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舰艇与潜艇
13762100000006

第6章 战舰家族(2)

1992年以后,一代海上霸主“依阿华”级终于彻底退出了海战的历史舞台,也白此终结了那个曾经无限辉煌的巨舰重炮时代。然而,它们并未就此消亡。现在,“依阿华”号停泊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休森湾,“新泽西”号保留在新泽西州卡姆登港口,“密苏里”号永存夏威夷珍珠港,“威斯康星”号驻足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港口,4舰均作为海事博物馆展出。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上进行。随着签字仪式的开始,各国记者将“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军舰上签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的消息发往世界各地。因为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服役不久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从此名扬天下,永垂史册。

6、“布伦瑞克”级战列舰(德国)

“布伦瑞克”级战列舰是德国1901、1902年度计划建造的战列舰,是根据1900年制定的第二个舰队法建造的第一批战舰。如果根据旧舰队法,该级战列舰原计划替代1873年舰队创设计划中的海防舰。新舰队法出台后,战列舰的建造数量进一步增加,该级战列舰就是作为增加的部分而建造的。

“布伦瑞克”级战列舰是第一批以与英国舰队作战为首要目的而建造的战列舰,其主副炮的配置均仿照了英国战列舰的样式,装甲防护措施则稍稍优于英国战列舰。当时,随着装甲的复杂化及鱼雷的发展,意大利海军除主副炮外,还采用了中间炮,法国海军则进一步扩大了副炮的口径。为了采取应对措施,该级战列舰在其前后主炮塔间的舷侧区域,从上甲板至水线装甲带均铺装了装甲。

“恺撒·腓特烈三世”级和“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都十分重视火炮发射速度,因而搭载了240毫米速射炮。由于德国在1900年研制出了280毫米火炮,因而该级战列舰采用了该种火炮。从时间上来看,“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也能够搭载该种炮,但从保持舰队实力均衡的角度出发,最终还是决定从“布伦瑞克”级战列舰起再装备。该级战列舰并没有采用中间炮,取而代之的是在副炮中采用了新型的170毫米40倍口径速射炮。但这种火炮发射的穿甲弹重达63千克,炮手们很难迅速填弹,因此其发射速度反而降低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该级战列舰隶属于公海舰队的第2分舰队,但不久就被调配到第4分舰队,驻守在波罗的海。此后,为了补充小型舰艇的兵员,该级战列舰的部分船员被抽调到其他舰艇,其主要任务也改为负责湾警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条约》,该级战列舰被保留了下来,其中3艘作为正常配备的战列舰,其余两艘则作为备用舰,均划归魏玛共和国海军所有。

第二节:巡洋舰

巡洋舰是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可以长时间巡航在海上,并以机动性为主要特性,拥有较高的航速。巡洋舰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

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巡洋舰有三个: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苏联“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以及苏联“光荣”级导弹巡洋舰。

一、巡洋舰的诞生与发展

追溯历史,巡洋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早期称为护卫舰。在帆船时期,护卫舰指的是小型的、快速的、远距的、装甲轻的,只有一层火炮甲板的船只,这些船一般用来巡逻、传递信件和破坏敌人的商船。舰队的主体则由战列舰组成,这些舰只比护卫舰大得多,也慢得多。护卫舰一般逃避这样的战舰,也不参加这样的战舰之间的舰队海战。最早的铁甲舰也只有一层炮台,因为它们的装甲太重了,没法装其他的炮台。尽管它们是带有大炮的大船,而且也可以像战列舰一样作战,它们依然被称为护卫舰。因此护卫舰这个词的意义就开始变化了,原来的小帆船被改称为巡洋舰。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巡洋舰弥补了非常轻型的船只如鱼雷艇与战列舰之间这个空当。巡洋舰足以抵挡小型船只的进攻,而且足以能够远离自己的基地航行。而战列舰虽然在作战时威力非常大,但它们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机后这个区别就更加明显了),19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和20世纪初巡洋舰是一支舰队的远程威慑武器,而战列舰则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舰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海上破交作战和巡逻。巡洋舰比较注重速度,采取瘦长、利于加速的船体以优化高速航行。巡洋舰也被编入主力舰队作为侦察和警戒用,但一般不参加双方主力舰之间的对决。

