢骚来:“这样重复、重复、失败、失败,真是浪费时间。”

爱迪生听了,语众心长地对助手说:“不要这样想,我们是有收获的,至少我们明白了这条路无法通行,那么再试下一条路,也许就成功了。”

“就这样一次次试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年轻的助手叹了口气。

“只要我们有耐心,肯努力,没有完不成的事情。”爱迪生鼓励他说。

“可是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我总是不能看到成功的希望。”

谈到失败,爱迪生对年轻的助手讲了自己的看法:“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别灰心,别丧气,坚持住,你就会成功。”

助手从爱迪生的一番话中受益不少。他又重新拿出勇气,全身心地投入了实验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又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成功终于向他们招手了。助手高兴得手舞足蹈,激动地对爱迪生说:“我终于明白了,科学研究需要耐心与毅力。只要肯坚持,就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爱迪生见这个年轻的助手终于懂得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正确态度,不禁会心地笑了。

从此,年轻的助手以爱迪生为榜样,在科学的道路上摸索前进,也有了不少的发现。

电灯的问世

60年代,电报是使用电气的主要领域。而70年代却是电气照明的时代。

不断发展的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和工厂厂房需要新的光源来提供更充足的照明工具并分配给众多的分散用户。

照明逐渐成为使用电气的主要领域。同时,电气照明导致了工业型发电机的制作和中央发电站的建立,并且给电力打开了通往工业动力的道路。

在电气初期胜利发展的道路上,爱迪生的工作起了重要作用。首先,爱迪生被誉为现代电气照明之父。

爱迪生最初对电灯的研究开始于1877年秋天。当时,已有众多的科学家为电力照明耗尽了毕生心血。直到18世纪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放风筝的方法引发出电的火花,人们才看到了电世界的曙光。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成功设计出的一架发电机,才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源不足的问题。

可是,真正能为大众夜间照明的发明依旧没有重大突破。虽然有些灯已被发明用来照明,可大多数都是价钱太高,寿命不长,无法走入寻常百姓家。他想发明一种大众夜间用的而且不贵的电灯。

在当时,对瓦斯灯最有研究的是另外一位发明家露沙,他不但自己有实验室,还写了许多有关瓦斯灯方面的文章。

有一次,两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相遇,爱迪生便向露沙询问了许多自己不知道的有关瓦斯灯知识。

露沙非常吃惊,他想若是对瓦斯灯没有相当的研究或缺乏这方面的实际经验一定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他说“你是我遇到过的第一个对瓦斯灯知识掌握得这么多的人”。随后,两人就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经过这次研讨,爱迪生解决了许多问题,他仍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足以进行新的试验。因此,他还是尽量收集有关论述瓦斯灯的书籍,并对瓦斯灯的材料玻璃、炭棒等深入研究。

这种积累大约持续了1年多,到1878年初,爱迪生认为可以进行实验了,这时,他才开始真正对电灯进行研究。

对瓦斯灯的学习结束后,他认为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炭棒通电后仍保持原状。

原来瓦斯灯是根据炭棒通了电流之后就会因发光而制成的。但是,当时炭棒通了电流后因为电阻非常大而产生高热以致热化而成为蒸气,因此,炭素就会化成灰。

爱迪生研究发明电灯,也是按此原理。他利用相同的方法,在真空的玻璃管中做实验,结果,成功了!

他按照这一方法去做,使燃烧的时间变长了,但是没有超过8分钟。白热电灯的原理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此时,是1878年,爱迪生32岁的时候。

虽然这种原理是正确的,但是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成功。因此,他更加努力地按此思路继续实验下去。

他先在玻璃管中放入通电用的芯,而要使之在2000度上不融化,为此,他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为了找到这种材料,爱迪生真可谓呕心沥血了。

他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又重新开始了有关材料学的学习与研究,许多坚硬的物质他都思考试验过,但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时,他也十分苦恼,甚至扪心自问,这种物质是不是不存在,或者是根据自己现在的知识还发明不了电灯。但只要他一想到他在亚克灯厂所看到的一切,一想到这种新式照明工具对人类的作用,他便又振奋起来,一头钻进书本和实验中去。

不分四季,不分昼夜,爱迪生在不断研究探索着,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钻研,在1878年的一年时间里,他共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平均每天实验5种之多。

正是在这种忙碌中,爱迪生迎来了新的一年。他暗自祈祷:但愿在新的一年里,他能找到合适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