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近视与弱视防治必读
13763100000005

第5章 近视与弱视有哪些危害(1)

一、近视与弱视对视力的影响

近视眼表现最主要的特点是远视力下降(<1.0),近视力多正常。在一定范围内视力降低程度与屈光度相关,即屈光度愈高,视力愈差。病理性近视眼的视力下降更为明显,且可致盲。近视力一般正常,但若眼底有病变,晶体混浊,明显散光及弱视者,则近视力也可有不同程度下降。1985年关证实讨论高度近视眼与矫正视力之间的关系指出,影响矫正效果主要决定于眼后极病变的类型与程度。若为弥漫性病变,矫正视力多<0.7。晚期可降至0.5左右。若为斑块状病变,则因黄斑区脉络膜变性,视细胞层受损,视力矫正多不及0.5。此外,还与视网膜成像情况、中心暗点及其他并发症有关,近视眼光敏感性多见降低。1971年Paul采用黄斑照明试验发现,光敏感阈值上升,恢复时间延长。暗适应功能亦可能异常。1984年姚克报道暗适应是否异常决定于近视眼屈光度及眼球长轴,近视眼约有70%的近视眼蓝—黄色觉异常,仅当黄斑及其周围脉络膜视网膜有病变时,红色觉亦可障碍,异常程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明显受眼底后极部病变的影响,有可能与晶体改变有关。色觉障碍均为后天性异常,而近视眼与先天性色盲无关。对于单纯性近视眼,一般多认为:

(1)青少年眼的调节力特别强,对近距离工作有高度的适应性,看近不易疲劳。这样,往往会不自觉地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睫状肌长时间过度紧张,在观看远方时不能放松,因而物像不清而形成近视。由于持续用眼过度,眼的屈折力增强而形成的近视,称为假性近视。又称调节性近视。如果及时采取措施,使睫状肌放松,视力可以得到恢复,如果继续让眼睛过度疲劳,则会影响眼部组织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使眼球前后径变长,而成为真性近视。

(2)青少年近视眼系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使眼功能与结构发生适应性变化。大多数在视力波动或下降的同时,即已出现眼结构,主要是眼轴的改变,而晶体调节紧张或调节痉挛,以及其他功能性改变,早已在视力减退前即已经发生。在近视眼发展过程中,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但不是惟一因素,在过度近距离用眼时,可发生眼肌牵引,集合过强,调节紧张,眼压升高等变化。长期眼球充血引起眼容积增加,巩膜伸展,使眼球发育超过了正常比例,最后导致眼轴延长。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仅发生在视觉尚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期,8岁以上儿童视觉发育已近成熟,能抑制诱发弱视的因素,不会发生弱视,由于人具有良好的立体视觉才使手和眼敏捷而精巧地配合。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许多职业和工种如特种兵,各种司机,运动员,现代化机械操作,精密仪器制造,显微外科手术等,均需敏锐的立体视觉。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劳动效率,工作质量的安全。一个弱视患者可以通过单眼线索(例如远处的物体小而矮,近处的物体大而高)和物影的投射位置来判断高低,深浅,前后及左右,但在判断精确的近距离的深浅度时就要受到限制,不能很准确的完成任务,因为弱视患者的主要缺陷是弱视眼有一个盲点,而视网膜周边部功能是正常的。每年高考体检时,总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完善的立体视觉而被迫更换志愿,这对国家的建设和个人的前途都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弱视的危害性就在于此。

二、近视与弱视对眼的损害

近视眼的危害性主要在于并发症,这是因为并发症种类多,范围广,随屈光度加深及年龄增长而增多,可直接破坏视功能。引起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为眼轴延长,血供障碍,营养不良及组织变性等。应积极、认真地采取各种防止近视程度加深的方法。除要求患者经常注意视力变化外,还应重视眼部早期出现的其他异常现象,如闪光感、飞蝇(蚊)症,视野缺损,视力(尤以近视力)进行性或突发性下降,以及眼部酸胀,疼痛及夜盲等现象。一眼已有并发症者,应特别注意观察另一眼情况,随时检查,及早发现。包括眼压、视野,眼轴等变化情况。必要时进行其他眼部检查。

1.斜视正常眼注视远物时,调节处于松弛状态,看近目标时,睫状肌收缩,改变晶状体的屈光力,同时改变眼球视轴的角度,使物像保持在两眼视网膜的对应区。此时调节和集合的协调作用使之得以实现。而屈光不正产生的调节异常,带来异常的集合是产生斜视的原因之一。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者,为了看得清楚目标和保持获得双眼单视,将出现调节和辐辏之间产生的平衡状态,在远视眼,需要更多的调节,但需要相对的辐辏,过强的辐辏易产生内斜视。近视眼则与远视眼相反,极力需要调节,需要相对多的辐辏,辐辏的不足或欠缺,易产生外斜视。高度近视和弱视患者为了避免视力疲劳而放弃了辐辏作用,只用一只眼睛看东西,故易形成外斜视。斜视眼常出现在屈光度高的一只眼和弱视眼。弱视和斜视常互为因果关系。

2.白内障在眼内广泛变性的基础上,晶体亦可受累,包括白内障及晶体脱位。晶体的混浊常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晶体混浊表现有一定特点:多为后极型,亦可呈核性混浊,色棕黄,进展较慢。晶体摘除手术时及术后的并发症较无近视眼者为多。

3.青光眼高度近视眼并发青光眼已被很多学者所重视。青光眼已被认为是近视眼的一个重要并发症。Curtin(1966)肯定在近视眼中,青光眼多于非近视眼组,尤其见于40岁以下及眼轴超过26.5毫米者。上海医科大学王蓉芳1986年记录资料表明,高度近视眼发生开角型青光眼比例为正常人的6~8倍;而在开角型青光眼中,近视眼占46.9%。高度近视眼中可疑青光眼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近视眼并发的青光眼常无明显症状,盲点出现较早,生理盲点较正常眼大,眼内压多轻度升高,平均为5.02千帕(37.74毫米汞柱),房水流畅系数(C值)较低,压畅比(Po/C)较高,房水流量较低,前房较深,角膜曲率较大,巩膜硬度系数(E值)偏低;视盘边界模糊,色泽对比不明显。视盘凹陷多不典型,但杯盘比高于正常人,血管屈曲及移位现象不明显,皮质类固醇诱发试验的阳性率较高。有人认为高度近视眼可能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先天性青光眼,或一类中间型青光眼。也有人称高度近视眼存在有“隐蔽性青光眼”或为“近视性青光眼”(Valu,1959年),或属“青年膨胀性青光眼”(Kely,1979年)。两者在性质上均属于胶原组织疾病,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王蓉芳,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