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3771500000020

第20章 内科(17)

汪承柏:凉血活血治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尤其是慢性重型黄疸肝炎,治疗难度大,黄疸不易消退,西药治疗副作用大,且易反复。北京名医汪承柏从事病毒性肝炎的诊疗30余年,并认真研究中医理论,并得已故名中医岳美中先生的启迪和教诲,总结了长期诊治的临床病例,发现这类患者病程长,血瘀症状明显,证候多属里热壅盛,故认为此类病证基本病机当为血瘀血热,瘀热胶结,因此,在治疗时当以活血凉血为基本法则,自制凉血活血降黄汤治疗黄疸重证,取效显著。基本方:赤芍80~100克,葛根30克,丹参30克,茜草30克,牡丹皮15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赤芍凉血活血,配以葛根、丹参、茜草、牡丹皮、生地黄利胆退黄,并可改善肝脏及周身微循环障碍,具有降黄和恢复肝功之功效。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型黄疸者,均可使用;或症见口咽干燥,小便深黄,大便干,皮肤瘙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肝脾大等,证属血热血瘀者更为适宜。加减法:若心下停饮者,加桂枝15克,茯苓30克;中焦虚寒者加干姜15克;若阳明腑实明显者,加生大黄10~15克(后下)、玄明粉2~4克;皮肤瘙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各10~15克;汗闭者加麻黄6~9克;呕者加生姜10克,姜半夏15克;夹有湿热者加黄芩15克,白茅根15克;有出血倾向或血浆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冲)3~4克;有冷球蛋白三联征(瘀斑、关节痛、疲劳)者重用茜草,加豨莶草30~45克。

重型黄疸肝炎,尤其是慢性重型黄疸肝炎,治疗难度大,汪氏认为若长期黄疸不退,90%以上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凝固性坏死而成为慢性重型肝炎,其病死率高达87%~100%。因此,加速黄疸消退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汪氏采用凉血活血法重用赤芍治疗后,退黄有效率为94.8%,从而使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仅占4%,因而大大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

姜春华:活血补脾法治疗肝硬化

肝硬化系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由肝静脉高压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从中医理论观之,属于“积聚”、“蛊症”、“蜘蛛蛊”等病范畴,然该病治疗棘手,多预后不佳。姜老治疗肝硬化积累了丰富经验,其所力倡的活血化瘀治法,已为临床所常用。近年来,用大剂益气健脾药物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疗效尤为显著。肝硬化的病理状态是瘀血郁结,体质状态是气虚脾弱,其特点是病实体虚,虚实互间。治疗时必须病体兼顾,揆度邪正,化瘀益气,肝脾同治。诚如朱丹溪所说:“制肝补脾,殊为切当”。沈金鳌亦说:“故治积聚者,惟有补益攻伐相间而进,方为正治”。临证时常于大队活血破瘀之中,重用益气健脾,虚实同治。其基本方为:黄芪15~30克,白术30~60克,党参15克,生大黄6~9克,桃仁9克,炮山甲9克,丹参9克,鳖甲12~15克。

临床随证加减方法为:①热毒蕴结,选加山栀9克,牡丹皮9克,连翘9克,白茅根30克,川黄连1.5克;②湿重,基本方去党参,加苍术15克;③气滞,选加枳实12克,大腹皮、子各9克,乳香9克,藿、苏梗各9克;④阴虚,选加生地黄9克、阿胶9克;⑤腹水尿少,选加茯苓皮15克,黑大豆30克,陈葫芦15克,虫笋30克,木通9克;⑥纳呆,选加焦楂曲各9克,炙鸡内金9克,谷麦芽各9克;砂仁3克,胃痛吞酸加瓦楞15克;⑦肝区剧痛,基本方去党参,加九香虫6克,醋延胡索15克,炒五灵脂9克,乳香9克;⑧阳虚寒郁,选加炮附片9克,干姜3克,桂枝6克;⑨鼻衄、齿衄,选加白茅根30克,白茅花9克,仙鹤草15克,羊蹄根15克,蒲黄9克。基本方中活血化瘀诸药乃取《金匮》下瘀血汤加味,益气健脾则重用黄芪、白术。益气化瘀扶正祛邪同用,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化聚消积作用比单一组方更为稳妥。

