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3771500000006

第6章 内科(3)

沈凤阁:自拟白塞减消汤治疗白塞病

白塞病(现称贝赫切特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损害疾病,病位以眼、口、生殖器、皮肤、关节及心脏、血管、消化道及神经系统为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缠绵反复,难于痊愈。余友人沈凤阁教授潜心医道40余载,治疗本病具有丰富的经验,用药颇有独到之处。沈氏在长期诊疗实践中发现本病患者多体丰形胖、舌苔厚黄而腻,并伴有一系列湿热毒盛之象,所以认为证系湿热侵袭,郁久化火成毒所致。热毒上泛口眼,则口腔、眼部溃烂;湿毒下渗阴部,则生殖器溃疡;湿热毒盛充斥于外,则浸渍肌肤关节,从而出现皮肤溃烂与关节肿痛;湿热酿毒内犯脏腑,则出现相应脏腑损伤、功能失调证候。又由于湿性黏滞,热性升动,湿与热合,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兼杂,留着难去,故而病程冗长,反复发作,难以根除。本病经年、数年甚则十余年不愈,久病入络,湿热毒邪阻塞经络,气血运行失畅,故见舌质紫暗或夹杂瘀点、瘀斑、皮损紫滞不红活,脉象弦涩不畅等一派瘀阻征象。综合分析可知,湿热毒瘀实为本病病机重心,故其治疗应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为大法。沈氏摸索出一方,验之临床每获良效。该方名白塞减消汤,药用:黄连4克,生甘草8克,黄芩10克,生薏苡仁15克,飞滑石10克(包),滁菊花12克,芦根30克,赤芍药9克,生地黄10克,红花6克,细木通4克,土茯苓15克,炒黄柏10克。方取生地黄、生甘草、滁菊花清热解毒;土茯苓、黄连、黄芩、炒黄柏燥湿解毒;滑石、薏苡仁、木通渗湿泄浊,配芦根既能利湿热,又可避免伤阴之弊;赤芍、红花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诸药合用,清利湿热而不伤阴,渗湿解毒又不伤正,共奏解毒活血、清热利湿之效。服之使热毒清,湿浊泄,瘀滞除,经络通,诸症悉除。加减:依据病机侧重加减。湿热壅阻者加车前子15克(包),泽泻12克;热毒亢盛高热不退者加连翘9~12克,金银花10~12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经络瘀甚者加牛膝12~15克;伴气阴两伤者,去木通、黄连,加太子参10克,川石斛10~15克;伴气血亏虚者加白芍12~15克,潞党参10~12克。低热加青蒿9~12克,清豆卷10~15克,秦艽9~12克;关节肿痛者加威灵仙、海桐皮各10~15克;咽喉肿痛者加桑叶9~12克;食欲不振者加神曲9~12克,白术10~15克;呕吐恶心者加姜半夏、竹茹各9~15克;上腹饱胀,嗳气明显者加陈皮6~9克,炒谷麦芽各9~15克。临床以舌体、扁桃体等口腔损害为主者,加淡竹叶10~30克,升麻6~12克,桑叶9~12克;以角膜炎、角膜溃疡、疮疡性结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脉络膜炎等眼部损害为主者,加谷精草12~15克、晚蚕砂9~12克(包);以龟头、阴道、阴唇等生殖器损害明显者,加炒苍术8克,败酱草15~20克,防己9~12克。此外,对于长期使用激素而难以撤除者,应在加强中药治疗的同时,逐渐减轻激素剂量,注意不可减得过快,以防发生反跳。由于长期使用激素,不少患者出现浮肿、肥胖、纳差等症,可酌情加入消毒利湿之品,如大腹皮、防己、神曲等,同时配伍丹参、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期尽快控制病情,减少或防止复发。

外用法:对于眼部损害明显者,常用菊花30克煎汤熏洗;口腔破溃者,用薄荷9~12克,煎汤频频漱口;阴部溃疡疼痛瘙痒者,用苦参、黄柏、地肤子各9~15克煎汤先熏后洗。药物治疗固不可少,合理调摄更不可忽视。沈氏于临床上强调:一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对于急性期症状明显者,更应注意。二是要特别注意调节饮食,总的原则是清淡多汁且易于消化,禁油腻肥甘厚脂之物。因为本病湿热偏盛,甘腻碍脾助湿,恋邪不解,对治疗极为不利。后期病证趋愈,但应知余邪尚难尽除,休息与饮食的合理调摄更显得重要。此外,为彻底根除,于症状体征消失后,再服药10~15剂以资巩固。