随着战列舰的不断增大,巡洋舰的排水量也不断增大。19世纪初,首先出现的是带有风帆和蒸汽轮机的风帆巡洋舰。风帆被蒸汽机代替后出现了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其防护能力较好,排水量较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小,中国北洋水师的经远、来远是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装甲较薄,但航速高,北洋水师中的致远和靖远以及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高砂都是防护巡洋舰。中日甲午战争让世界各国看到了装甲巡洋舰的良好前景,战争后,各国争相发展具备一定装甲保护,可执行远洋作战、护航、巡逻任务的装甲巡洋舰。

二、巡洋舰小家族

1、“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英国)

1915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工建造“胡德”号战列巡洋舰,1918年8月22日下水,1920年3月最终建成。虽然它是作为战列巡洋舰进行设计的,实质上却属于“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加强型,主要用来对付德国在1915年年初开工建造的强大的“麦肯森”级战列巡洋舰。

“胡德”号满载排水量高达46939吨,从建成服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一直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战舰。为了实现32节的高航速的目标,它牺牲了甲板防护装甲,也因而成为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战舰之一。

1923-1924年,“胡德”号进行了一次旨在宣扬其强大威力的全球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它执行的第一项作战任务是参与构筑“冰岛-法罗群岛-英国封锁线”,对于德国军事和民用船只进行堵截。1940年7月,为了防止法国舰队落人德国人之手,它参加了炮击法国港口米尔斯克比尔的战斗(代号“弹弓行动”)。1940年年底,它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装,弹着观察机的弹射器被拆除,防空火力得到了加强。

1941年5月,

“胡德”号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奉命一起出航,前往丹麦海峡截击德国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和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在激烈的追逐战中,“胡德”号的装甲防护薄弱的甲板被“俾斯麦”号的一次舰炮齐射击中,其中一发炮弹击穿轻型甲板,落人船尾弹药舱引起爆炸。在一声巨大的爆炸之后,“胡德”号迅速解体沉没,瞬间便从海面上消失了,舰上1338名官兵葬身大海,其损毁速度之快令在场所有的目击者目瞪口呆、极度恐惧。

2、“光荣”(Slava)级导弹巡洋舰(前苏联)“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继“卡拉”级之后被建造出来,于1983年在黑海海域首次亮相。该舰最初被西方情报界称为“BlackCom1”级,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克拉辛那”级,但按照首舰命名的习惯被称为“光荣”级。

“光荣”号(现称“莫斯科”号)于1976年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始建造,1979年下水,经过大量试验之后于1983年服役。截至1990年,“光荣”级已有3艘在服役,第4艘正在建造之中。

为了建造一种比“基洛夫”级战列巡洋舰花费较少、规模较小的战舰,苏联决定建造主要执行水面作战任务的“光荣”级战舰,因此被定级为导弹巡洋舰。尽管这些战舰拥有大量具有防空和反潜能力的武器装备,但其所装备的主要武器装备是16枚P-500“玄武岩”(北约代号SS-N-12,“沙箱”)反舰导弹。

从“光荣”级战舰的舰体可以看出,它的设计源于“卡拉”级大型反潜舰,增加了战舰长度以便留出空间装备新的武器系统。此外,这种比“卡拉”级更大的尺寸也提高了战舰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增加雷达天线杆的高度。装备的两个烟囱能够彻底排出燃气涡轮推进系统所产生的废气。

曾有报道称,“光荣”级战舰在建造时使用了大量的易燃材料,此外,战舰损害控制系统也设计得不够完善。

最初人们以为苏联计划建造8~20艘这样的巡洋舰,以替代退役的“肯达”级和“克列斯塔”级战舰。但是,随着俄罗斯海军事实上的崩溃,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建造如此昂贵的战舰,因此只建造了4艘。

在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时间里,“莫斯科”号一直在进行改装,以期恢复到黑海舰队旗舰的水平。第2艘“乌斯提诺夫元帅”号1986年服役,编入北方舰队。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舰一直在进行大修。1989年,“瓦良格”号受命到太平洋舰队服役。