病例:陈某,男,48岁,1981年12月22日初诊。患者于1976年发现肝大,经常右胁疼痛。1978年1月曾出现黄疸(黄疸指数39U,谷丙转氨酶400U),在当地作急性黄疸性肝炎治疗,2个月后恢复正常。1981年9月初起持续高热,胁部刺痛;继而有腹水,腹围达115厘米,小便量每天200毫升。当地治疗无效,转至上海中山医院就治于姜老。症见形肉瘦削,言语轻微,面色赭黄,腹痛且胀,腹大如瓮(腹围118厘米),胸颈有几种蜘蛛痣,目赤唇干,大便不通,小便量少,苔白而干,脉弦细数。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中医辨证:瘀热互结,水湿壅阻,中气疲惫,不耐峻攻。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泄水。处方:黄芪30克,白术60克,党参15克,生大黄9克,桃仁9克,山栀9克,连翘9克,炮山甲9克,鳖甲10克,大腹子、皮各9克,木通9克,茯苓皮15克,枳实12克,白茅根30克。另,皮硝60克外敷。二诊:上方服14剂后发热已退,大便稍通,小便量增至每天1200毫升左右,腹胀痛减轻,能略进食,苔薄白,脉弦细。热去湿重,气虚血瘀,前法参以燥湿之品。处方:黄芪60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黑大豆30克,桃仁9克,大腹皮、子各9克,炮山甲9克,鳖甲15克,木通6克,白茅根30克。7剂。三诊:大便不通,上方加大黄9克。7剂。四诊:大便已通,小便尚少(每天1200毫升左右),胃纳已正常,苔薄白,脉弦细无力。处方:黄芪30克,白术60克,黑大豆30克,生大黄9克,桃仁9克,木通9克,赤苓15克,白茅根30克,陈葫芦15克,虫笋30克。14剂。五诊:大便日行2次,小便量多(每天2500毫升左右),腹围减至95厘米,形肉渐丰,纳食颇馨,腹痛腹胀已平,尚有目赤唇干,夜眠不佳,苔白,舌略红,脉细弦,前法参以清心益阴,上方加川黄连15克,阿胶9克,夜交藤15克。7剂。六诊:症状全部消失,蜘蛛痣亦隐而不见,腹围87厘米,精神面色明显好转,惟睡时梦多,原方加枣仁12克。14剂后,患者已康复,带药回家续服。不久停药,肝功能及蛋白电泳稳定。此证导致臌胀,瘀血热毒郁结于肝,隧道阻塞,水湿壅聚,日久戕伐元气,脾虚斡旋无力,姜老经验:肝硬化腹水严重时中气虚惫,黄芪、白术需要大剂量,取《内经》“塞因塞用”之意,且能防止肝性脑病和增加活血破瘀的功能。瘀而有热,可加入山栀、连翘、白茅根清热凉营,减少出血倾向和蜘蛛痣。穿山甲、鳖甲、黑大豆有增加白蛋白的作用,能调整白蛋白、球蛋白比例,有利于恢复肝脏代谢。陈葫芦、虫笋、茯苓皮、木通能加速利尿、消退腹水。患者恢复期出现阴虚火旺、心神不宁,故加入黄连、阿胶。有效的中医治疗,不仅能使臌胀消失,并且可使化验指标得到纠正。

颜德馨:犀角粉治长期转氨酶不降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具有较特异的乙型肝炎抗原,病程长,症状顽固,易转为慢性。目前,消除体内乙型肝炎抗原尚无可靠的方法。李时珍云:“犀角能解一切诸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证。”犀角粉临床用于迁延性肝炎之长期转氨酶不降,颇具效果,但是否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可进一步探讨。犀角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活动期,能降酶降絮,除广犀角外,其他药物则降絮较胜。

病例:王某,急性无黄疸型肝炎4月,肝功能检查慢性指标差,转氨酶持续升高,出院时仍高达200U,澳大利亚抗原(+),转来上海治疗。初诊:肝痛烦热,经事衍期,脉弦数,舌紫,苔薄腻,肝家瘀热,胶着不化,仍防延绵。犀泽汤加味主之。川黄连3克,金银花9克,茵陈30克,夏枯草12克,泽兰15克,平地木30克,对坐草30克,田基黄30克,垂盆草30克,败酱草15克,熟大黄10克,广犀角粉3克(吞),20剂。二诊:持续转氨酶偏高已8月,经投化瘀泄热,已使顽石点头,翩然下降。经事来潮,脉小数,舌紫苔薄,瘀热初有化机,症虽初定,再当剿其余氛,以免复燃之患。同上方20剂。三诊:复查肝功能正常,夜寐渐安,多梦,纳便均佳,脉濡弦,舌紫,苔薄白而腻,原制方不变,加陈皮6克,再20剂。四诊:再度复查其肝功能全部正常,经事如期而至,所患症均已见退,神色已振,脉细数,舌苔薄腻,症势已定,以丸巩固,最合时机。同上方加半夏9克,陈皮6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克,1日2次,随访3年,情况良好。

