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3771500000040

第40章 外科(8)

5.服药期间,乍患新疾,通常应即停饮药酒,将新疾彻底治愈后,方可继续饮用。

除上述几点以外,因本药酒制剂性偏辛热,故一般宜在冬日或秋末、春初服用;如初剂有效,可随制随服,亦可在来年冬季再用,总以根除其痼疾为度。

黄一峰:论治痹证

《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日久失治,客于经络,营卫失和而关节酸痛,亦即近代所称之“关节炎”之类的疾病。黄氏在临证中比较注意患者的职业。如近水渔民、下乡参加劳动者、丝厂女工等,都容易感受风、寒、湿邪。但同样风寒、风湿,用药则不相同。如一般风寒轻者用独活寄生汤加苏梗、藿梗、豨莶草之类;风寒重者以独活寄生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关节炎有咽痛者,偏于清热化湿法,以三藤奇妙饮加减,即鸡血藤、海风藤、忍冬藤、晚蚕沙、桔梗、生甘草、桑寄生、威灵仙、牛膝、茯苓之辈;血虚者加当归;久病脉缓,苔白腻,属虚者,加红参须、肉桂、附子。又凡上肢关节双酸痛,属痰湿阻滞者,以指迷茯苓丸去玄明粉加片姜黄、桑枝、制半夏、天仙藤、威灵仙、当归;凡下肢关节双膝酸痛,属肝肾不足者,以独活寄生汤加鹿衔草、虎杖、络石藤、川牛膝等;痛甚者加炙乳没;历节风有发热者,三藤饮加桂枝、生石膏;关节炎合并劳损,腰椎肥大性改变者加山柰、白芷、骨碎补、补骨脂、桑寄生。同时亦常采用丸方并治,经服每获显效。

丸方:桂枝30克,当归60克,红花20克,山柰90克,白芷18克,细辛15克,羌、独活各30克,桑寄生60克,广木香30克,补骨脂30克,骨碎补30克,络石藤60克,陈皮30克,牛膝30克,威灵仙30克,炙乳、没各15克,片姜黄30克,六曲30克,参三七15克。上药共研细末,用鸡血藤150克,鹿衔草150克,二味煎汤泛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日18克,早、晚分服。该方出自40年前的民间秘方。药用山柰、白芷、细辛、桑寄生、乳没、六曲、当归、红花。经黄氏加味用于临床,确有效验。如某例患腰椎肥大,腰痛剧烈,服该方一料即减轻。1955年外地一杂技团演员,跌伤后又受风寒,致得此病,服该方后,来函告愈。

李继昌:重用附子治痹证

附子,作为散寒止痛药,临床一般用量为3~15克。但对于顽固性阴寒痹证,滇之名医李氏则一般常规量不效,可用30~120克,先煎透(1小时左右),疗效显著。

病例:董某,男,25岁。1960年4月来诊。体虚至极,全身关节疼痛,日久不愈,行动需人搀扶,溺短而浊,左脉沉弦兼紧,右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腻。此系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法当温阳化湿,祛风散寒,宣通气机。方用:附片、干姜、苍术、防己、金毛狗脊、威灵仙、续断、桂枝、白术、细辛、甘草。上方加减使用数剂后,疼痛大减。唯腰膝酸软,仍艰于行走,此久病肾虚气弱之故,疼痛大减。继以上方加减使用。并分别增入潞党参、黄芪、补骨脂、胡芦巴、淮牛膝、炒杭芍、巴戟天等品,历时一载,共服二百剂而愈。其中附片量由24克加至120克(开水先煎透),干姜9~24克,细辛3~6克,苍术、白术15~30克,其他9~15克,次第加量,临床验证,有效。

赵锡武:三叉神经痛屡试屡验方

三叉神经痛往往出现短暂性、阵发性剧烈疼痛,它是一种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的表现,目前病因还不十分清楚。现代医学常常采用镇痛药、封闭疗法等治疗方法,严重者施行节后三叉神经根切断术、三叉神经前切断术或延髓神经束切断术,虽能解除疼痛,但术后面部可出现感觉消失之弊,患者不易接受。本病中医学名谓偏头风,其疼随解随发,作止如常。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自外入者,风火循经;自内发者,气血痰郁之阻塞皆能为痛。或蔽其清阳,或瘀塞其络,因之与正气相搏,邪聚则脉满,若邪气稽留,而血气乱,故久痛。偏头痛总属厥阴、少阳、阳明。胃肠燥热,肝胆风火,三经之邪,壅塞经络,使脉满肿胀迫及神经则剧痛突然发作,风火之邪其性动,故时发时止。以石膏、黄芩、葛根清阳明;柴胡清肝胆;荆芥穗、钩藤、薄荷、苍耳子、蔓荆子以驱风散火;全蝎、蜈蚣以止痉挛;赤芍、甘草活血消肿以止痛,屡试屡验。处方: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黄芩9克,赤芍12克,荆芥穗9克,钩藤12克,薄荷9克,甘草9克,苍耳子12克,全蝎6克,蜈蚣3克,柴胡12克,蔓荆子12克。目痛甚者加桑叶、菊花;牙痛甚者加细辛、生地黄、牛膝。

