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货币大战
13781300000044

第44章 次贷危机:新的金融威胁(3)

从另一方面来看,美国经济疲软固然会影响进口数量,但从短期来看,不会对中国出口造成太大危机,一是由于中国出口业已分散,对欧洲的出口量大增,预计未来数年可能与出口美国数量持平,二是中国主要提供的是价廉物美的低端产品,欧美经济越疲弱,对低端产品的需求量越大。上世纪80年代日元被逼升值,当时的预测是日本的出口将大大减少,但事后的统计表明,日本出口并未受到影响。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来说,近两年内出口主导的模式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境外资金想进来,境内资金不愿出去,对于资金主导型的A股市场而言,是滋养的温床。国内上市公司股价在恐惧之中节节攀升,这是现实的资金力量与国际经济环境推动所致。短期来看,次贷危机不仅不会对A股市场发生负效应,还会拉动A股市场。

但实际情况却并不那么简单。持续了近两年牛市的中国股市在猪年尾市经历了大起大落,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中旬的6124的高点,一路震荡下行,至2月1日触及4195点,几个月中,累计最大跌幅超过30%。而在春节前,又大幅反弹,2月4日沪深两市双双创出单日最大上涨点数。这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正产生影响,中国股市与全球股市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在上证所一高管看来,美国次贷危机虽然对中国股市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产生了很大的间接影响。比如上市公司的出口业务受挫,股民的信心受挫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股市已不再是独处一隅的世外桃源,中国经济已融入国际经济体之中,中国股市与全球股市的关联度也越来越紧密。

这一点在中国股市的体量上可以得到印证。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总市值最高达到了28万亿元,列亚洲第2,全球第6。如果加上深交所、港交所、台交所,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已处在世界交易所的前列,可谓举足轻重。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与世界联动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换言之,当美国因为次贷危机而波及全球股市下挫时,中国股市巨幅震荡在所难免。

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但诸多不确定因素不容忽视。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是健康的,虽然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但是,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没有改变。从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仍然有显著增长。

此外,从资本市场本身来看,尽管中国A股市场经历了两年牛市,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已有的金融证券产品,还不能满足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群众财富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对这样的需求,中国金融证券市场的逐步深化在所难免,这将成为中国股市新的增长点。

中国股市何以暴跌

次贷危机在微观层面上会对中国产生拖累,其中股市上的反应应该说是比较明显,这主要是有三个途径:

首先,其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那些投资美国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的国内金融机构蒙受一定损失。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海外的投资比较多,其中就有次贷及相关产品。

其次,次贷危机导致了美国以及世界各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下跌不可能不波及到中国股市。这和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密切相关。在美林等爆出巨额亏损,进而引发欧美及亚太股市暴跌之后,由此形成的冲击非没有完全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所抵挡。

道理很简单,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香港股市连续暴跌,中国石油H股都下跌到了10元以下,那么中国石油A股怎么可能还站在30元之上呢?显然,海外市场的这种拖累,对境内市场的影响巨大,人们无法回避。

最后,美国次级贷款问题暴露以后,人们开始普遍担心其经济会否出现衰退。毕竟,次贷危机与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相关。

如果用美国股市“崩盘、股灾”的标准来判断当前的中国股市,早就崩盘了,尤其是近期中国股市暴跌的程度已远远超过了“5·30”,当时人们可以怪罪“半夜鸡叫”,迫使政府出台积极的措施来挽救。那么,此轮中国股市暴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市场中的大部分人将其归咎为:一是由于中国平安不分时宜的大规模再融资,诱发了投资者的“圈钱恐惧症”;二是由于次贷危机、全球股市和中国周边股市的暴跌,使得市场信心急剧下滑,加之恐慌性的杀跌使得股市出现了严重的暴跌。总体来看,其一为内生因素,其二为外生因素。显然,有必要认清中国股市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避免慌乱和盲目。

从内在因素来说,首先,从诱发投资者“圈钱恐惧症”的导火索来分析。中国平安1600亿元的再融资规模,确实有些让人难以理解,毕竟其上市时间不长,加之其对再融资方案和融资目的的解释不能令市场满意,投资者只好以脚投票。据媒体和市场人士猜测,中国平安再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海外收购,想在当前次贷危机的格局下进行全球收购、整合,趁机收购陷入次贷危机中的境外金融机构,以实现全球金融机构的目标。通过对中国平安以往的各种举动和“野心”来看,此次再融资的目的极有可能与市场人士的判断相吻合,此次他们可能是将全球危机作为全球机遇来对待。如果他们用自有资金或现有资金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只要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通过即可,不需要给市场透露其投资运作计划,但如果要通过股权融资来实现雄心壮志,就必须要给投资者和市场交代清楚,以赢得投资者的支持,否则必定遭遇以脚投票的结局。因为在次贷危机中进行海外并购也是一次“火中取栗”的冒险,毕竟美国的次贷危机现在仍然深不见底,什么时候是最合适的投资机会?境外机构的风险是否全部释放?显然谁都不能回答。如果中国企业再融资之后在海外投资不当,则会给国内公司造成较大的亏损,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灾难,会变相将次贷危机转嫁给中国投资者。

