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13773300000042

第42章 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而转向去觅食。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他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再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人类也难逃这种效应的影响。比如说,在进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会下意识地重复一些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因此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惯性,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有积极的一面。因为袭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进行类比思维,可以缩短和简化解决的过程,帮助人们更加顺利和便捷地解决某些问题;但与此同时,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容易使人们盲目运用特定经验和习惯的方法,对待一些貌似而神异的问题,结果浪费时间与精力,妨碍问题的解决。而且长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不仅容易使人厌倦,更容易麻痹人的创造能力,影响潜能的发挥。

毛毛虫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惟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毛毛虫那种毫无意义的绕圈所导致的悲剧还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我们不能只关注做了多少工作,而且还要关注做出了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效益问题”。当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应该努力寻求突破。

当生活和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我们也不能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应该转变思路和善于另辟蹊径,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链接

怎样摆脱跟随者的怪圈

毛毛虫总是习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商场上有这样的说法:同样的一桩生意,做第一的是天才,做第二的是庸才,做第三的是蠢材,做第四的人就要进棺材了。由此可见跟随者的悲哀。

因此,要想摆脱这种跟随者的怪圈,必须保持自己的个性,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决不能做一只温顺的羔羊,而要做一只狼。狼懂得合作,在狼群中有严明的秩序、自觉的纪律和明确的行动目标。同时,狼也有极强的生存能力,独行千里,仍能保持一定的危机预警力、攻击力和抗争力。

狼的这些特性,使它获得了陆地食物链中“最高终结者”的称号,人们在惊恐其凶残冷酷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其灵敏的危机处理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所惊叹。如果羊在保持其温和善良本性的同时,能够学一点狼的警惕、纪律、有目的性、应变能力、生存能力、抗争能力等,说不定就可以改变弱肉强食的命运,甚至可以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