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舰艇与潜艇
13762100000018

第18章 潜艇家族(4)

功夫不负有心人,苏军的这种有意识的实验见到了成效,到1960年年末苏军已有6艘644型导弹潜艇服役,1960年至1962年间又有6艘665型飞航式导弹潜艇服役。644型和665型都是在W级上加装2枚和4枚∏-5型飞航式导弹改装而成的,而J级651型则是新设计的一型常规动力飞航式导弹潜艇。651型潜艇的北约分级为J级,这种潜艇由苏联海军在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成功,用于对美国领土进行核打击。该艇装备4枚有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并有10个鱼雷发射口。但是,尚不具备水下垂直发射导弹的能力。根据美国冷战时期情报部门提供的信息,J级潜艇可在水面4节/ih时航速时发射导弹。651型潜艇可以发射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制的数种型号的巡航导弹,其中包括用于打击美国航空母舰的P一500型“玄武岩”(北约分级“SS-N-12沙箱”)超音速反舰导弹。

J级潜艇是由苏联“红宝石”中央海军设计局(当时的第18中央设计局)设计,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和高尔基市(现下诺沃哥洛德市)的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完成的,总设计师是A.C.卡萨齐耶尔。

从1962年至1968年,建成并部署了16艘。其中K-156、K-85两艇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其余的14艘由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9艘先在北方舰队,后转入波罗的海舰队服役,3艘在黑海舰队、4艘在太平洋舰队服役。有一艘卖给一家芬兰公司,几经周折后,又被美国普罗维登斯的一家博物馆买走,于2002年8月开始对外展出。另有一艘卖给一家德国公司,其余的都已销毁(有一艘在拖往拆船厂时沉没)。J级之后,苏联就再也没有研制常规动力飞航式导弹潜艇。

3、1650型“阿穆尔”级(俄罗斯)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04·欧洲海军展览会”上,俄罗斯展出了海军部造船厂生产的1650型“阿穆尔”级常规潜艇。俄罗斯参展团团长伊戈尔·别洛乌索夫称,该新型潜艇可以称做是“海军装备史上隐身性能最好、噪声最小、性价比最高”的潜艇,2006年,“阿穆尔,’级常规潜艇正式装备俄罗斯海军。

“阿穆尔”级是一个常规潜艇家族,红宝石中央设计局以其标准排水量的不同分别命名为550型、750型、950型、1450型、1650型和1850型。这种设计理念是苏联潜艇发展史上的首创。

“阿穆尔”级在设计上采用了模块化系列设计的理念,所有型号的潜艇均采用相同的设计和整体布局,使用统一的设备,主要差别在于潜艇的外形尺寸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潜艇武器装备数量、海上自持力、续航力及艇员编制上的差异。不同于苏联以往着眼于大型潜艇,“阿穆尔”级主要是中小型潜艇。事实上,目前常规潜艇小型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于效费比的考虑;二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潜艇越小,其隐身性能就越好,生存能力也就越强。

“阿穆尔”级采用了世界新一代潜艇流行的AIP动力装置(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这种装置通过在艇内安装燃料电池提供动力,与传统的柴电潜艇相比,它无须经常浮出水面,启动柴油发动机充电,从而提高了水下续航时间。

在外形上“阿穆尔”级与其前辈“基洛”级非常相似,依然采用了良好的拉长水滴形,艇艏圆钝,光滑过渡到尖细的艇艉。这种先进的艇型非常有利于潜艇的水下运动。又长又高的指挥台围壳布置在距首端艇长的1/3处,上面安装有各种升降设备,如侦察雷达、通信天线、搜索潜望镜等,艇的尾部采用十字形操纵面。

在艇体结构上,“阿穆尔”级一反其前辈“基洛”级的双壳体,而是采用了俄制潜艇以往极少运用的单双壳体,即艇的前四舱采用了单壳体,尾舱为双壳体。虽然抗沉性能比前辈差了许多,但艇的重量要比“基洛”级减少数百吨,重量的减轻使艇的航速相应提高。当然“阿穆尔”级在身材上也要比“基洛”级苗条许多,灵活性要优于“基洛”级,隐蔽性也更好。

最令西方国家感到畏惧的还是艇上强大、众多的武器装备:六具直径533毫米的53型线导鱼雷发射管(可带18枚鱼雷)、中近程SS-N-15潜对潜导弹、可由“俱乐部-S”导弹系统发射的3M54E反舰巡航导弹、“针”式轻型潜空导弹,以及各型先进水雷(最多可携带30枚)。同时,该级艇上装备的快速装填装置更是令西方常规潜艇望尘莫及。

