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3771500000060

第60章 儿科(2)

陈耀堂:用单方治麻疹肺炎

一位3岁男孩,因患麻疹后并发肺炎,住某医院,虽经多种抗生素治疗,但病情日重,身热不扬,呼吸急促,痰声漉漉,口唇发紫。医院已通知病危,遂自动出院,请陈老往诊。看舌苔白腻,边尖舌质青紫,诊为肺风痰喘,疹毒内陷,所幸尚未见肝风内动等厥阴变证。当务之急,促其咳出气管内之黏痰,乃为疏方:净麻黄9克,凤凰衣4.5克,桔梗、枳壳各9克,白矾6克,鱼腥草、鸭跖草各15克。

何士英:硬肿汤治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虽为少见病,但危害极大。本病属中医儿科五硬范围,病因多为外感风寒,阳气不得宣通所引起,但也有内因根据。内因是什么?何氏认为,肺朝百脉,能通调气血和水道,肺又与皮毛相合,婴儿肺体特别娇嫩,这就是内因。如果分娩时早破水,或感受风寒邪气,招致肺气失宣,则气血不调,肌肤失润,就形成硬肿症了。肺为水之上源,上源不清,水液停滞,血随经络注入肌肤,阳气不振,体温低下,故见皮肤硬肿。

方剂组成:生黄芪9克,茯苓9克,猪苓9克,白术6克,泽泻6克,麦冬6克,白人参2克,五味子0.6克,甘草3克,水煎,频服。

病例:杨某,男,生后9天,1975年2月24日入院。患儿系过期10天顺产,近4天下肢发硬,嗜睡,不吃乳半天。体温37℃,体重3.1千克,两肺可闻小水泡音。印象:硬肿症Ⅱ度,新生儿肺炎。肺炎用西药,硬肿症用中药治疗。处方:硬肿汤5剂。服药5天后硬肿全消,肺炎未愈。即改用肺炎汤,又服8天,复查两肺啰音明显减少,共住院12天,痊愈出院。

何士英:双效丸治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

天津近代名医何士英先生,尤擅儿科。其治小儿再障,有一双效丸。方剂组成:野党参28克,茯苓28克,制附子12.5克,白术28克,当归8克,白芍28克,丹参28克,建曲28克,鹿角胶28克,熟地黄7.5克,肉苁蓉5克,生黄芪93.8克,砂仁14克,川芎14克,生鳖甲28克。以上研细末,蜜丸,每丸1.6克。

6岁以下,每次半丸,6岁以上,每次1丸,每天2次。

何氏治本病,多宗本方,气血双补,摄血化瘀,补而不滞,其效颇彰。

徐小圃:温潜法治幼儿入睡惊厥

淡附片5克,杭白芍9克(炒),云苓9克,煅牡蛎18克(先煎),灵磁石12克(先煎),生白术9克,山萸肉6克,浮小麦9克,细辛1.8克,淡干姜2.4克,炙甘草3克,肉豆蔻5克。

温潜法为上海儿科名中医徐小圃先生所创用。

尚志钧:鸡内金、五谷虫治小儿营养不良

尚先生用鸡内金和五谷虫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症,效果很好。曾治一5岁小女孩,肚腹、四肢细小,脊骨、胁骨明显突出。

家长说她怕吃饭,一餐吃不上几口就不吃了。喜饮水,吃杂食,但也吃不多。而且吃一样厌一样。曾找中医看过,说是疳积,服药也不见效。尚先生开了两味药,鸡内金和五谷虫各150克。告家长先把两药烘干,然后碾成细粉,再用细筛筛成细面。每日3次,每次服3克,用糖开水调服,服了2个月后,小孩饭量明显好转,身下也比过去稍微胖些。又服药1个月,小孩基本上恢复了正常,后来用同样的方法治好不少的小儿营养不良症。