关幼波:黄疸辨治五要

关老有治疸五要说:

1.正盛邪实,集中药力以祛邪为主黄疸初期,体质尚强,感受病邪后,正气可支,兼外邪而见表证者,重在清热解表,佐以祛湿,使之在表之邪迅速透达以免缠绵久羁,常用薄荷、藿香、佩兰、野菊花。若无表邪,则用清热除湿、活血解毒、化瘀通下退黄为法,以祛炽盛之邪。

2.正虚邪实如正气尚支,仍以祛邪为主,但应辅以扶正之品;若正气不支,元气欲脱,宜急以扶其正,辅以祛邪之品。根据多年经验,补气多用生黄芪,益气而能行皮肤之湿;健脾多用党参、焦白术、茯苓;养肝多用沙参、生地黄、白芍、丹参等。

3.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消肝胆湿热,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治黄疸重点在活血。

4.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湿热之羁,或兼恶气疫毒外感,热助毒势,毒助热势,每需解毒,或化湿解毒,或凉血解毒,或通下解毒,或利湿、酸敛解毒,对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炎性病变和转氨酶过高者,效果很好。

5.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痰阻血络,湿热瘀阻,则黄疸胶固难化,不易消退。所谓治痰,就是化痰散结,祛除胶结凝滞的湿热。痰滞得通则瘀热易清,黄疸必然易于消退。常用杏仁、橘红、莱菔子、瓜蒌、山楂、草决明、半夏、焦白术、海浮石、白矾。

柳学洙:茵佩郁兰汤治疗黄疸

黄疸也称“黄瘅”,以目黄、肤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目黄者,曰黄疸。”《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元代《卫生宝鉴》根据黄疸性质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明代张景岳分为阳黄和阴黄,临床意义较大。多年来,柳氏用自拟“茵佩郁兰汤”治疗数百例黄疸病人,治愈率达90%以上,大多1个月左右即愈。组成:茵陈20克,佩兰10克,郁金10克,板蓝根30克。黄疸多由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所引起。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发病。《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茵陈“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清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故方中以茵陈为清热、利湿、退黄药。其动物实验亦证明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同时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板蓝根清热解毒为辅药,药理研究证明板蓝根有抗肝炎病毒的作用。上二药用量较大,一般20~30克,重证还可加量,小儿酌减。佩兰芳香化浊,健脾醒胃,除脘闷呕恶;郁金入肝、胆二经,行气解郁,利胆退黄,现代药理研究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且有轻度镇痛作用。此二药为佐使,四味共用,具有显著的清热,利湿,退黄作用。

叶橘泉:单味鲜草治黑疸

叶老生前治黑疸有一案,颇有效验:某中年妇女,病由黄疸后变成黑疸,面目青黑色,胸满腹胀,大便顽固秘结,邻人悄悄说:“黄病变成臌胀,怕是不治之症了吧!”患者呻吟病床已年余,因长期负担医药费用,家中已典卖一空,寡妇孤儿,情殊堪怜,叶老予以免费诊治,并送了几剂药,稍稍好转。乃教给他十多岁的儿子,自挖蒲公英(当地农民叫“奶汁草”),每天大量(90~120克或更多)煮汤喝,喝了一个多月,不花分文,竟把这迁延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慢性肝胆病治愈了。这对叶老触动很大。蒲公英过去也常用,而这次鲜草大量单独用,未料竟有如此的威力。可见生草药单方对症使用,其力专,其效确。这就增加了对中药的用法、剂量与疗效关系的新认识,使用单味药,剂量应增加,而复方则不然。根据经验,复方成人每日一剂药的总重量60~90克已足够了。关于生草药,曾以一味野菊花治愈重症口唇疔。一位30岁左右的男人,鼻旁生一小疖,一夜之间,肿胀蔓延面颧,口唇坚硬紧张,疼痛高热,神志恍惚,人都知道这是疔疮将走黄。当时,急命采取野菊花一大把(约250克)煎汤,一天连喝数大碗,当夜即安静,翌日退热,痛大减,不过一个星期而愈。还有一个20多岁的女性,患慢性肾盂炎、膀胱炎,带浊淋漓,痛苦不堪,半年多来,抗生素用了不少,时轻时重,已失去了治疗信心。介绍其自采新鲜车前草10~20棵煎水,多量饮服,很快见效。连服1个月,后未复发。以上这些生动事例不是偶然的一次二次,而且是可以重复的。如野菊花还可用于湿疹的感染化脓,煎汤作洗剂,往往一扫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