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络美容: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13763400000004

第4章 阴阳五行学说与经络美容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思想,是我国古代认识和解释自然的理论工具。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借以阐明人类的生命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所特有的理论体系。

一、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阐述了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包括对立、依存、消长、转化4个方面。

1.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升与降、昼与夜、热与寒、火与水、动与静等,其中上、天、升、昼、热、火、动属阳;下、地、降、夜、寒、水、静属阴。阴阳学说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在人体的正常生理情况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也不是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着的。

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不仅是互相对立的,而且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

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寒为阴,热为阳,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所以说阳依存于阴,

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3.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消长,是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事物就是通过阴阳双方的消长关系,保持着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以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和变化。在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或偏衰,也就是疾病的发生。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从而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二、五行学说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动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都是这5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并用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古代医学家运用五行学说,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中,借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推演法则: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也就是说,五行的属性并不等于木、火、土、金、水。如具有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炎上等性质和作用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承载等性质和作用者统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等性质和作用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等性质和作用者,统属于水。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物质和现象联系起来。

2.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滋生的关系。五行的生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正常规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故又称“母子关系”。以水为例,生我者金,

金能生水,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木,水能生木,则木为水之子。余依此类推。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所以,五行的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以木为例,克我者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余依此类推。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辅相成,才能运行不息。

“相乘”和“相侮”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的意思;侮,就是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物质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又称“反克”,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克制,又称反侮。相侮的规律正好是相克的反向,例如土克水,则水侮土。总之,五行相生、相克维持了事物整体的平衡和稳定;五行相乘、相侮则破坏了整体的平衡和稳定,属于反常。

三、在经络美容学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样也是经络美容学的理论基础。只有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经络理论才能正确地进行美容保健和治疗。

(一)说明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相互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就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

经络尤为如此,经络学说从简单的概念逐步形成的系统的理论,中间还受到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经络的命名、脏腑属络及其天人相应等部分。

经络系统大多以阴阳来命名。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方面,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经络的命名就包含有这种意思。一阴一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均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十二正经还可以根据阴阳的多寡分为手足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

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包括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都是如此。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

五行学说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根据五脏的功能特点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如肝喜条达,有疏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属“木”;心阳有温煦之功,火有阳热之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而土有生化万物之特性,故脾属“土”;肺有清肃、收敛之特性,故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之特性,故肾属“水”。而五脏又和五经相连,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五行的指导下,将五脏六腑、经络、五官、五味、五音等相连。

(二)用于经络美容的诊断与防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内脏功能活动异常,可以从面色、声音、口味、脉象等方面反应出来,借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正如《难经·六十一难》

所说,“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而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以及相关脉象的变化,在五行分类归属上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根据五行的所属及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色青、喜食酸、脉弦,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红、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色青黄,多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

任何一种病都可以也必须分出阴阳来,然后才可以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来治疗。无论是美容保健还是美容治疗,在运用经络学说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都必须在阴阳理论的框架中完成。例如,面部痤疮,一般属于肺胃热症,因此应该针灸应该选用泻法或放血法,而不用补法或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