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其实财富离你很近
13774700000020

第20章 会赚也要会花,掌握消费的学问(1)

只会赚钱的人是“机器人”,只会花钱的人是“败家子”。会赚钱又会花钱的人,能将金钱控制在股掌之中,这样的人能充分享受金钱带来的幸福,可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赚钱是能力,花钱是学问

生活中,我们都曾面对过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是否该花费大笔钱买一个名牌的包包?不知道为皮肤和头发花了多少冤枉钱?如何花钱花得最有价值?如何将物质付出变为精神享受?

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说:“赚钱,一个乞丐都可以做到;花钱,十个哲学家都难以做好。”我们大都以为挣钱比花钱难。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花钱比挣钱难。有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很多人不会花钱,只会骄奢淫逸,坐吃山空。这样花钱,只会将先人苦心经营的家业败尽。

其实,花钱也是有学问的,消费支出本身就属于理财的范畴。理财是一项全面而长期的人生财务规划。专业的理财规划包括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教育规划、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税收筹划、投资规划、退休养老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八方面的内容。

理财决不只等于投资,理财是处理“钱进”与“钱出”的行为,谁能让两者之间的剩余最大化,谁才是理财赢家。

学会适度花钱,比学会赚钱还要考验人的财商。我们要研究“价与值相当”的花钱哲学,只有适度地花你赚的钱,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无形管理财富的方法。

一个人怎样使用钱(包括投资赚钱和消费花钱)是检测其钱商高低的唯一方法。犹太人亨利·泰勒在他写的《生活备忘录》一书中就指出:“从一个人在储蓄、花销、送礼、收礼、借进、借出和遗赠等方面的做法,就知道一个人能不能赚钱。”犹太人一个重要的理财观念是:会花钱才会赚钱。

一个叫“卡恩”的人,有一天站在百货公司前,突然闻到一种很好闻的雪茄味。转脸一看,原来在自己身边,站着一个穿戴得体的绅士,雪茄烟的香味就是从他手上的雪茄上传出来的。

卡恩恭敬地与那绅士搭话:“先生,你的雪茄味道很香,我想,它一定不便宜吧?”“两美元一支。”“天哪,那您一天抽多少支呢?”卡恩惊讶地问道。“大概10支左右吧。”卡恩更惊讶了:“我的上帝,您这样抽了多久?”“抽了40年了。请问,先生,您是为这家烟草公司做调查的吧?”“不,先生,我只是想计算一下,这40年您一共抽了多少美元。我想,您如果不是这样抽烟的话,抽雪茄的钱足够买这幢百货大厦了。”“先生,您抽烟吗?”绅士反问道。“不,我才不抽,抽烟是浪费。”“那么,您有一幢百货大厦了吗?”“我哪里有那么多钱。”“告诉您吧,这幢百货大厦就是我的。”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卡恩的想法是对的,并且他也很聪明,能够马上算出来:每支雪茄两美元,每天抽10支,那么40年的雪茄烟钱,足可以买下眼前的这幢百货大厦。但是,虽然卡恩很懂得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道理,并且能身体力行,从没抽过两美元一支的雪茄。但是,这样不会花钱的人也是不能赚钱的。所以,抽雪茄的人拥有了百货大厦而不抽雪茄的人却一无所有。在犹太人看来,像卡恩这样的人,财商是很低的。

金钱的实际价值并不是其表面的金额,同样多的钱如何花,最终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会花的,能给你带来也许是几十倍、几百倍的收入;不会花的,花了就花了,不仅没有任何收益,甚至有可能还要赔钱。

有人曾对花钱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一粒麦子有三种命运:一是作为种子,播种后结出新的麦粒,创造新的价值;二是磨成面,被人们消费掉,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三是由于保管不善,发霉变质,丧失其价值。毫无疑问,麦子的第二种命运是最好的结果。

有一位老总招聘员工的方式很独特。他不问专业上的问题,只是同他们聊怎么花钱,不知不觉中老总已经了解到应聘者的品位、眼光和境界,了解到他们对工作的真实态度以及金钱智慧。