4、“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俄罗斯)

“基洛”级潜艇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安静的潜艇”,有“大洋黑洞”的绰号。潜艇的隐蔽性是由潜艇自身的安静程度决定的,安静程度主要取决于潜艇噪声的大小。海战时,潜艇的噪声低不仅能保持行动的隐蔽,而且可增大自身声呐的探测距离,做到先敌发现,保持作战的主动权。“基洛”级采用光滑水滴形艇体,外表短粗,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最佳降噪艇形。“基洛”级采取了多项降噪措施:其推进器采用7叶大侧斜桨,转速降到250转/分;柴油发动机被安置在软垫上运转;并且对全艇所有产生噪音的设备实行封闭管理;潜艇外壳还敷设了塑胶消音瓦,不但能吸收本艇噪音,还可以衰减对方主动声呐的声波反射。使“基洛”级潜艇的噪音降到了118分贝,因此,获得了“大洋黑洞”的美称。按照国际公认的算式,潜艇水下噪音每减小6分贝就可使敌潜艇被动声纳的探测距离缩小一半,一旦潜艇自身噪音降到90分贝,那么海洋背景噪音就可以完全掩盖潜艇行踪。在1996年印度海军所做的对比试验中,老式的“基洛”级877型潜艇和德国的209级1500型潜艇同场竞技,结果前者先敌20海里(37千米)揪住209潜艇的“尾巴”。由此,可以推知更先进的“基洛”级636型潜艇的安静性更在德国的209级之上。由于636型潜艇静音效果极为出色(自身产生的噪声仅为118分贝)。欧美专家在国际防务展上给636型潜艇的评价是“最先进、最安静、最恐怖的基洛”。

“基洛”级无愧于西方给其的“大洋黑洞”“终结者基洛”这样非凡的绰号,它确实是当今世界常规动力潜艇中的“超级杀手”!

5、“红宝石”级攻击核潜艇(法国)

法国海军最初于1954年尝试建造核动力攻击潜艇,第一艘于1956年开工。不久因美、法两国的政治冲突,导致美国拒绝供给核子反应所需的浓缩铀,法国被迫自行研发使用天然铀的重水核反应炉,然而这种核子反应炉对计划中的潜艇而言太重又过于庞大,因此整个计划不得不中止。

之后法国全力投注于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果敢”级的发展,而“果敢”级的成功让法国获得不少重要的技术和经验,使法国有能力制造极为紧致的核子反应炉,从而使主机发电系统等的体积大为缩小,“红宝石”级潜艇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小的核子动力潜艇。

与美、俄相比,法国的核潜艇发展较晚,而且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之路。它首先发展的是战略核潜艇,这与其坚持独立的国防政策、急需核威慑力量有关。迟至1976年,法国才开始建造自己的第一级攻击型核潜艇,也是世界上最小的一级核潜艇——“红宝石”级。该级核潜艇共建6艘,其中后面两艘为改进型。

“红宝石”号(S601)1983年2月23日服役,1991-1993年间进行现代化改装;“蓝宝石”号($602)1984.年7月6日服役,1989-1991年间进行现代化改装;“黄宝石”号(S603)1987年4月21日服役,1992-1994年间进行现代化改装;“绿宝石”号(S604)1988年9月16日月艮役,1994-1996年间进行现代化改装;“紫水晶”号(S605)1992年3月20日服役;“珍珠”号(S606)1993年7月7日服役。

6、“阿戈斯塔”级潜艇(法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法国总共发展了两个级别的12艘常规动力潜艇,其中“一角鲸”(Nal“val)级3艘,“女神”(Daphne)级9艘。

“一角鲸”级是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潜艇,性能相对落后。而“女神”级是20世纪60年代建成服役的小型潜艇,排水量仅有860吨。吨位小、低航速、低续航力使得“女神”级不适应在北海和北大西洋等海域的作战需求。况且,自“女神”级潜艇服役以来,世界潜艇技术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水滴形艇体的发明,自动寻的线导鱼雷的问世,集成电路数字式火控系统的应用,以及推进电机超载大功率的运行方式等等,使常规潜艇的机动性、生存力和作战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鉴于上述种种情况,法国海军决定于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一级新型常规潜艇,即“阿戈斯塔”(Agosta)级潜艇。