3、“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德国)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是德国1934年度计划建造的战舰。宣布重整军备后,为加陕对法作战准备,纳粹德国率先将该级舰作为主力战舰建造。在建造计划中,该级舰的舰种是战列舰,但德国海军减轻了部分装甲重量以便获得较高的航速,因此事实上该级舰仍属于战列巡洋舰。其舰名均与德国陆军名将的名字有关,并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海域作战时沉没的巡洋舰名称。

最初,德国海军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计划将该级舰作为袖珍战列舰来建造,但其标准却达到了19000吨,超出了限制范围。由于此种吨位的战舰无法与当时仍处于建造阶段的法国“敦刻尔克”号战列舰相抗衡,因此德国海军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完成的“马肯森”级战列舰为原型制订了设计方案,并最终将该级舰的标准排水量增加到了26000吨。英德海军协定成立后,该级舰的排水量得到了认可。此后,德国海军再次对该级舰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将其排水量又增加了6000吨,但并未对外公开。

此外,德国海军还讨论了装备380毫米火炮的问题,但最终由于时间问题还是先搭载了280毫米54.5倍口径火炮,并决定日后再换装。该级舰采用了与“俾斯麦”级战列舰相同的装甲钢板。为了使战舰拥有强大的续航能力,德国海军讨论了装备柴油机的问题,但由于需要满足每轴功率达到4万马力的条件,而且其研制完成日期也无法预测,再加上出于节省燃料的考虑,德国海军最终还是选择了超高压涡轮机。但这种涡轮机也只处于研制阶段,距离研制成功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最终导致该级舰的建造工期被一再推迟。另外,由于德国海军在建造期间修改了设计方案,该级舰的吨位不断增加,在满载的情况下,其水线装甲带上部边缘只距离水线约1.2米。

4、“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美国)

性能先进的先进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是美国海军在航空母舰之外最上有战斗力的海上武器之一。作为美国海军中最早安装“宙斯盾”防空系统和“战斧”巡航导弹的军舰,“提康德罗加”级具备了高效的防空性能和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成为了一种战略性武器平台。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最大的特点就是安装了“宙斯盾”防空作战系统。这套以古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使用的盾牌为名的“全自动指挥与武器自动控制系统”由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和计算机设备组成,可在开机后的18秒内对400个目标进行搜索,跟踪其中100个目标,并指挥12~16枚导弹攻击敌人,是当之无愧的神之盾牌。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装有22台先进的计算机。其中17台电脑被分成三组,主要用于舰队防空,第一组用于对空搜索和己方防空导弹的制导,第二组用于搜集各种信息和数据,为指挥官指挥作战提供参考,第三组控制己方舰载武器的发射。“提康德德罗加”级巡洋舰是目前世界上防空性能最为优秀的战舰,舰上装有射程达到73千米的“标准”舰空导弹。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采用快捷的垂直发射系统,平均1秒钟可以发射一枚导弹,“标准”导弹的携带量也增加到了122枚,足以抵挡大密度的“饱和攻击”,单舰的生存能力也大大加强。在反舰方面,“提康德罗加”级按照美国大中型舰船的标准配置装有2座4联装的“鱼叉”反舰导弹。此外,舰上2座MK45型127毫米舰炮也具有强大的反舰火力。该炮可发射重量为32千克的精确制导炮弹,最大射程达到了40千米。炮弹的战斗部含有72颗子弹,射击误差不超过10米。尽管“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建造费用惊人地昂贵,首舰的建造费用按照1978年的美元值为9.38亿美元。但由于其性能出众,自1983年首舰服役以来,“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成为世界海军史上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巡洋舰。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具有良好的防空、反舰和反潜能力,还能对地面目标进行强力打击。自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第六艘“邦克山”号开始加装了“战斧”式巡航导弹,打击陆上目标便成为该级巡洋舰的重要作战使命。

2002年开始,“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开始换装了MK45型127毫米/62型舰炮,采用远程制导炮弹、射程达到了140千米、命中精度为10米,攻击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