叶蒿高:三法治疳积

疳积是由于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以致水谷精微长期不能濡养脏腑经络气血而成,其典型表现多以形体萎黄枯瘦、皮毛憔悴、腹胀如鼓、青筋暴露或潮热,或烦渴引饮,或嗜食异物,或泄泻完谷,或尿如米泔等为特征。典型的疳积诊断并不难,但是一旦出现上述证候,不仅治疗时间较长,而且增加一定困难。望腹部青筋(腹壁静脉),腹部青筋显而易见,未成疳者,无腹部青筋显露。望手指脉纹,手指四缝穴两侧之脉纹由青转淡,也是疳积的征象。

1.摸鼠鼷部(腹股沟部)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如黄豆大小,触摸较明显;按腹部,腹胀坚而微软。

2.刺四缝穴针刺四缝穴,不仅是治疗疳积的一种有效办法,同时亦可根据针刺四缝所出黏液的颜色、多少来判断疳积的轻重,故也可作为一诊断方法。

3.调脾胃而兼顾四旁疳积的辨证施治,一般大多循心、肝、脾、肺、肾五疳之法。以五脏为中心辨证立法治疗疳积,固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不太切合临床实际,似有繁杂之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小儿尤为突出,疳积之发,乃以脾胃的病理变化为中心,不论五脏之中何脏为疳,均根源于脾胃。临证时只有围绕脾胃辨证施治,方能执简驭繁。叶氏治疗本病的主要经验是以脾胃为主,视其兼证,分型辨证施治,同时结合针刺四缝穴。

欧阳履钦:治小儿重症疳积

古人治疳分五脏,而以脾疳为主,所以多用健脾消导之品。重症疳积,腹胀如鼓,青筋暴露,饮食不进,头发焦稀,甚至夜盲,或两目生翳(眼疳),或牙龈腐烂,穿腮脱齿(牙疳),病势至此,辛燥健脾固属不宜,消导亦不免劫伤胃气。欧阳氏参考各地治疗疳疾的经验,采用理脾杀虫,柔肝软坚等品,制订小儿疳积重症方。

方用煅石燕、煅石决明、煅牡蛎、使君子各30克,胡黄连、川厚朴、鸡内金各15克,研末,每日6~12克,猪肝蒸服。眼疳加密蒙花、杭菊花、夜明砂;牙疳加紫草、赤芍、生地黄,外点《金匮》小儿疳积散。

陆石如:家传秘方“磨积散”治疳积

疳积,俗称“大肚子痞积”,即现代医学的“营养不良”。疳者,干也,即津液干涸之意。小儿乳食过饱,或肥甘无节,嗜凉多饮而积滞肠胃,阻碍胃的受纳,影响脾的运化,久之无以散布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及全身,则脏腑气血衰弱,津液干涸而成疳积。此外,脾胃素弱常易致六淫之邪侵袭。若因发热而过用寒凉或攻下之品,使虚弱之脾胃更加受损,久之也可成积。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中之重要作用。故古有“脾胃为后天之本”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疳积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便如米泔,经常发热,继之面黄肌瘦,腹大青筋,嗜凉多饮,小便清长,皮肤干燥,毛发稀疏竖立,结膜干燥,角膜软化,困倦多眠,肢体浮肿,大便稀溏或干如羊粪。

疳积的治疗主要以扶脾健胃为主,促进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充盛。陆氏用家传之“磨积散”治疗,收效甚良。“磨积散”成分有鸡内金30克,生谷芽30克,焦麦芽30克,生黄芪25克,胡黄连12克,五谷虫30克,蜣螂虫30克,共研成细面,每晚服3~6克,用红糖水调服之。鸡内金能磨积、消食;黄芪助气;胡黄连反佐黄芪之甘温,同时有消积、清虚热之功;生谷芽能发胃气;焦麦芽能消导经滞;五谷虫、蜣螂虫有消疳积之功。此方药味不杂,配伍精练。一补一消,一升一降,补而不过,消而毋伐,从而使脾胃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临床应用时尚可酌情加减。如有结膜干燥、角膜软化时可加谷精草、菟丝子,重者加枸杞子;如系脾虚泄泻可酌加茯苓、白术等,此外还可加用当归补血。

金厚如:辨治小儿紫癜病四法

金氏对紫癜一症根据兼证与出血轻重之不同而辨证,按血络不和而施治,其治疗步骤有以下四个方面:

1.止血使用止血药,要分清有热与无热。如有热象又要分虚实之不同。实证则以解热凉血为主;虚证则宜养血、止血,或稍加扶正化瘀之品。

2.柔络柔络者即调和络脉,使之恢复运行正轨,务使血络调和,循行通畅,以防再度出血。

3.化瘀化瘀为清除离经之血,以利脉道之行,而杜后患。

4.补虚出血之后,气血必受损伤,故宜补虚养正。

金氏还认为这四种治疗法则,不能孤立地看待,在临床上往往须全面考虑。常需联合运用,如用止血药而兼化瘀,或止血而兼解热、柔络,或止血而兼养正,这样效果更好。

刘弼臣:镇摄法治疗小儿遗尿

刘氏继承了新安学派善用经方而又不拘泥经方的学术观点,不但善于学习和借鉴前人之经验,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和发挥。但创新而不离经,发挥而不叛道。在治疗小儿疑难顽症上,遵从中医的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知常而达变。临症之时常突发奇思,异军突起,独辟蹊径,从常人意料不到之处入手,抓住疾病的关键之点加以治疗而使疾病迅速向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许多疑难疾病,在他处久治不愈,而一经他手,往往随手而瘥。遗尿症属行为异常性疾病,以夜间尿液自遗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如辨证论治、单方验方、针灸等等,均有一定的疗效。刘弼臣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和探索,发现许多患有遗尿症的小儿其发病与暴受惊恐有关。小儿具有神气怯弱的生理特点,不耐惊恐之侵。若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水道失约则小便自遗。为此,他创立了镇摄之法治疗小儿遗尿症,常常出奇制胜,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病例:史孩,男,12岁,北京人。初诊日期:1991年5月10日。患儿自2岁起小便即可自理。但自从3岁上幼儿园后精神紧张而常尿湿裤子。家长未予重视。以后小便频急,曾多次到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一上学后尿频加重,遗尿,夜间尿床,呼之难醒,伴有多梦,易惊。曾用中药、针灸等多种方法治疗而不效,特来本院诊治。患儿面色青暗,舌尖边红,苔薄白,脉弦滑有力。证属惊恐外侵,神志紧张,不能约束水道则小便自遗。治宜温胆壮神,镇摄止遗。方用桑螵蛸散合温胆汤加减:桑螵蛸10克,补骨脂10克,石菖蒲10克,益智仁10克,天台乌药10克,陈皮6克,半夏5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煅龙牡各15克(先煎)。二诊:1991年5月24日。服上药后基本不尿床,但仍尿频,夜间多梦易惊。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此为肾气已复而胆虚未愈。治当继用温胆壮神,镇摄止遗之法。方用温胆汤加味:陈皮5克,半夏5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枳壳5克,竹茹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煅龙牡各15克(先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三诊:1991年6月14日,服上方5剂后诸症悉除。

刘弼臣:治疗小儿肺炎七诀

肺炎是小儿呼吸系统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多继发于感冒之后或并发于其他疾病之中。一般发病较急,也有少数来势凶险,病情变化急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冬春二季为常见。3岁以内的婴幼儿更易发生,年龄愈小,其发病率愈高而病情愈重,病因主要由于小儿形体未充,脏腑娇嫩,抵抗力差,外邪侵犯肺系,使肺气闭阻,宣通肃降之职失司,郁生痰热,壅塞气道,以致肺气上逆而咳喘痰鸣。

1.细审病机,抓住关键小儿肺炎的发病机制多因肺气郁闭,化热生痰,痰随气逆,所以喘咳多痰。凡咳有声便是痰,痰壅气盛便是喘,痰和喘在病理上有其密切的关系,气逆喘促既可导致痰涎的上壅,而痰壅又能增加气息喘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病位虽在肺,而常由于脾虚体弱所致。严重者可以内窜心肝,引起心阳暴脱,甚至昏迷惊厥的变证而危及生命。因此,治疗小儿肺炎解除热、痰、喘是临证治疗的关键,只有控制这三大证候,才能有效地阻止病情发展,防止变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