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解梦自查
13763000000002

第2章 探索神秘的梦幻世界(1)

科学可以帮我们揭开梦的神秘面纱。在梦面前,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一筹莫展,也不再害怕有什么神灵在暗中窥探。梦不仅可以被认识,还能被我们控制,为我们服务。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梦,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梦。

揭开梦的神秘面纱

无论我们是否情愿,每夜都会做梦。人生,总是被许许多多的梦追随。因为有梦,人生才五光十色,激情荡漾;也正因为有梦,人生才变幻莫测,难以捉摸;那么,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数千年来,这个黑夜中的神秘怪客,始终困扰着人类,它的神秘吸引了许多的人去寻梦,去解梦。可以说,在人类的一切奥秘中,再没有比那些来自人内心的奥秘更让人着迷的了。

梦,这个既美好又缥缈的生理现象,古往今来,曾经给予人们无数欢乐和希望,但又带给人们无尽迷惘和惆怅。它像天边那片缓缓飘动着的白云,给人们的生活抹上了瑰丽的色彩,然而一瞬间,白云就变成了一片阴影,给人们蒙上不安和忧愁。它扑朔迷离,神奇莫测,令人难以捉摸。然而它又是那么鲜明活泼,带给人们喜悦和希望。许多梦的传说与神化,给梦抹上了神秘而美丽的色彩,引发了多少人的深思和祈求。人们对谜一般的梦产生了好奇、虔敬,也产生了许多遐想。为了力求揭开那神秘的面纱,许多科学家为它耗尽了毕生精力,至今还有许多的科学家仍在探索。究竟什么是梦,应该如何给梦下定义呢?从有关资料来看,人们的意见还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今中外有关梦的解释吧。

在我国,解梦跟华夏文明一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黄帝轩辕氏著有《占梦经》。在先秦时期,一些著名学者开始对梦进行理性的思考。而后,历代都有人分别从不同方面探讨梦,也正是由于这些人对梦的不断辩论,才促使我国对梦的研究在横向上逐渐扩大,纵向上逐渐加深。在对梦的探索中,我国已经有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并提出了一些理论。像《黄帝内经》的“淫邪发梦”说,《周礼》的“六梦”说、《列子》的“情化往复”说以及王清任的“脑气阻滞”说等等。

尽管历代人们不断对梦进行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梦太神秘了,人们还是不能完全认清它,有很多东西按书上的理论是解释不通的,于是一些人就认为梦是灵魂离身而外游,是独立的精神活动,这也是占梦迷信之所以产生甚至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根本原因。

西方人的梦也是很神秘的。从很古老的年代开始,那里的人们就对梦的起因以及发生过程产生过疑问。那时对于梦的解释具有魔术和家教的意味,这在巴比伦文化《圣经》和古希腊文化中,都能找到证据。在古希腊,对梦的探讨甚至变成了哲学研究的课题。柏拉图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曾论述过梦和无意识;亚里士多德也曾写过一篇论文,称梦是“在睡眠中才出现的一种形象”,对梦作了独到的探讨,19世纪中期,法国医师埃·莫里研究了三千多例梦的个案后,断定梦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

直到1899年,由于出版了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人们从此才从真正科学的意义上来谈论梦。弗洛伊德和既是他的学生又是合作者的荣格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从此诞生了无意识分析心理学。

梦是传递信息的密码

梦有意义吗?有些人认为没有。他们认为梦不过是这么一回事:在睡眠时,大脑皮层总体上停止了活动,而少数地方还有微弱的活动,像熄灭的柴火中零零星星的火星。白天看到的形象毫无秩序地显现在眼前,这就是梦。这就是建立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的看待梦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总的来说,梦是没有意义的。梦,就像是小孩子用一支笔在纸上信手涂鸦,但是,他们也不能不承认:当一个人在梦中感到饥饿时,他会梦见吃饭,感到渴时,他会梦到水。当一个人梦中听到铃声时,他会梦到某种类似铃声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人对内外界刺激的反应,如果说有意义的话,这类梦有一点点意义,它表明我们的身体正经受着某种刺激。提出这种观点的,是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科学界一直把他的理论奉为正统,他关于梦的观点也被当成了唯一的科学解释。

