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3771500000029

第29章 内科(26)

蔡淦:脾虚清阳不升是慢性泄泻的根本

慢性泄泻是指每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者呈水样,病程迁延两个月以上。蔡氏认为:脾主司运化和升清,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和吸收起主要作用;脾虚则大便溏薄、完谷不化,甚则下利清水,并常伴有面色少华、肌肤萎黄、消瘦乏力等脾虚证候。因此慢性泄泻是以脾虚清阳不升为本,在此基础上可兼有肝郁、肾虚、湿胜等兼杂证。慢性泄泻可分为肝郁脾虚、脾肾两虚和水湿内停三型,治疗宜以健脾升清为核心,配以疏肝、补肾、化湿之法。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辅相成。肝主疏泄,条达全身各脏腑的气机,只有肝气畅达,脾才能很好地发挥其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降浊的功能。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肝血充沛,肝脏得阴血以柔润,肝气才能得以条达。肝、脾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其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或因忧郁、恼怒、情绪激动导致肝木之气失于条达,横逆克犯脾土;或因脾气素虚,气血生化不足,肝木失于阴血濡润而导致肝旺乘脾,致使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流于下。

病例:姜某,男性,31岁。患者有慢性腹泻病史数年。每遇工作繁忙或者精神紧张时易发作,腹泻多发生于餐后。发作时先有少腹拘挛疼痛,便意急迫,排便后腹痛缓解。发作时每日排便3~4次,先实后溏,甚则如水样。体检示腹软无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小弦。大便常规阴性,钡剂灌肠未见肠道器质性病变。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属肝气乘脾之泄泻,治以抑木扶土,方选痛泻要方加减。处方:炒白术15克,白芍15克,炒防风15克,陈皮6克,柴胡15克,延胡索15克,乌梅10克,五味子5克,党参10克,山药15克,甘草6克。1周后复诊,诉腹痛基本已除,大便每日1~2次。患者腹痛、腹泻发作与精神紧张有关,平时也比较容易紧张,而且腹痛以少腹为主,少腹为足厥阴肝经所循行的路线,加之脉小弦,这些都为肝气郁结的表现。肝木之气乘脾,脾失健运,清阳不升,精微流注大肠,表现为便溏甚则水泻。所以治疗当以抑木扶土为主,方用痛泻要方加减。方中以白芍柔肝缓急;柴胡、延胡索疏肝理气;白术、党参、山药健脾扶土;配以乌梅、五味子酸敛收涩之品以涩肠止泻;甘草合白芍能缓急止痛,合党参、白术能益气健脾。脾肾两虚,治以温肾健脾,升阳止泻。脾土运化水谷精微和升发清阳之气的功能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而且肾为胃之关,有司开阖,主二便的功能。或因泄泻日久,水谷精微大量流失,导致肾中精气失于充养;或因年事渐高,天癸渐竭,致使命门火衰,肾阳亏虚,不能温运脾阳,关门开阖失司,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而发为泄泻。此型泄泻的临床特点为:患者多为老年,病程迁延日久,常有五更泄泻,脾虚症状较肝郁脾虚型明显,且有阳虚的表现,例如腹中冷痛,受寒易作,下利清谷等,有肾虚的表现,例如腰膝酸软或冷痛等,部分患者有中气下陷的表现,如少腹坠胀感等。因其病机多为脾肾两虚,脾失健运,肾关不固,中气下陷。故蔡淦教授常选用四神丸、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温肾健脾、升阳止泻。凡属脾肾两虚型者,泄泻症状往往较重,因此,在选用上方的基础上,常加用一些固涩或升阳止泻的药,例如煨诃子、赤石脂、禹余粮、煨木香、煨葛根等,以加强止泻的作用。

叶景华:宁神合剂疗失眠

失眠症是指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好的病证,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多次觉醒,不能再入睡,清晨早醒,睡醒后不能恢复精力。中医称为不寐,是指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而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常无异常。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称为“不得卧”、“不得眠”以及“目不瞑”等。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在睡眠过程中,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得到恢复和休息。神经元和相关组织恢复重建和再生需要机体的休息,而只有睡眠状态能提供这种休息。睡眠具有很多功能,包括恢复注意力、促进生长以及巩固记忆和缓解紧张情绪等。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睡眠是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生命所必需的。经常失眠可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失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引起记忆力减退、头痛;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可导致自主神经紊乱,可引起老年痴呆症;使人过早衰老,缩短寿命。儿童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失眠症患病人群大,危害多,目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失眠症的治疗,安眠药的应用极为广泛,但长期应用西药镇静药治疗,往往会产生对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易成瘾等副作用,反而加重了失眠的症状。长期大量地服用镇静药,影响生活质量,尤其对神经系统、肝肾功能会出现中毒反应。中医界一直在探讨本病的病机、治法,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不寐的原因很多,如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中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以及心胆气虚,神摇善惊等,原因虽多,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主要的病机为肝肾阴虚,心失所养。因血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安志宁。若暴怒、思虑、忧郁、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病因与病证彼此互相影响,每多形成顽固性的不寐。可见不寐之证,阴虚为多。临床制一宁神合剂:百合45克,淮小麦50克,莲子肉15克,酸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大枣10枚,莱菔子9克。水煎服,每日睡前服,有效。