于鹄忱:治疗三叉神经痛良方

三叉神经痛,即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历时十几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疼痛。以单侧发病为多见。对该病的治疗,山东名老中医于鹄忱,在长期临证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自创治痛缓急汤,疗效颇佳。方药组成:白芍30~50克,甘草10克,川芎30克,牛膝30克,柴胡10克,僵蚕10克。方解:该方选用芍药养营和血,柔肝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使阴血平复,筋得所养则挛急解。川芎辛温升浮,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少阳经引药,治诸经头痛,活血散郁除风;牛膝舒筋通脉,可缓川芎升浮之势,以冀升降相得,勿失其度;柴胡疏泄足少阳胆经之邪,治头晕目眩,耳鸣;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共奏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之功。加减:对于该方的应用,于老认为,对因风热而诱发伏邪者,加姜黄、生大黄;对湿热内蕴者,加白蔻、杏仁、薏苡仁、黄芩等;对风寒诱发者则加附子、细辛之属,随证选用,不可偏颇。

病例:单某,女39岁,农民。1986年12月22日初诊。5年前患右侧三叉神经痛,间断发作,经多次治疗未果。症见右面颊阵发性抽搐痉挛,表情痛苦,苔薄白,脉弦,属小肠、少阳经肌表之发作性疼痛。投上方8剂后疼痛止,痉挛除,2年后获悉未见复发。于老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善于治疗内、妇、杂病,对三叉神经痛,主要从缓急止痛、活血通络、祛风舒筋入手,选以芍药、甘草、川芎、牛膝、僵蚕,更以柴胡疏少阳之经气,可谓切中病机,故能药到病除。对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疗效亦佳。

赵心波:治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现代医学病名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其证候特点相当于中医的痿证,是由急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也有过敏反应一说,早期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一般说来,本病轻型病例可在1年内完全恢复,但也有持续数年不愈的。祖国医学在治疗痿证方面有“独取阳明”一说,但赵氏认为该病成因是机体气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客于经络,阻塞气血畅通,导致肌肤不仁,筋骨失养,四肢痿废不用。“气血虚”是本,“风邪入”是标。

赵氏根据“急则治其标”、“有邪先祛邪”的原则,以祛风为主,选用防风、秦艽等祛风药,天麻、钩藤、僵蚕、全蝎等熄风药;乌梢蛇、地龙等搜风药;同时加用桃仁、红花、侧柏叶等活血药物,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取效甚好。

病例:梁某,女,3岁半。1975年10月8日初诊。具体发病时间和原因不清楚,疾病呈渐进发展,从走路跌跤到不能站立,上肢不能抬举乃至不能坐,约1个月的时间。在某医院检查,神志清楚,两侧软瘫,腱反射消失,感觉障碍。脑脊液细胞正常,蛋白增高。诊断为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治疗2周效不显,仍不能站,不能坐,上肢不能动,脉微弱,舌无垢苔。此属痿证,乃风邪客于经络,筋骨失于濡养,治重熄风舒络,强壮筋骨,但佐活血之品。处方:天麻4.5克,钩藤6克,秦艽6克,僵蚕6克,伸筋草10克,川牛膝10克,川续断6克,金银藤10克,生侧柏10克,南红花3克,生地黄10克。二诊:服上方6剂,四肢已能活动,可以坐,但不能站立,上肢不能抬举。脉缓,舌质正常无垢苔,仍以上方加减。处方:全蝎3克,僵蚕6克,乌梢蛇6克,地龙6克,伸筋草10克,络石藤10克,川断10克,南星4.5克,南红花3克,桃仁4.5克,生侧柏10克,当归3克。三诊:两上肢已能抬举到头部,两下肢可以自己行走,但尚不能持久,脉沉缓,舌正常。风邪渐除,气血未复,应重补气活血、强壮筋骨之品以巩固疗效。处方:黄芪10克,当归6克,川续断10克,川牛膝6克,伸筋草10克,钩藤4.5克,僵蚕6克,全蝎3克,地龙6克,桃仁4.5克,红花3克,生侧柏6克,胆南星4.5克。共治疗55天,至同年12月2日患儿四肢活动良好,行动如常,达到临床治愈。