“阿戈斯塔”级潜艇的首艇“阿戈斯塔”号于1972年开工建造,于1977年7月建成并服役。该级艇共建造了4艘,于1978年在法国海军中全部服役。

“阿戈斯塔”级的主要使命是在大洋执行巡逻与侦察任务,既可反潜又可反舰。

“阿戈斯塔”级的问世引起不少中小国家的关注,特别是法国为自己的海军装备该级新型潜艇,更促使外销变为现实,至今共售出(含在建)9艘。西班牙于1975年和1977年分两批订购了4艘,命名为“西北风”级。这4艘潜艇全部由西班牙巴赞公司建造,由法国提供技术和部分设备。南非也在1975年订购了两艘,由法国建造,但由于1977年联合国对南非实行军火禁运,这两艘潜艇被转卖给巴基斯坦,命名为“哈什马特”(Hashmat)级。法国为了促进“阿戈斯塔”级的外销,7: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推出该级艇的技术改进型,即“阿戈斯塔80”型和“阿戈斯塔90B”型。

7、“海鳝”级潜艇(荷兰)

“海鳝”级潜艇是鹿特丹船坞公司和荷兰联合造船设计局最新技术的结晶,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资金来源于荷兰国防部和财政部对海军“海象”级潜艇的拨款,当时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面向国际市场的、采用不依赖空气的动力(AIP)等多项先进技术的常规潜艇,该级潜艇可根据任务需求进行模块化设计,能在1100吨、1400吨与1800吨排水量之间进行选择,此外在设计中还结合了建造“旗鱼”级和“海象”级常规潜艇的经验,既能安装不依赖空气的闭式循环柴油机(CCD),也能根据客户要求安装来自不同国家的硬件设备。其基本艇体设计为单壳、水滴形、单轴与十字型尾翼,前水平舵位于指挥台围壳上,艇体表面光滑简洁以降低航行时的阻力与噪声。

该级潜艇按照吨位的不同分为3个型别,分别是“海鳝”1100、1400与1800型,其中1400与1800型又按照是否安装AIP系统各分为2个型号:1400与1800pfH型采用常规柴一电动力系统,而1400H与1800H型加装7~8米长的闭式循环柴油机舱段,所以潜艇长度和排水量均比1400和1800pfH型大。其中,1400H型长64米,标准排水量1620吨,水下排水量1827吨;1800H型长75.9米,标准排水量1626吨,水下排水量则增加到2233吨。

该级艇的控制装置可从中心控制面板控制4个自动化系统,即推进控制系统(控制主电机转速)、电池充电系统、柴油机启动/停止系统(水面或铜器管航行状态下控制柴油机)和配平注水控制系统(提供注水和重要校正方面的建议)。各系统内广泛采用状态监视,自动化程度和预防性维修程度高。

8、“哥特兰”级潜艇(瑞典)

瑞典常规潜艇的发展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4年建成的“鲨鱼”级潜艇就是见证。在随后的岁月里,瑞典在差不多固定的时间间隔内陆续建造了5级24艘吨位不同、结构各异的潜艇。瑞典海军对柴电潜艇十分偏爱,而对核动力潜艇却从未涉猎。

他们非常注重柴电潜艇技术发展的连续性,采用短周期、小跨度、高水平的方针,循序渐进地推动潜艇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每级新潜艇的设计总是以水动力学研究新成果为基础,每型潜艇尽量采用1~2项新技术和新设备,以致一级潜艇建造完工后,下一级潜艇设计通常已取得进展,每型潜艇都有所突破。所以自1960年“斯鸠曼”(A12)级潜艇开始,到“水怪”级(A14)、“西哥特兰”级(A17),以至到20世纪80年代的471级潜艇,都是按惯例进行研制的。上述潜艇在当时所处的时代都属世界一流水平。

1983年开始建造,1990年全部建成的4艘“西哥特兰”级(A17)服役后,瑞典海军便开始酝酿研制“哥特兰”级(A19)潜艇,以替代20世纪60年代服役的“斯鸠曼”级。他们要求“哥特兰”级潜艇在A17型潜艇获得的研制经验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广泛的预先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他们选择了一个突破点:增加水下续航力,即在新设计的潜艇上安装一套技术成熟的不依赖于空气的AIP推进装置。