蔡淦:肝脾失调辨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性发作,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有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三个亚型,而以腹泻型居多。在祖国医学中属“泄泻”、“大肠泄”、“腹痛”、“便秘”范畴,其发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人体的消化功能有赖于胃的和降、脾的运化、肝的疏泄及胆、小肠、大肠等脏腑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惟有气机调畅,升降出入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才能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舒、脾胃素虚等因素,影响脏腑气机,导致了上述正常功能的失调。其病机则为七情所伤致肝气郁滞,进而损及脾肾。若肝失于疏泄则三焦气机不畅,脾失于升清则水谷流于肠间,肾失于摄纳则二阴开合失司,故见腹痛腹胀、大便异常等诸症,因此辨证多从脏腑入手。其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床上分为肝郁脾虚证、脾气虚弱证和脾肾阳虚证三型。现代医学已证实,肠易激综合征是由于环境应激、情绪、饮食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肠功能紊乱而无器质性病变,被心身医学家认为是七种经典心身疾病之一。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多从改善症状入手,并日益重视心理和行为疗法,但至今尚无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对肠易激综合征完全有效。中医把治疗重点放在生命活动的功能调节上,追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内环境协调,重视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结合,辨证上认为其多与中医肝脾不调有关,脾为阴土,主运化,其性阴滞,须依赖肝之疏泄,始能运化有度;肝为刚脏,其性疏泄条达,有赖于脾生化气血以滋养,才能刚柔相济。肠易激综合征的腹痛、腹泻与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虚肝旺的痛泻之证颇为相似,故采用痛泻要方之原意加味治疗。其中白术苦甘性温,能健脾燥湿和中;白芍酸微寒,柔肝缓急止痛;防风辛温,升阳气而醒脾,搜肝气而疏肝,且有胜湿之功;陈皮辛温理气燥湿醒脾,尚能行气止痛,全方起到抑肝扶脾之功。临证时常随证加减,灵活处方,腹痛较甚者,重用白芍,合用甘草,酸甘并用,缓急止痛;胁腹胀满较甚者,加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止痛,甚则再加青皮、木香疏肝醒脾,理气散结。腹泻较甚,且伴有腹坠胀肠鸣者,为脾之清阳不升,湿浊滞留肠道,加葛根配合防风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大便黏液多加泽泻、茯苓以健脾化湿。腹泻日久,腹中冷痛等脾阳虚弱者,加肉豆蔻、补骨脂、煨诃子以收涩固肠。若以便秘症状为主者,系肝郁日久,化火伤津,肠道津少,失于濡润,不可盲目采用攻下荡涤之法,可在痛泻要方基础上加南、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生首乌以配合方中白芍养阴清热,必要时加桃仁、杏仁、火麻仁润肠通便。若脾肾阳虚,阴寒凝滞者,加肉苁蓉、当归、川牛膝以温补脾肾,养血润肠。

黄振翘:三才封髓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发生在多潜能干细胞阶段的器质性疾病,以造血细胞不可逆的数量和质量异常为特点。临床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RAS)、原始细胞增多型(RAEB)、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急性白血病转化型(RAEB-T)。中医属“虚劳”、“虚证”的范畴。目前中西医对于此病的诊治众说纷纭,但黄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病例一:难治性贫血,张某,女,70岁。病人于2000年初,发现血红蛋白低下,最低39克/升,血小板偏低,白细胞增生正常,上海某市级医院骨髓穿刺增生活跃低水平,无粒幼红细胞,曾大量输血治疗,因高热,贫血,予以泼尼松治疗。肝大。症见右胁疼痛,浑身肌肉疼痛,口腔溃疡,大便干结,舌质紫暗、无苔,脉弦数。证属气阴亏虚,阴虚损阳,精血不化,为肝火伏热所致。拟益气补肾,调治阴阳,泻肝清热。方用:生、炙黄芪各15克,党参15克,太子参15克,沙参30克,牡丹皮15克,麦冬15克,蒲公英30克,莪术10克,郁金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苦参15克,当归10克,香橼皮10克,熟附块5克,生地黄12克,黄芩10克,鹿角片10克,山萸肉10克,炒杜仲15克,淮牛膝10克,白术10克,生白芍15克,菟丝子15克,14剂。2周后复诊(2003年3月31日)。病人血检,数值见有好转,右胁疼痛,舌尖红,脉弦数。予原方出入,加强滋养清降。上方改麦冬30克,加玄参15克,14剂。之后病人每2周复诊一次,病程中时有低热、口腔溃疡、胁痛等上实下虚,肝火偏旺,邪热内伏之证,在健脾补肾,调达肝木的基础上再以温补下元,平泄肝阳,上方中加青黛(包)18克,青蒿12克,荷叶12克,生龙牡各15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15克,炒黄柏10克,症情逐渐稳定。但2个月后(2003年5月)病人又出现发热(体温:38℃),舌上起疱明显,头痛,腰胁疼痛,考虑血虚属阴,下元精亏,阴虚及阳,虚阳上浮,久病邪热不去,木失调达,再以前法温摄元阳,潜降浮阳,佐以清肝泄热之品,上方中加羚羊角粉(分吞)12克。经2个月的多次治疗,病人口腔溃疡、胁痛、头痛、低热有明显好转,大便通畅。难治性贫血这一型,以气阴虚损为多见,而以脾肾阴虚为主,但大多合并肝火伏热,故病人初诊用药是在三才封髓丹、大补元煎、一贯煎基础上加减。取三才封髓丹补气养阴泻火,大补元煎补益气血、养阴滋肾,一贯煎养肝阴清肝木之火,其中用温阳药,则阴虚用阳药,治阴必补阳,以得阳中求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