做老板与做员工的很大不同是,老板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如何花钱。钱花对了,就肯定能赚钱。因此,不妨这么讲,老板的最大长处是知道花钱,花最少的钱办好事。比如请客吃饭,同是八千元一桌,一般人花就花了,未必能有增值的意义。老板请客户吃,则意味着有回报。金钱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只是工具之一。如果一个人认为仅仅是资金阻挡了他创业的脚步,使他跨不出那一步,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背后隐藏的也许就是创业失败。因为这种创业观是不成熟的。创业通常并不需要大量资金,钱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然,敢花钱绝不等于是乱花钱。花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消费,更不能看成是挥霍,它同时也包含着投资的意思。可以说,从如何花掉一元钱中,都能看出一个人对金钱的认知态度,反映出他财商的一个侧面。

花好手中的钱

挣钱的目的就是因为要花钱,但钱的不同花法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认识。有的人醉生梦死,有的人得过且过,有的人不断创造,有的人在体味人生。

在同样的生活圈子里,两个拥有同样起点的人,会不会消费不仅决定着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他们的发展前途。

塑胶大王陈卓豪当年也是个摆地摊的小生意人,和那些小摊贩一样靠着节省积累着自己的财富,当然这是很艰苦的。他有了一点积累之后,就想着怎么才能赚得更多。在别人还继续做着小生意,想着节衣缩食的时候,他大胆地拿出所有的资金购买了三台手工机械,开始了产品生产。

他的产品从卖给小摊开始。他在看到机会的时候总是舍得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他懂得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道理。在别人舍不得拿自己的钱投资,只会靠省吃俭用来积累自己钱财的时候,他都敢大胆地投资自己的事业。

终于,他的财产比别人攒得快,他有了自己的员工,有了自己的工程师,有了自己的公司。当然,他也有了很多的财富。

从花钱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公关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所以说,挣钱是技术,花钱有技巧,以下是几种消费技巧,帮助你花好手中的钱。

1.花钱要有规划

花钱要规划,要有计划性。该花的钱,毫不吝惜;而可以不花的钱,就要一分不动。

张晶是个会“算计”的女人,她的精打细算让她银行卡中的数字不断上升。

一次,她的亲戚来北京。恰巧当时她在上班,就由另一位在北京工作的亲戚负责接待。那个亲戚是一个年轻人,刚工作一年,对接待亲戚工作毫无经验,全凭一腔热情。

第一天晚上,他到北京站接站,来北京旅游的亲戚带的东西很少,本可以直接坐地铁到住处。而他为了表示对亲戚的热情,坚持要打车,花了50多元。第二天去游览北京动物园,本来可以买15元一张的门票,而他买的是40元的通票。游览完动物园,又去了海洋馆,门票120元一张。一天时间,他就花去了一个月工资的1/3。他是一个刚在北京工作、收入很少、又没有积蓄的年轻人,第二天就不敢花钱了,只好陪二位亲戚到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逛逛。

周末,张晶开始接手陪二位亲戚游玩的工作,她很注意规划性。她先沟通清楚,两位亲戚第一次来北京,主要想参观一下北京的古都风貌,要挑主要的景点看。张晶事先借了两张公园年卡,买了两张公交一卡通,然后安排那个年轻的亲戚回家休息。这样,两天时间,他们去了长城、颐和园、香山、植物园;参观了自然博物馆、什刹海酒吧街夜景;还吃了王府井北京小吃。玩得很好,亲戚高兴,而张晶花的钱并不多。

2.善用边缘效益

我们消费每一单位商品时,所带来的效用或满足感都是不同的。比如,一个人吃蛋糕,吃第一块时感觉香甜可口,心里特别满足;吃第二块时也感到不错;吃第三块时可能就饱了,不想再吃了。因此,在进行消费决策的时候,应该把几块蛋糕的开支分散到其他需求上去。比如,吃两块蛋糕,再看一场电影,买一本杂志等。花钱差不多,效用却大大提高。

3.不要过于吝啬

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的花钱观念是:“只有舍得花钱才能赚大钱,对该花的钱,决不计较多少。”如果过于吝啬,像葛朗台一样,很多事情都会办不成,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史记》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历史故事。陶朱公范蠡的次子因为杀了人而被囚于楚。陶朱公本想派遣小儿子去救,但长子争着要去。陶朱公不得已派遣长子去,还写了一封介绍信,让长子带去交给故人庄生,并叮嘱说:“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子去后,开始还算顺利。可是到了关键时候,范蠡忘了叮嘱,长子就因舍不得钱而功败垂成,结果“竟持其弟丧归”。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也讲到过,因吝啬花钱而不重用间谍,以至于不能了解敌情,从而惨遭失败的将帅。人生如战场,会花钱则必胜,不会花钱则必败。