相信梦有意义的人,相比较之下多一些,但是他们对梦的意义的看法却形形色色。迷信、谬误和真理混杂在一起,至今仍未完全澄清。

古人称梦为“小死一次”。在他们看来,人做梦的时候灵魂离开了躯壳,去了梦中王国。所以,已入睡的人不宜叫醒,因为他的灵魂就有可能回不了躯壳。

今天的科学家对梦的看法已经有所不同。众所周知,每一个人的睡眠都分两个阶段——快动眼睡眠阶段和慢动眼睡眠阶段,做梦都是在快动眼睡眠阶段,而且这个时候做的梦都是一些怪梦。

有科学家认为,人是整夜都在做梦,只是大脑没记录下来罢了。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做一场梦都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每次约90分钟,所以人一晚上也就做四五个梦。人们对在快动眼睡眠阶段做梦的内容醒来后还能讲述。

梦学学者有一点认识是统一的,都认为做梦能减轻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负担。除此之外,大脑干细胞神经元在做梦的时候对负责机体活动的运动冲动有一种抑制作用,使肌肉器官不再受其影响。如果这种保护机制不起作用,那做梦人就会照梦中的情景活动起来。

科学家通过对梦的研究,得出了梦对人有用的结论:梦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疗法医师和诊断医师,而且如果能正确解析梦中见到的种种现象,还可以有所发现。

在梦里,你会飞,能飞上山;人们会把糖当宝石抢;冰能变成宝石。显然这些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梦在荒谬的外表下有更深的意义,梦好像是密码,在传递着秘密的信息。

晋代著名玄学家乐广提出:梦不管多么虚幻和离奇,必定有它产生的原因。乐广举出例证:从未有人梦见过赶车去钻老鼠洞;从未有人梦见过把薤片捣烂吃。人之所以不梦赶车去钻老鼠洞,因为谁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欲望和这样的想象。很明显,第一个例证讲的是“想”,即“无想故也”。薤是一种百合科、多年生植物,其鳞茎是一种蔬菜,谁也没有把它当蒜瓣那样捣烂吃,谁也没有把它放在嘴里嚼过。因为没有接触过这一类的事情,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受;没有这样的感受,也就不会留下这样的印象;没有这样的印象,也就没有做这个梦的条件。第二个例证讲的是“因”,即“无因故也”。

乐广论梦,一是“想”,二是“因”,而“想”来自于“因”。这样就把梦的精神心理原因同肉体生理原因,不知不觉地联系起来了。他所创造的这两个范畴未能展开,正因如此,后来能真正懂得其中深意的,只有少数佼佼者。

梦的材料来源

我们经常会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说明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研究表明,梦是人在睡眠时,由于局部的大脑组织尚未完全停止活动,从而引起的一种头脑中的表象活动。一个人梦境中的内容虽然有时会显得有些脱离现实,但是还是与人们在清醒时意识中留存的生活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到了梦中,会以一种错乱的、虚幻的状态呈现。

在梦的来源这个问题上,通常为人所接受的是,梦的材料的第一个来源就是来自白天生活的经验。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面举个梦例来说明成梦的材料来源于白天的残念。

有位医生在梦中看到一对母女在街上行走,那个女孩是一个病人。经做梦者回忆,其来源是在当天晚上,一个接受做梦者治疗的病人曾向她诉说,她母亲不赞成她继续治疗了。

有人梦到写了一本有关某种植物的学术专著。经过联想,知道其来源是当天早上在书店里无意中看到一本关于草属植物的学术专论。

研究发现,有些材料来源的经历不是在做梦前一天发生,而有较远时间发生的;但在做梦的前一天一定曾想到过这件事。也可以说在前一天有什么事勾起了对往日的回忆。如果一天之内发生两件或两件以上可以入梦的经历时,那在梦中可能把两件事合成一个整体。

例如,有人在某时某地同时遇到两个朋友,一个是有声望的同事,另一个是有社会地位的女病人的孩子,而他们两个人互不相识。这个人于是同时分别和两个人谈天。他向那位同事推荐一个年轻人,托他给以帮助;一会儿又向那位女病人的孩子询问他母亲的健康状况,听说当时她正病危。在当天晚上,这个人做了一个梦,梦到在一个华丽的客厅里,他所推荐的那个年轻人正和一些社会上的头面人物在一起。说明他的推荐有了成果。这时他还了解到在这个大厅里正在举行那位女病人的追悼会。而事实上那个女病人还没有死。对这个梦如何解释呢?这是由于这个人和她的关系不好,所以梦中才会梦到她已死去。

