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坐落在美丽的东屿岛上,那里拥有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河流入海口——万泉河入海口,是诠释博鳌文化的所在地。景区里宏伟气派的现代建筑、智能化的会议设施、动静相宜的高尔夫球场、河海交融的旖旎风光、古老动人的美丽传说,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来到这里,你可以触摸到海南开放和发展的脉搏,感受海南河海交融、椰风海韵的旖旎风光和海南古老文化之美,因而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三亚美丽之冠
青少年朋友,三亚的美丽令世人叹为观止。可你们知道三亚美丽的门户是什么吗?它就是美丽之冠。
美丽之冠是进入21世纪三亚著名的人文景点,是三亚开放和“美丽文化”的产物,它印刻着海南三亚拥抱世界、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美丽的脚步。它是三亚市地标性建筑,是三亚市的美丽门户。一进入三亚,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美丽之冠,它依山傍水,偌大的乳白色膜盖在骄阳下熠熠生辉,犹如一朵巨型花冠呈现在万绿丛中。
美丽之冠是为2003年12月6日在三亚市举行的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而专门兴建的比赛会场,由会展表演及美丽博物馆两大功能区组成,采用钢索膜结构,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呈椭圆形,长轴直径106米,短轴直径92米,建筑总高度37.8米,可容纳观众4000余名。
走进美丽之冠,你会惊叹,这里的美太多太迷人了!净高36米,占地14000万平米的庞然大物却能展示出独特的柔美和灵动,穿过主入口的喷泉走廊,你会觉得宛如尘埃净去,焕然一新。拾级而上,穿过外廊,内廊,美丽博物馆向你渐次展现世界小姐的丽姿魅影,为你展示世界小姐117个成员国国旗、成员国钱币、国花及各地风情饰物;大屏幕还为你重现着历届世界小姐决赛的场景,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世姐的挂像让人目不暇接。徜徉在美丽之冠的长廊下,但见一群群白鹭在三亚河两岸的红树林间穿梭飞翔,五彩的游艇在碧波中荡漾,那河水呀清澈见底,城市两岸的旖旎风光,让你享足眼福。
夜幕下,美丽之冠更是分外妖娆。膜屋盖、玻璃幕墙包不住各色灯光,整个美丽之冠晶莹剔透,三亚河中的倒影随着微泛的涟漪如幻似真,令人疑是天上人间。
西沙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
青少年朋友们,你知道我国最南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哪呢?它就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甘泉岛位于南海西沙群岛永乐环礁上,面积仅0.3平方公里,南北长800米,东西宽460米,高8米,呈椭圆形,我国渔民称“圆峙”、“圆岛”,因岛上有甘泉井水而著名。清末(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发现此岛中部低地有淡水井两口,这泉水甘甜可饮用,因此将这个岛命名为“甘泉岛”。
1974年3月和1975年的两次考古调查中,曾先后两次在岛西北端沙堤内侧深一丈处发现了唐、宋两代的居住遗址。考古专家在岛的西北部发现一处我国唐宋时期渔民建造的砖墙小庙1座,珊瑚石垒砌的小庙多达13座;出土了50多件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其中有唐代青釉陶双耳罐、卷沿罐,宋代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划花大碗、莲花纹大碗,突唇碗、粉盒等瓷器皿,其质地、款式与花色和先前广州西村窑址出土的相仿。另外还出土了铁刀、铁凿等生产工具,收集到几件唐代炊具铁锅残片、宋代泥质灰褐陶擂体残片和几枚宋、明代铜币等遗物。由此,考古专家推断:最早利用岛上淡水的是唐代的先民,使用这些器物的主人也是西沙群岛最早的居民。西沙甘泉岛居住遗址是我国人民最早开发南海诸岛有力的物证。
1994年,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被海南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考古人员在西沙文物普查时,特地在遗址旁立“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石碑,这是中国在南中国海树立的第一块文物保护碑。2006年国务院公布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崖城学宫
青少年朋友,你知道我们祖国最南端的孔庙是哪一座吗?它就是海南岛的崖城学宫。崖城学宫位于三亚市崖城镇古城内,是我国最南端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据史书记载,崖城学宫创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经十余次迁移、重修,清道光三年迁建今址。
据史料记载,崖城曾是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州治所在。崖城学宫设立于宋代1041年,也称孔庙、圣庙或文庙,为古崖州最高学府。在元、明、清三代,学宫几经搬迁,在清同治十一年复迁于现址,在古崖州文化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学宫现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内有大成殿、月台、东庑、西庑、大成门等典雅建置,爵、尊、笾、俎、楹鼓、编钟等大批珍贵祭器祀具及名人字画和肖像供奉。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宫曾经部分重修过。学宫建筑坐北朝南,气势磅礴,矗立其中的金柱、结构严谨的抬梁木构架,雕刻精致的莲花石柱础、檐枋平雕和透雕等木构件,以及大成殿檐壁的题辞、夸张的蛟龙吐水等彩绘尽显高贵气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近千年来,崖城学宫一直是崖州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曾培养了大批才子贤能,1990年被列为三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为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口钟楼
