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微生物密码(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
13777700000051

第51章 青霉素

在埃尔利希发明606后,德国医生杜马克发明了磺胺药。磺胺有着一种特殊的杀死细菌的方法。原来,细菌在生长繁殖的时候需要一种生长代谢物质,这种生长代谢物质叫对氨基苯甲酸,它在酶的参与下合成叶酸,进一步再合成催化蛋白质、核酸合成的辅酶F。在这个代谢途径中如果发生某种障碍,就会使这些致命菌的生长繁殖受抑制。在化学药品中,磺肢的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很相似,当磺胺存在时,细菌体内合成叶酸的酶由于不能明察秋毫,就会把磺胺当作对氨基苯甲酸结合,这样菌体合成的叶酸就成了“假叶酸”,“假叶酸”不能继续再合成辅酶F,结果致命菌代谢发生紊乱,进而死亡。而人和动物可利用现成的叶酸生活,因此不受磺胺的干扰。

磺胺类药物能治疗多种传染性疾病,能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如肺炎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等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如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的生长繁殖,对放线菌引起的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尽管磺胺药有如此大的丰功伟绩,它也有弱点,它对付病菌的本领不是万能的,越来越多的事实促使人们要不断寻找更多更有效地杀死有害微生物的魔弹。

医生们发现,有的病开始用磺胺类药物效果还显著,可时间一长,磺胺药便不再奏效。细菌依然我行我素,最后病人还是被夺走了生命。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有些病菌认出了磺胺类药物以假乱真的本领,也相应改变自己的代谢方式,让磺胺类药物失去作用,继续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人们企盼着更有效的药物出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场中鲜血淋漓的伤口成了病菌侵入血液的门户,已有的药物越来越显示它们的局限,越来越多的战士不是战死在沙场而是痛苦地死在后方的医院里。

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

1943年初春,一件神奇的事实终于打破了这种可怕的局势。在对付病菌的战斗中,从此又掀开了历史上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新的一页。

这件事发生在美国中部的伯利汉城。

伯利汉城是救助受伤战士的温床,成百上千个受伤的战士从太平洋激战前线运到这里进行治疗。这一天,当医生们竭尽全力给一批病人治疗后,受伤的战士还是开始了昏睡,死亡之神已开始向他们招手。就在这严峻时刻,医院来了一名年轻的医生,他带来两包淡黄色粉末。这位医生名叫李昂士,他是为了试验药效特地从外地赶来的。李昂士医生配好了药,给这批垂死的病人注射。

一小时、二小时过去了,奇迹开始发生。这些已被认为是必死无疑的病人睁开了双眼,并闪烁出活力的光芒。渐渐的,病人热度开始减退,一切症状都有了好转。

李昂立的淡黄色粉末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整个医院顿时轰动起来。

这是真正的救世良药。

这种淡黄色粉末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般神奇的杀菌魔力呢?

这种神奇的淡黄色粉末就是“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要归功于细心又勤勉的弗来明教授。这里面可有一段挺有趣味的故事呢!

早在青年时代,弗来明就苦苦追索过病菌引起疾病的秘密,辛勤地探求过消灭这些可怕病菌的方法。面对当时由病菌行凶作恶的世界,他曾经为发明杀菌药物而努力过,也为取不到满意的结果而苦恼过。在他那十分简陋的实验室里,弗来明日夜辛勤地工作着,探索着保卫人类生命免受病菌威胁的种种方法。

1928年,弗来明开始研究葡萄球菌,他主要从事葡萄球菌变异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养料、不同的光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水分都可以影响葡萄球菌的形态和生理变化。弗来明每天像一名辛勤的园丁,观察着它们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

每天早晨,弗来明便一个一个小心地揭开培养皿盖,吸出一点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形态变化。然而,不管他如何小心,空气中飘浮的微生物总是会很轻盈地钻到他的培养皿中,吸收营养。这些捣乱的家伙在培养皿中自由自在地生长繁殖,妨碍了正常实验的进行。这种空气微生物污染培养皿的情况几乎在每个细菌实验室都有过,只是程度有轻有重而已,谁能保证在揭开盖子的一刹那,没有任何小东西飞到里面去呢?弗来明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毫不灰心,只有另起炉灶,而且,他从来不放过这一几乎被每个细菌学家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事实。

一个初夏的早晨,弗来明照例进行常规观察。突然,他的目光凝聚在了一瓶被污染的培养基上,原来长得很旺盛的葡萄球菌现在只剩下稀疏的几株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片绿色的细菌。这就怪了,难道是绿菌把葡萄球菌杀死了?弗来明马上把这种绿菌进行纯化培养,然后把它接种到葡萄球菌皿中,结果葡萄球菌慢慢地死掉了。

这该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发现啊!

凶狠异常的葡萄球菌,现在被来自空气的不速之客——绿色霉菌制服了。

我们设想一下:一天早晨,弗来明在揭开培养皿盖的同时,一种名叫青霉菌的细菌闯了进去,又被弗来明尖锐的目光发现了,进而发现青霉菌可杀死葡萄球菌。

这是机遇吗?也许是的,可是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类似的机遇啊!

苹果曾落到千百人的头上,而只有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教堂里的吊灯,日日夜夜都在不停地摇晃,而只有伽利略才从灯的摇动中看到了著名的摆动定律。

弗来明也一样。几乎在每个细菌实验室里,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都不止一次地落到培养皿中,可只有弗来明才注意到这种来自空气中的霉菌能杀死病菌的重要现象。

这真是机遇吗?不!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