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07

第7章 萧规曹随

汉高祖刘邦即位之后论功行赏,封萧何为丞相,曹参为齐国的平阳侯。

曹参与萧何原是沛县同乡、同事,交情甚笃。两人因为这次分封的名位高下有别,生了龃龉,不相往来。

公元前一九三年,萧何病重,惠帝前往探视,问他:“相国如有不测,谁是最佳继位人选?”萧何反问:“皇上心中有何人选?”惠帝说:“曹参如何?”萧何眼睛一亮,说:“皇上果真识人,这样,我死也瞑目了!”

曹参继萧何之后入朝为相,百官知道他与萧何曾有隔阂,以为他一定会开始整肃萧何的班底,政事也会大肆变动。没想到曹参却要大家一切遵照前相制度办理,自己闲来喝酒下棋、无所作为。

年轻的惠帝不能理解曹参的心思,找了个机会劝曹参要少喝酒、多操心政事。曹参气定神闲回答:“萧何贤明远在我之上,所立制度规章都能切中时弊,如此,何不遵行到底,守成勿失?”惠帝心领神会,也就同意。

汉初社会果然在萧、曹一脉相承的无为之治得到很好的生息,国力也富强不少。成语“萧规曹随”也成为后世美谈。

史家评论“萧规曹随”都有极高的赞誉。尤其是二人并不因为彼此的嫌隙,而以私害公。萧何廓然大度,尽弃前嫌的举荐曹参;曹参也尊崇萧何贤能,一切政事据以榜样,清静无为。彻底扭转了汉初因长期战争遗下的残破经济现状,也奠定后来的“文景之治”盛世。

中国历史,大凡在改朝换代或权力核心转移之时,总一本“新人新政”、“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传统思维,恨不得大刀阔斧,将前人典例规章翻个两翻。随手捻来,汉朝就有两个例子。

其一是汉武帝即位,西汉政治从“无为”转向“锐意兴革”,以至赋役繁重,民不堪命。还好武帝晚年及时醒悟,下轮台诏(习称“罪己诏”)封田千秋为相,回复萧、曹典章治事,才又重新稳住汉朝的根基。其二是“王莽改制”。结果单是钱币改革一项,各种大小不同的货币面值,竟多达二十八种,造成币制混乱不堪,农工俱废,也埋下了新朝灭亡之机。

时人有歌:“萧何为法,明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可以看出政治改革还得审时度势、循序渐进,才不致“呷紧弄破碗”!智慧悟语我们不能只是为了“新鲜”而力求改变。

前人的经验,有时就像一盏前行船尾的灯,它照耀后来者即将经过的航道。懂得借取经验,就容易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