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其实财富离你很近
13774700000004

第4章 学习理财中的金科玉律,让你的财富滚起来(3)

“月光族”的典型特征是:年轻、参加工作不久、收入有限但消费能力强、没有囤钱概念。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着各色各样的消费诱惑,基本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唱个歌、泡个吧,几百块的人民币就离开了自己的口袋。别说是月底,有时连月中都熬不到。造成月光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理财意识问题。在明知没有多少“源泉”的情况下,还拼命放水,任谁都会变得“枯竭”。

林静今年28岁,是一家外企的公关人员,月收入3600。在花销上,林静算不上大手大脚:为了减轻房租压力,她和同事合租了一套房子,晚饭一般都是自备优惠券吃洋快餐,衣物极少买名牌,基本上都是常换常新的“地摊货”。虽然如此“节俭”,但到了每个月月底,林静的工资依然被花得光光的,毫无结余。她总是抱怨:“我的钱都上哪儿去了?”

与林静的“节俭”不同,王彤什么都敢玩,什么都敢买。她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主管,平均月收入5000元。可是,这个女孩虽然挣钱不少,花钱更多,几乎每个月头是“富翁”,月尾是“负翁”,工作3年了,还一点积蓄都没有,偶尔还会向朋友借债度日。

拿着丰厚的薪水,却打起贫穷的旗号,每月工资花光光——林静和王彤都属于“月光族”。两个人收入高低不同,花钱习惯不同,为何都陷入了“月光族”的泥沼中了呢?

王彤的“月光”自然是源自“什么都敢玩,什么都敢买”,花钱过于大手大脚、毫无节制。那么林静呢?原来,林静花钱虽然不“大手大脚”,却非常缺乏条理性和计划性。比如:她名为“合租”,却租的是一套房子,并不见得会比单租一间房子便宜;她吃的是打折的洋快餐,但会比自己在家做饭便宜么?她买衣服不追求名牌,却追求“常换常新”。每个月买“地摊货”的频率过高,买来后利用率却很低。

无论是王彤,还是林静,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尤其是消费习惯,若不想成为浩浩荡荡的“月光族”一员,应该量入为出,做到有计划地管理自己的金钱。那么,“月光族”如何才能变身为“理财达人”呢?

1.不要赶时髦

“月光族”有一个特点:喜欢赶时髦。20世纪后期,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外来消费文化借助商品、广告等传播媒介,使得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消费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这种“符号”化的浪潮中,年轻一代的消费观被奢侈品消费的理念所覆盖。

另外,在攀比和虚荣心理的驱使下,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要知道时髦不是用来赶的,当大家都千篇一律时说明也早已过时了,所以,我们要靠自己灵敏的感觉去引领时尚。只要秀出真我,秀出自己的特色就是一种时尚。

手机不用经常换,隔期用心做一个特别的手机袋,新鲜无处不在。商场每到换季时节,铺天盖地地都会有打折的消息,多留意这些资讯,在打折的时候购入经典的衣物,尤其是男士衬衫、西裤等,在此时购买能省不少。加上自己别致的搭配风格,你定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另外,电器等大件设备在淡季时购买是最划算的,一般秉承冷热交替购买原则准没错。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妥善保管购买发票,这样,购买电器后两三年内可以享受免费的售后服务。

2.克制消费欲望

俗话:“钱是人的胆。”没有钱或挣钱少,各种消费的欲望自然就小,手里有了钱,消费欲立马就会膨胀。所以,“月光族”要控制消费欲望,最好能对每月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记录和“监控”,防止不必要的消费。

还有,就是要抵制各种优惠促销的诱惑。买100送50,五折优惠,积分贵宾卡等越来越煽情的诱惑使不少人患上了“狂买症”。对“月光族”而言,这种看似优惠的消费一定要克制,告诉自己“想要”和“需要”不是一回事。

3.改变储蓄方式

很多“月光族”也会进行储蓄,但他们的方式是“收入-支出=储蓄”,这样永远没有储蓄。应该使用“收入-储蓄-保险=支出”的方式,这样,“月光族”就可以尽享每月花光包包里的钱,不会自责的愉悦。当然,如果有结余,一定在当月存入银行,为以后投资做更好准备。

4.尝试投资

开源也是“月光族”变身为“理财达人”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月光族”要设定自己的年投资收益,不要太高或太低。根据不同的年龄测算风险承受度,公式为:可承担风险比重:100-目前年龄,投资时可作参考。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年龄是30岁,依公式计算你可承担风险比重是70(100-30=70),代表你可以将闲置资产中的70%投入风险较高的积极型投资(如股票),剩余的30%进行保守型的投资操作(如定存)。

“月光族”可以从低、中风险投资组合入手,按照存款、债券、基金4:3:3的比例进行组合投资。如果仍有能力,可适量购买商业保险。

“孩奴”要智慧理财,别让养孩成“杯具”

“孩奴”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名称,是用来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生活状态。

一些年轻父母总结养孩有“三贵”:生娃贵、奶粉贵、读书贵。仅生产一项就要花去万元,哺育期间大量婴幼儿用品的花费又为家庭财政雪上加霜。不少年轻父母把新生儿接回家,第一笔花出去的钱就是请月嫂。高额的奶粉钱也愁坏了父母。一罐900克的奶粉最少也要一百多元,一个月至少两三罐,现在流行的各式各样让婴儿脑部发育均衡的奶粉和进口奶粉价格更高。玩具和衣服是另一项重头开销,如今一般的品牌童装一套最少都一二百元;玩具的价格更不得了,一套乐高积木上千,一般的遥控车、芭比娃娃都要数百元。

从0岁到6岁的学前阶段,其“烧”钱的程度也越来越惊人。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诸如学费、择校费、兴趣班费用,很多年轻的父母甚至“不敢多想”。至于孩子成年以后的问题,不少人表示,对“养儿防老”已不抱期望,但求不要“被儿啃老”。有报道称,一个“80后”的准妈妈因惧怕抚养子女,竟患上了忧郁症。

黄先生的儿子今年高中毕业。他说,儿子上初高中的学费不贵,贵就贵在学杂费以外的开支。黄先生的儿子上初一时,他给儿子请了英语家教,一请就是6年。一个月800元,一年下来就是9600元,6年就将近6万元。“到了高三,儿子所在的学校总组织补课,每次要收几百元,加起来也要几千元。此外,儿子的生活费用特别大,吃饭、交通、零花钱、手机话费,与同学聚餐以及购买零食、服装等费用,每个月将近2000元,6年下来,就有10多万。加上前面的,中学6年竟然花了将近20万元。”

专家分析,年轻父母的担忧既有心理因素又有现实原因,总的来说,三类父母容易成为“孩奴”。第一种是心理“孩奴”,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凡事都求最好,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第二种是现实“孩奴”,生子之前没有全面考虑经济状况,家庭收入赶不上子女开销。第三种是惯性“孩奴”,婚前大手大脚习惯了,婚后没有改变消费习惯,对家庭财富也缺乏规划,没有积累,造成“小事乱花钱,大事没钱花”。应该说,大多数家庭属于最后一种。

怎样避免成为“孩奴”,不让养孩成为“杯具”呢?理财专家表示,除了调整心态、有科学的育儿观念外,年轻父母应该及早树立理财意识,做好对家庭财富的科学规划,对今后在孩子人生大事的花费上有长远的计划,比如上学、结婚等,都应该尽早准备。这样,他们不仅能用好的理财方式来培养孩子,还能将家庭资金在合理的资产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说,“孩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