提前消费要适度,小心成“负人”

“量入为出”和“提前消费”是两种不同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遵循的是收支平衡的原则,倡导的是勤俭持家的传统。“提前消费”追求的是超前享受,看重的是“眼前利益”。

27岁的黄城在北京一家信息咨询公司工作。他虽然在银行里只有8万元的存款,但却毫不犹豫地决定买下北京市区一套价值92万元的房子。

黄城乐观地说:“这套房子的首付款将近20万元,我自己的存款自然不够,但父母会给我提供‘财政援助’。剩下的,我会申请房屋按揭贷款。如果按照25年还本付息计算,每月还款大约在4000多元。我现在每个月可以挣一万元,以后还会越来越好,所以还款不会出现问题。”

黄城只是中国众多大胆“提前消费”年轻人中的一个。随着中国经济以接近10个百分点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人消费预期普遍提前,尤其是年轻人,敢于“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

某杂志曾与一个市场监测机构联合,对国内部分城市青年消费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青年已经成为最活跃的消费群体。当时中国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9000元,但受调查的青年人均年消费额已经达到15288元,超出人均可支配收入70%以上。

虽然提前消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消费方式只适合特定人群和特定时段,目前还达不到人人都可提前消费,暂时也不可能是趋势。消费要理性、要适度,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过度的提前消费只能给他的生活背上沉重的负担。

周洁现在居住在上海市某高档小区。她在上海奋斗了8年,去年底,她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但她为此付出10多万元积蓄和20年分期付款的25万元债务,让她过上了“负婆”的生活。

在她经过精心装修的120多平方米的房中,除了一台电脑和一台小彩电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电器、家具,房子显得空空荡荡的,与装修相比很不协调。

周洁说,买房是因为她在上海工作了8年,搬了30次家。买房后,她发现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除去每个月向银行支付将近2000元的月供,剩余的钱根本不够开销。她更不敢出去参加一些聚会,每顿只能尽量节省,方便面就是她的主食。她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尽快还清银行贷款。

一位信贷经理说,提前消费的方式确实让不少人仅通过三五年奋斗,就能买房买车,过上优裕的生活,这是一种提升生活品位生活质量的方式。但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在买房买车时一定要量力而行,资金方面要留有余地,考虑清楚自己的收入水平、收入稳定性以及抗风险性。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按揭当中,一旦出现支出或收入的异常情况就影响月供的正常支付。这样既容易对银行造成坏账,对消费者本人的信用也带来影响。

一些银行界人士也表示,其实“负人”们这种非理性的消费最终是害了自己。一般来讲,提前消费后,“负人”们若不及时还款,就要罚息、交滞纳金,如果恶意对抗,可能还要负相关的法律责任。此外,“负人”们可能触及的另一条刑事“高压线”是恶意透支。

现在信用卡已经成为“负人”们的一大法宝,可一旦超过限额,又不能及时还上欠款,就可能构成恶意透支。据相关人士介绍,《刑法》已经将恶意透支作为“信用卡诈骗罪”的一部分。在发卡银行催收后,或者送达律师函后仍不归还的,银行方面会毫不客气地将恶意透支者告上法庭。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指出,提前消费会减少人们的幸福感,还容易让人患上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因为喜欢提前消费的“负人”们最担心的是工作、生活中出现的突然变故。

在外企工作的周先生本来生活十分轻松。他和妻子收入加起来过万,在同龄人中最先贷款买房,而且选择了较高的月供额度。因为房子离单位较远,他们又贷款买了辆车。有了孩子后,加上聘请保姆等费用,每月等着付的账单就将近一万元,几乎没有任何周转的余地。然而,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与老板发生了冲突,周先生辞了职。在没有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为了维持现有生活水准,周先生只好靠借债渡过难关。如果不能够及时找到工作,周先生辛苦挣下的房车生活将面临破产。现在,周先生每晚都会失眠,精神不振。心理医生告诉他,他已经患上了轻微的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