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26

第26章 唐太宗的一笔糊涂帐

唐太宗有个雅好,就是特别喜爱书法。

为了提倡书法艺术,他在选拔官吏的考试中,把书法列入评选的重要项目。又请了唐初书法名家虞世南当老师,经常谈论书法的故事和精髓。

有一回,唐太宗命人搜求东晋王羲之的墨宝,整理成卷。王最有名的书帖是“兰亭集序”,他死前交给弟子辩才和尚收藏。太宗几次派人前往索取,都遭辩才和尚以不知真迹下落推辞。

太宗于是派御史萧翼假扮成书生与辩才交往。待两人成为知交后,萧就利用一次和辩才谈论书法时,故意拿出王羲之的作品给辩才欣赏,辩才看过之后便说:“这是真迹,但可不是最好的。”一边从石壁的洞中取出“兰亭集序”示给萧翼赏览。萧翼立时将它纳入怀中,并取出太宗的诏令,辩才后悔失察,但也不敢抗旨,只好难过的将“兰亭集序”献给太宗。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爱不释手,死前还指定做为随葬,但太宗陵墓在五代时被盗,真迹从此失传。太宗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中国历史上的盜墓之风,各朝代都甚泛滥。对于盗墓者的刑罚也都从重议处。唐王朝的《唐律疏议》中规定刑名,轻则判以徒刑,不能特赦;重则处以绞刑。《大明律》更规定凡盗墓者一律处谋反之罪,“凌迟”以待。

但重罚仍遏止不了人性的贪婪。所以历代皇陵都有严密的保护措施,或派重兵巡逻警卫,或在陵墓内外巧设机关防盗,像成吉思汗和曹操之墓则干脆采“秘葬”方式,连现代的考古学者都难找到陵寝所在。

皇陵中的金银珠宝、奇珍异玩固然令人觊觎,但像杨贵妃之墓,竟然因为以白土覆盖,民间传说墓土可以嫩白肌肤而被挖取一空,更是始料未及。

诸葛孔明曾从盗墓之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死前留下遗嘱:“敛以时服,毋需器物。”下葬时,只穿着平常百姓衣服,果然让他的陵墓免于被盗,现今仍为中国三大保存最好的名陵之一。

如果唐太宗也有诸葛亮的远见,那“兰亭集序”的真迹风采就可流芳百世了。

智慧悟语神话学家坎伯的名言:“你的敌人就是你的另一部份!”我们最大的敌人常隐藏在自己的想法之中,我们因为疏于防范,有时也会遭至不测的后果。

乔埃思说:“历史是我企图觉醒的恶梦”,你觉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