病例:陈某,女,46岁,干部。从1998年3月5日初诊。自诉于1981年起患腹股沟淋巴结核,经服中药告愈。之后不久,又患白塞病,时常口腔破溃,前阴溃疡,发低热。1987年11月发现右眼视力下降,西医诊断为中心性视网膜炎。现症见咽喉肿痛,舌体有溃破点疼痛,发热倦怠,腹胀不适,大便尚调,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舌质偏红,苔薄黄微腻,脉沉细略数。检查:体温38.2℃,咽部充血发红,扁桃体双侧均Ⅱ°肿大,口腔颊部及舌上有小溃烂点如米粒大。辨证为湿热蕴毒,阴液亏虚,治拟清热利湿解毒、益气滋养阴液。用白塞减消汤化裁:细生地12克,生甘草8克,黄连4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干姜2克,太子参10克,生薏苡仁15克,飞滑石(包)10克,滁菊花12克,桑叶10克,芦根20克。水煎服,守方化裁,稍作加减,共用14剂。3月19日三诊:咽喉疼痛及口腔破溃已经瘥可,白带减少,但前阴轻度溃疡稍痛;右眼视力下降,巩膜发红,舌质转淡,边缘齿痕较深,苔薄黄微腻,脉象沉细。仍仿上方去薏苡仁、滑石、干姜、芦根,加炒赤、白芍各10克,红花6克,黄柏12克,谷精草10克,14剂。4月2日四诊:晚间低热减轻,右眼视力正常,但左眼视物模糊。近感小便有热烫感,舌质略淡,苔薄黄微腻,脉濡数。湿热未清,仍宜清化,上方去桑叶、太子参,加木通4克,淡竹叶10克,芦根30克。7剂。4月9日五诊:低热消失,口腔破溃已愈,小便热烫感消除,视力已趋正常,惟乏力,纳差,腹胀不适,舌淡苔白薄,脉象沉弱。正气亏虚,湿热余邪未尽,治拟益气养阴,健脾利湿。处方:太子参10克,生甘草5克,法半夏10克,黄连3克,细生地12克,谷精草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炒薏苡仁9克。守方连进10剂后,诸症悉除,已正常上班。本病属中医“狐惑”病范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曾有论述,其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虫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竭,甘草泻心汤主之。”仲景认为本病证属湿热为患,主以甘草泻心汤治之。沈氏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认为本病证属湿热毒瘀,自拟白塞减消汤进行治疗,疗效颇著。然在临证之际,尚应结合具体病情随症加减。如本例患者虽以湿热为主,但见有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舌质偏红,脉细略数,乏力、纳差、腹胀不适等气阴两虚症状,故在原方基础上重用生地黄为君,并以太子参、半夏、陈皮、干姜、薏苡仁、茯苓等益气化湿和胃,旨在恢复中焦运化之职,又可防止苦寒伐胃,标本同治。

郭士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从肝经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亢进,使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均增高,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缓慢的一种病证。病人常发生经久不愈的头痛头胀,头痛部位多固定,一般形体壮实、面赤、烦躁、大便干结、舌苔腻、舌质暗,可看到瘀点或瘀斑、脉弦。属于中医的肝热、肝火、瘀血。有的病人血热妄行时可见有齿衄。治宜清肝泻火为主,配合活血化瘀为辅,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为主方。龙胆草15克,黄芩15克,栀子10克,泽泻12克,柴胡12克,生地黄12克,青黛3克(分冲),川芎12克,鸡血藤12克,大黄3~10克。龙胆草泻肝胆之火,柴地滋阴凉血,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青黛凉血下火,大黄清热泻火。辨证加减:瘀血明显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重度瘀血加三棱15~18克,莪术15~18克。五心烦热乃阴虚,加玄参12克,麦冬12克。齿衄、鼻衄为血热迫血妄行,加白茅根30克,藕节15克,牡丹皮15~20克。热盛烦躁、口渴加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草河车15克。郭氏治本病,青黛入汤煎时另煎后下,即先煎其他药,去渣后加青黛再煎15分钟左右,不可久煎,用量12克。如冲服时用量为3克。本病多属肝热实证,注意使腑气得通,实热外泄方可取效,龙胆泻肝汤治肝胆经实火湿热。但这种病又为慢性病,故又不可过伤大泻、久泻,一般使其大便变稀即可。并且提醒临床使用者,注意久用苦寒出现脾虚时酌加党参、黄芪,《医方集解》称之为“加人参者,扶土所以抑木”,诚如斯谓。

另,病人治疗后如果血红蛋白、红细胞下降,而白细胞仍高者则重用清热解毒药,如草河车、白花蛇舌草、连翘等。即使病情好转也不宜骤然停药,可隔日服1剂,或3日1剂,或服青麝散(青黛30克,麝香0.3克,雄黄15克,乳香15克,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0.5~1克。