其次,管理层对当前股市的误判和对境外市场的过分担忧,导致当前股市盲目下挫而束手无策,想借暴跌的方式来“挤泡沫”和防止中国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显然,这种被动的应对措施对中国股市是不利的,一旦投资信心在暴跌中丧失,则很难再恢复过来,而且股市的暴跌也会让各种矛盾暴露出来,搞不好会搞出问题来。在中国股市市盈率“两头大中间小”的畸形格局下(即一头是质量较差、盈利较少的上市公司占了绝大多数;另一头则是高溢价、高市盈率上市的大盘蓝筹股),如果不正确认识问题和不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中国股市依然会市盈率偏高和价不副实,从而一刀切的政策会让中国股市再次留下隐患。

因此,客观认识市盈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退市机制、改革畸形发行制度和建立合理融资、谨慎投资、善待投资者的中国股市文化迫在眉睫。

再从外生因素来看。虽说中国股市目前面临“紧缩”、面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次贷危机的冲击,但根本没有必要采取自暴自弃的“崩盘”方式来迎合这场全球危机,如果让中国股市丧失了投资信心,这场世界性的灾难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是因为中国金融企业直接参与美国次级债产品的数量有限,损失也应该在可以预期的范围之内。

另外,中国资本项目没有对外开放,中国股市也没有境外上市公司挂牌,其与全球市场的交融度有限,不应该对此过度渲染,也不应该让次贷危机成为中国股市此轮暴跌的根本原因。如果担心外部因素,短期内可能最让人担心的就是通过非资本项下流进的境外游资,由于他们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数量一直是个谜,从而他们的市场行为必定难以把握。不过从一些境外金融机构在香港市场公开大量抛售中资股票,抽离资金回防次贷危机这一事实来看,有可能国内股市中的境外游资也在近期抛盘回流,从而引发境内机构和国内基民的恐慌性赎回,被迫国内基金集体做空,从而诱发此轮“股灾”。

从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等诸因素来看,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的短期影响不应该表现为极度恐慌。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次贷危机深不见底,危机进一步蔓延会导致美国民众的投资信心和消费预期不足。一旦美国人不敢消费了,世界将会怎样?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状况会对这个依靠个人消费给美国经济总量贡献70%的国家带来经济下滑,如果再加上房地产市场不断下滑、失业人数不断增多,老百姓还款能力下降,消费意愿持续下滑,企业不敢借钱扩大再生产,消费者不敢信用消费,金融系统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剧,矛盾会更加突出,即使美联储采取降息等利率手段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短期内则仍然作用不大。在经济衰退、后顾有忧的情况下,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必将收缩,从而会给各大出口国造成极大的麻烦。尤其是以投资和出口为驱动的中国经济到时必将遭到影响,从而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经济衰退就会诱发全球经济衰退。

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在次贷风波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当前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而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们需要认识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异性。美国是一个处于全球体系之下的有着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国家,周期性很强。中国则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只有30年的历程,从1992、1993年提出市场经济到现在更是只有15年历史。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资需求大。这是区别于美国经济接近10年一个周期的重点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国实施房改后,结束了此前多年无住房市场的局面,需求大幅飙升。虽然中国房市也存在投机因素的推动,但需求大而供给有限是促使房价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对于中国房市,政府有调控余地。

在本次危机中,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全球的基金经理,就在全球寻求变现的机会,即使亚洲本省比较健康。更有甚者,恰恰是亚洲经济好,面临流动性危机的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要到亚洲市场变现,让亚洲的折价达到全球的水平,成为危机变现的“牺牲品”。

第二个启示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关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包括里面的衍生工具,以及具体交易机制,以助于采取措施应对外来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因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城门失火”,会殃及发展中国家的“池鱼”。但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必须积极推进,除了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之外,要积极增强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健性。

第三个启示是,每一次危机都是新的,但都是流动性危机。流动性是金。事实上,我们看到,美国在本次危机之前和初期,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都十分充裕,但到了7月就突然紧张起来,以至于后来出现流动性枯竭。

流动性是具有内生性的,来如汪洋,去也匆匆,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也应该掌控节奏,让流动性留有一定的富余空间。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上调到12%,中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7%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2%,流动性富余已经不大。

近两年,随着房价上涨,中国国内抵押贷款大量发放,在抵押贷款发放最多、竞争最激烈的上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显现。从2004年~2006年9月末,上海中资银行个人房贷平均不良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上升了7倍多,商业性房贷逾期违约率上升10倍。事实上,中国的抵押贷款市场也存在重大风险,美国发生的住房金融危机应该让中国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房价不仅是影响抵押贷款发放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借贷者借款规模和借款折扣的关键因素,房价的波动会极大影响抵押贷款的价值,稳定的房价是个人住房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国政府在面临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对策,有效减少了市场损失,避免了金融危机加剧。

美国次贷风波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

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