梦的第二个来源是幼年时期的经历,也就是说在那些清醒状态下已经不复记忆的幼年期经验会重现在梦中的。梦的分析工作越是深入,就越会相信梦的许多材料来源于儿童期的经验。

有一个人,家庭生活比较好,孩子都很乖顺听话,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却总是在做一个很奇怪的梦。自己在梦中经常打自己的孩子,看见孩子泪流满面,自己也很心疼,但是却停不了手。这让他的心理很不安,却又不知道自己心理出现了什么毛病。于是他到心理医生那里进行咨询。医生经过仔细询问,了解到他童年时经常挨爸爸打,虽然过去很多年,他已经渐渐淡忘了,但是给他造成的心理创伤还是存在的。前几天,一个儿时的伙伴来做客,说起了小时候的事,勾起了他的记忆,于是才会做这样的一个梦。显然这是一种内心压抑的曲折的表现。

同时,人在睡觉时,外界环境的刺激也会成为做梦的素材,梦境与睡眠环境也有很大关系。人在睡眠时,身体是存在知觉的。当躯体内外的感觉和知觉受到刺激,就容易在梦中体现出来,当你晚上没有吃饭,睡眠时感到饥饿,梦境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吃东西的场面。当你的被子没有盖好,身体露在外面,感觉到冷,在梦境中就会置身于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一般来说,如果睡眠环境很舒适,内心很放松,梦境的表现也是比较美好的。相反,如果睡眠环境很差,身体不适,梦境一般会比较糟糕。

著名的心理学家费罗姆把梦解释为潜意识智慧的体现。他认为,人在清醒的状态下,潜意识受着意识的理性约束,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睡眠状态下,意识的理性约束力降低,潜意识就会避开意识的检查而比;自由地表现出来。因此,梦境往往比现实更不受拘束,不受世俗的干扰不受利益的驱使,能够实现对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表现得比较荒诞、离谱,甚至不合道德和法律规范。

总之,梦是人们在睡眠时对潜意识的一种释放,属于人类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它与人大脑的神奇功能和心理的复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梦的研究和解析,科学家还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梦境产生的几种途径

千奇百怪的梦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有规律可循吗?梦学专家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经多年的研究,基本上解开了这个秘密。下面是梦境形成的几种主要途径:

1.压抑心理释放于梦中形成梦

梦境形成的第一个途径,是将被压抑于潜意识内的欲望、情感、意念、精神创伤与矛盾冲突,在梦中表现出来,由于受到超我的稽查作用,往往进行伪装或改变形式,而不是赤裸裸的原形。

一个在他的公司里地位仅次于董事长的总经理,做了一个梦。平日醒着时,这位总经理确信他和他的老板相处得很好。他喜欢这位老板,他和他之间没有任何问题。他做了这样一个梦:他的双手被一根电话线缚住了,垂下的电话在摇晃着。这是他看到他的老板,他似乎睡着了,躺在近处的地上,这位总经理非常恼怒。他发现了一把锤子,用双手把它拣起,然后用力用锤子去砸董事长的头,他击中了目标,但没有发生任何事。这时董事长睁开眼睛,对着攻击者冷笑。

尽管这个人可能感到他与他的老板相处得很好,但他的梦告诉我们,他实际上恨他的上司,他感到董事长压迫他,把它束缚住了,他感到没有权力,受他的上司摆布。这就是这个人在他的梦中所感受的真实。在他醒着的生活中,那个现实似乎对他隐瞒着。

2.把爱恨、情感移植到梦中形成梦

梦境形成的第二个途径,是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用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陈女士自述:我先生于两年前生病过世,我们非常相爱,他走后我经常梦到他。清明去扫墓之后,我又连续梦见他,有时是我远远地看他在做生意(他以前是商人),有时我对他说话他却没有理我,有时又看到他在对我笑。晚上做了梦,我白天也会想这些梦,感觉他又回来了。

梦到去世的亲人是很普遍的,特别是陈女士的丈夫才去世两年。这个梦表达了做梦者对先生的思念,同时,也显示陈女士的潜意识正在处理与去世的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