青少年朋友,你喜欢海口钟楼吗?它是海口市内的著名建筑,被列为海口八景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是为适应对外通商而建立,已成为海口的最重要的标志性与象征性建筑物之一。
海口钟楼建在风景秀丽的海甸溪畔长堤路,景致优雅,风姿绰约,被列为海口八景之一。这个新海口钟楼是海口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拨款改建的,当年12月15日落成使用。它占地面积为25平方米,顶层楼高28米,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外貌雄伟壮观,大钟设置在顶层,用上海555牌电子钟,四边钟面由直径2米塑料块构成,时针长0.53米,分针长1米,30分报时一次,由扩音器从4个大喇叭播出电子音乐,音乐清晰、洪亮、悠扬。
海口钟楼是怎样建起来的呢?说来话长。早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海口设立统管本岛沿海十处的海关总口,国内沿海港口和东南亚各国来往商船日渐增多;清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被辟为对外口岸,来往客商明显增多。民国十二年(1923年),海口港口繁荣,商务活动鼎盛。但当时海口市全市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交通、商务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1928年,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发动海外侨胞捐款集资仿照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精心设计,于1929年在遥对入海口的长堤马路兴建海口钟楼以便统一时间。建成一座混合结构的大钟楼,高5层,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塞缝。大钟设置在5楼,四面安装7块厚2公分的大理石构成直径2米的钟面,钟时刻在理石上,并嵌上黑色铅牌,钟面针长0.96米,分钟长1.6米,报时的音响由2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当时大钟是一个辘轳卷上10多米的钢丝绳,另一端吊上一个大铁碗,利用垂直重量启动行走的,吊砣从四楼垂落底层,历时两天,因此,每隔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吊砣卷上5楼,周而复始,时间较为准确。但这落后辘轳的操作,已不能适应海南办经济大特区形势的需要,所以海口市人民政府在1987年,将旧海口钟楼改建成具有现代特色的新海口钟楼,采用了先进的电子钟记时,以保证报时准确不误。
海口钟楼,见证和记载着海口一个时代的历史,不论是在阳光里或是在风雨中,它总给人以世纪沧桑的感觉,总是在默默诉说着海口的变迁和发展,默默讲述着海口市当年的故事。如今,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海口钟楼仍旧发挥着作用,默默地守护和见证着海口的发展。
千年古村荣堂村
青少年朋友,海南岛北部火山口有一个十分神秘的千年古村,它位于秀英区石山镇北铺村东南。这里是一个“石头世界”,其房子及其他建筑都是用火山石筑成的:石筑的堂屋、石筑的庭院、石垒的篱笆、石铺的村道、石筑的猪羊圈……这里是海口一道独特的地质人文风景。
荣堂村始建于宋代,村道和民居结构古朴。民居墙壁有的用原石堆砌而成,显得很粗犷,火山石表面的粗砺都保持不变。每块石块却呈不规则的形状,石头之间都不用泥灰粘合;石头墙凹凸不平,石头之间漏进光线来,就像一张大筛网。这些古老的房子,门槛上依稀可以看出雕刻的花纹。一些房子的火山石像青砖一样整齐,那是后人改建的。
最有吸引力的是荣堂村的石棺了。这是堪称中国最具有特色的墓葬之一。路边就可以看见不少石棺。石棺长约2米,就像石头做成的棺木,六面全部是厚约10公分的石板,顶盖用整块石板雕成。走近并排三座石棺面前,其中挨近些的两座是夫妻合葬墓,从墓碑来看,是立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最有名的就是钟氏始祖——南宋时期从福建到海南做官的钟明显的石棺墓。钟明显的墓地在村子的西侧,占地超过1000平方米,是夫妻合葬墓。该墓正对着马鞍岭,钟氏后人认为那里风水很好,是钟氏现在人口众多的原因。从荣堂村钟氏始祖的墓开始,就是用火山石做成石棺。
荣堂村最神秘的要数七十二熔洞了。这些是火山熔岩形成的洞群,具有较高观光价值。这些岩洞群曾被地质专家誉为颇具规模的火山岩洞博物馆。这七十二熔洞十分壮观,一洞连一洞,大洞连小洞,大的洞可容纳几百人聚会。卧龙洞距仙人洞不到1公里,洞长3公里,高7米,宽10米,可容万人。据说这里的洞中还有洞,七十二熔洞是个大概的数字,到底有多少个洞,还没有统计过,许多洞根本没有人进去过,熔洞延伸到哪里也没有人知道,有的可能就在道路、房屋下面。
荣堂村是海南岛典型的火山岩古村庄。老天爷赐予这里丰富的火山资源:美丽的火山、神奇的熔洞、完美的生态、古朴的人文。这里气候宜人,泉水甘甜,空气清新,是最适合人类旅游、居住的好地方。在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进程中,海南一些居民就和火山岩相依相邻,形成了独特的火山岩古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