秦伯未:治一氧化碳中毒

秦先生,近现代儒医大家。先生一生艰难,致力中医教学与著述,颇有司马迁“意有所郁结,发愤著书”之风范也。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西医认为是由于一氧化碳被吸入肺泡,再进入到血液,与血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一氧化碳中毒后,轻者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心慌、四肢无力、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者则很快进入昏迷、惊厥、呼吸不规则、虚脱等症状,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若是昏迷到24小时以上,纵使嗣后神志恢复,由于脑部组织因缺氧所致的严重损害,常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智力减退、痴呆、轻度瘫痪、两手震颤等。西医关于本病的治疗有多种急救措施,对抢救患者的生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如何使患者的神志迅速恢复,减少或防止后遗症的产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中医治疗本病的机会比较少,秦氏所遇见的都是经西医急救后,血内已无一氧化碳存在,持续昏迷的严重患者。当时的临床表现大多是昏迷不醒,身热肤燥无汗,呼吸急促,面红如妆,口唇红如朱点,牙关紧闭,肢体强直,大小便癃秘,脉象细疾有力,舌质红绛,苔黄干燥。这些症状,根据中医辨证,均为热邪充斥三焦,营血受到燔灼。再从短时间内即现神昏等来探讨,接近于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证候。因此,秦氏对本病的治法,采取叶天士的“入血乃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温病治疗方法,再结合具体症状,以清营汤、沙参麦冬饮和玉女煎等加减,用鲜生地黄、鲜石斛、沙参、玄参、麦冬、石膏、赤芍、牡丹皮、犀角、竹叶、青黛等一类药物,取其入心,入肝、肺两经,清解血分邪热,并有滋肾作用,防止体力衰竭及病情更进一步的发展。浓煎鼻饲送下,多在2剂后逐渐清醒。醒后大多数人感觉头痛,周身疼痛,口舌干燥引饮,小便微通而短赤,乃除去犀角、赤芍、石膏、青黛,加入益元散、菊花、忍冬藤等,又仿五汁饮用橘子水或生梨、芦根煎汤频服。也有个别患者清醒后不能言语,或大汗出,或咳呛痰黏,或两眼动作不灵活,或四肢阵发样抽搐,可随症加入菖蒲、远志、枣仁、浮小麦、川贝母、钩藤、僵蚕、珍珠母等。

治疗本病最突出的一次会诊,是在北京协和医院遇到5例同时中毒的重型患者,经急救2天后持续昏迷,而且有的昏迷加深,均用人工冬眠法疗法维持。据他们的经验,过去曾用人工冬眠救活过一例昏迷二十多天的患者,但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或消除后遗症,还没有先例。当时秦氏也用了凉血清热的治法,都在2~4天内清醒,大大缩短了疗程,而且避免了任何后遗症,经过2个月的随访仍然健康。此为中、西医合作取得的效果,不完全是中医中药的作用,但足以说明中医治疗可以参照西医的诊断,而不能无原则地依据西医诊断处方。如果因为本病由中毒引起而用解毒方法,显然不符合中医辨证施治,效果也是很难想像的。

喻昌辉:甘淡实脾治疑难

水肿、小儿疳积、眩晕等证,均为临床常见疑难疾病,其病情繁杂,病程冗长,治疗棘手。喻昌辉老中医治疗上述诸病,善从脾阴不足论治,以甘淡实脾法治之,每能得心应手,疗效甚佳。加减益脾汤治水肿病例:胡某,男,67岁。1979年7月21日就诊。1年前因肾病综合征住院1月余,病情缓解出院后,浮肿日久犹存,尿蛋白一直+++,并见管型少许。久服真武汤、济生肾气丸之类,尿量虽增,但浮肿退而不尽。迁延日久,气血虚衰,面色不荣,脸浮睑肿,按之没指。诊见腹胀肢肿,纳差,口干不欲饮,手足烦热,足跟疼痛,舌质淡多裂纹,苔白腻,脉沉细弱。证属脾肾气阴两虚,治拟滋脾肾、壮元阳。处方:太子参31克,茯苓24克,白术15克,山药24克,莲子15克,薏苡仁31克,芡实15克,扁豆15克,益母草15克,仙茅12克,淫羊藿12克,补骨脂31克,覆盆子12克,鹿角霜15克,泽泻24克。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服5克,每日2次。1剂服毕,浮肿始减。再服2剂,浮肿基本消失,尿蛋白+,管型未见。继续服1剂,以资巩固。共调治4月余,3年后随访,病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