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情绪波动与健康
13778400000007

第7章 情绪调节是心理健康的基础(5)

2、调节婆媳的心理状态 婆媳关系不和容易导致整个家庭的不和睦,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探究婆媳关系不和的原因,许多人这样认为:婆媳之间素质的差异较大。做婆婆的大多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一般情况她们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她们做媳妇时,受过她们婆婆的气,但她们受三从四德思想的影响,从来都是逆来顺受。自己有了儿媳妇后,她们希望媳妇也能像她们过去那样对老人的话唯命是从,而现在的媳妇88%以上都有文化,她们在人生观、道德观、家庭观等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现代人的观念。婆媳间由于存在思想差异,又经常接触,便出现很多矛盾。如有一位李姓媳妇是一名教师,婆婆70多岁,她们在教育小孩问题上看法不同,出现裂痕,进而不断发生矛盾,吵架几乎经常出现,结果这个媳妇离开了家,一个家庭破裂了。心理学家认为,解决婆媳不和首先要调节各自的心理状态。

(1)做长辈的要宽宏大量: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做长辈的要有大人不计小人仇的肚量。唐朝著名的武臣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和唐代宗皇帝的女儿升平公主结为夫妻。

有一天,小两口发生口角,正在气头上的郭暖对妻子说:“你依仗你老子是皇帝就想欺负我吗?告诉你吧,老子根本就没瞧得起皇帝。”升平公主听罢气得不得了,马上回宫告状。唐代宗听了女儿的诉说,一点儿也没有生气,安慰了女儿一番后,就劝她赶快回家。武臣郭子仪得知了儿子出言不逊,得罪了公主,便立即囚禁了郭暖,并且火速入朝请罪。唐代宗见了郭子仪后笑嘻嘻地说:“亲家翁,你没听说过吗,‘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我们长辈对于孩子们闺房之中说的话,怎么能当真去听呢?过去算了。”郭子仪见皇上如此通情达理,没有怪罪自己,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年轻夫妻吵两句嘴,是不足为奇的事,作父母的听说后,应该多劝慰,不论是谁的过错,都应心平气和地指出来,促使他们早日和好。然而,生活中确有一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子女受委屈,不分青红皂白非要以牙还牙。

这样做不但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相反还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最终,自己酿造的苦果还得自己食。另外,晚辈处事不当,也要耐心说教,不要大动干戈。总之,在处理家庭琐事上,切不可斤斤计较,应以“和”为贵,互相谦让。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生活充满幸福欢乐。

(2)儿子媳妇应尽孝心:婆婆公公是家里的长辈,年事已高,有的已处于古稀甚至耄耋之年。尊敬老人、赡养父母,是我国人民世代相传的美德,是崇高的社会风尚。有的老人退休后,存在失落感,寂寞感,情绪低落;有的身体不好,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缠身。产生了诸如孤独、多疑、焦虑、忧郁等情绪和心理。这就需要儿子、媳妇更多地给予关怀、体贴、同情、帮助,让老人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有极少数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后,身体还可以,手头也富裕,于是家务事让老人全包;生活开支让老人全付;使老人比在岗还累,比请保姆开支还多。这种“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的思想和行为是有害的。儿子媳妇这种心理状态和做法,会加重老人的不良情绪,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应检讨之。代之以多一点“孝”心,为老人缓解不良情绪创造应有的条件。如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参加政治活动,参观旅游,看报读书,以充实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要尊敬、亲近老人,平时要主动与老人聊聊天,有问题要与老人商量,要记住并筹办老人寿辰等,使老人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愉快。老人会主动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充实其生活。但一些重活、累活,不能让老人动手,以免伤筋动骨,造成后遗症。

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者,属于自己支付的部分,如房租水电、伙食费、小孩生活费及学费,应交足。以便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精打细算的勤俭品德。有的老人不好意思收,你可用老人名字立一存折,按月储蓄。亦可适当买点老人喜欢吃的水果、茶点,必要时为老人添一件新潮衣服,以取老人喜悦。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人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对老人勿忘“精神赡养”。退休老人享受退休金和公费医疗,他们的物质生活一般都不困难,最需要的是感情上的沟通,精神上的安慰。然而,有些做子女的却认为赡养老人就是给老人一些钱和物,让老人不缺吃、不缺花就行了,在现实生活中这显然还不够。儿女对老人应该孝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到老年,最需要的是理解、安慰和体贴。倘若只把钱、物冷冰冰地送给老人,而不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即使钱再多、食再美,老人也会感到活得缺少滋味。

对于“空巢”老人,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儿女、儿媳等更应常去看望,以舒解老人孤独、思虑等不良情绪,增进老人身心健康。父母对孩子是一片真心的,这里有一首诗写道:

可怜天下父母心,省吃俭用为儿孙。

老态龙钟自料理,病卧单床自呻吟。

久病床前亲人少,儿女在外仍挂心。

灯头三根难瞑目,无怨无恨上天庭。

儿女应该理解父母的心,给老人创造一个愉快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安度晚年。

3、调节孩子情绪 关爱孩子,使其情绪正常,保障欢乐向上的情绪,是孩子成长健壮之本。国外一些专家统计,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更好地健康成长,如人口多的家庭中的孩子比人口少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染上传染病,遭受不幸事件,死亡率也更高。原因之一是人口少的家庭的孩子得到父母更多的疼爱。研究表明,如果只保障孩子生活上的需求,而缺乏与其进行感情交流,那么孩子往往发育不良,甚至易患各种疾病。智力和心理状态好的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的一些心理特征:大多性格较为内向,为人处事责任感很强,有时让人感到有点认真过头;道德要求很高,对自己限制较严,善于反省和监督自身的行为。为了使他人的愿望能够得到满足,乐于自己做一些让步与付出;情感方面敏感、细腻;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也比较大,一般的压力与问题,基本上可以“内部消化”。

调节孩子情绪,除了需大人的关爱外,还应注意食物调节。因为营养不良也可以使孩子产生大的情绪波动。

如果儿童长期情绪多变、爱激动、喜吵闹、性情暴躁等,应考虑是其甜食吃得过多了。

如果儿童性格忧郁寡欢、反应迟钝、表情麻木等,应考虑其体内缺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家长应多给孩子补充水产品、肉类、奶制品等高蛋白食物,并多给孩子吃些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和新鲜蔬菜。

如果儿童经常忧心忡忡、惊恐不安或健忘,应考虑其缺乏B族维生素。家长可适当在饮食中补充些粗粮、杂粮,如豆类、蛋黄、猪肝、核桃等含维生素B高的食品。

对孩子的情绪波动,不要动不动就训斥,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饮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