矢数道明:五苓散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处方: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术各4.5克,桂枝3克。以上为末混合,1次2克,用温开水送服,或用以上之分量作为1日量煎服。此方用于水饮内停,气机上逆而引起之剧烈头痛,呕吐或吐唾沫等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者亦可用本方。偏头痛系脑血管的通透性增高,引起髓膜局部性水肿,即由于水分偏渗于血管处所引起。五苓散中之药大都为利尿药,可以调整体内蓄积之水,治疗由蓄水而引起之疾病。故本方对偏头痛之脑髓膜局部性水肿也有调整之作用,其结果能使头痛得愈。

周岱翰:白硇砂治胃癌

胃癌论治,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首重辨证,辨证着眼于温补脾肾,辨病则多从局部癌瘤着想而选择有效的抗癌中药。常用四君子汤合北黄芪、鸡内金、砂仁、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之属辨证论治,配合白硇砂、生胆南星、生半夏之类辨病治疗,或用猪肚纳胡椒、砂仁炖浓汁调服,每于“食入复出”之时,能收到健脾安胃之功,治验病例颇多。白硇砂一物,即《本草纲目》记载治噎膈之北庭砂,主要成分为氯化铵,宜研极细末,每次冲服1克,功能祛痰、磨积、消瘤。此药有毒,然胃癌一病,以毒攻毒,亦是一途,但身体状况虚衰者,不可轻试之。就是一旦确定使用,也要严遵医嘱,谨慎从之,不可孟浪!

门纯德:大黄、附子治肠梗阻

门先生,山西大同近代名医,笔者之恩师也。余学医之初,四处采风,先生见余大雪之夜登门求教,由不识至识,后来往颇多。彼此相见恨晚,遂成忘年之交。先生治杂病,颇具巧思。前人说,发表不远热,攻下不远寒,这是常法。病至须下,尤其是急症、重症,陈积去而肠胃清,癥瘕尽而荣卫昌,对于寒郁结闭,下之必须温通。阴霾不尽,坚结则不消。门公早年曾治一10岁男孩,腹痛3天,面部一阵红一阵白,剧烈呕吐,诊时腹痛大声喊叫,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麻痹性肠梗阻,手脚冰冷,脉沉紧,唇色青,证属太阴沉寒,发为寒厥,急疏川大黄30克,附子15克,细辛5克,药煎好即服,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以干饼之类并服。服后二时许,其疼更剧,哭天喊地,以头撞墙,其状甚苦,又嘱以肥皂水灌肠,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黑黏粪便,便后如软瘫。昏睡数日,腹内渐适,以后梗阻再未复发。

另,门公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80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门公生前曾谓:“宋窦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我就有同感。张景岳说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我体验是大症、危症,不可不用此二味,往往可收到意外的效果。”

张羹梅:治胆囊炎的二张效方

利胆汤:金钱草、柴胡、枳壳、赤白芍、平地木、板蓝根、生大黄、生甘草。另:硝矾片。此方有清热利湿、理气止痛、软坚消结、利胆排石的作用。适应证为右胁疼痛,引及肩部,口苦纳呆,或有发热寒战,目黄溲赤,或右胁疼痛拒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常应用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

消瘕积汤:京三棱、蓬莪术、车前子、金钱草、茵陈、青陈皮、赤白芍、生大黄、生甘草。另:硝矾片。本方有破气活血、软坚消瘕、利胆消石的作用。适应证为右胁下触及块物,疼痛拒按,恶心呕吐,或面色黧黑,目黄,溲赤而短,大便色白,或有皮肤发痒,常应用于胆囊肿大、胆囊积液或阻塞性黄疸的患者。

张羹梅:硝矾散为主治肝胆结石

硝矾散出于《金匮要略》,用以治疗黑疸。硝矾散配合活血化瘀、理气化湿等药,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等;配合四逆散、逍遥散等治疗肝胆系统结石。目前一般改用硝矾丸,由硝石、绿矾制成,需饭后服用。服药后大便发黑,因绿矾中的铁质与胃酸作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